現(xiàn)代的婚姻中,流行“七年之癢”的說法。在這段時間里,人在婚姻初始的激情揮灑殆盡后,往往會進入疲憊厭倦的瓶頸期,此時的婚姻就會頻頻地亮起紅燈。若無法成功穿越,走出危險地帶,化解情感危機,可能會危及婚姻和家庭。
七年,對夫妻而言,是個不大不小的婚姻之“檻”。其實,許多事情發(fā)展到第七、八個年頭時,都會遇到一些難以逾越的“檻”。企業(yè)管理中就發(fā)現(xiàn),一名管理者上任八年后便難以再有卓績,我們權將這一現(xiàn)象名之為“八年之痛”。“七年之癢”或“八年之痛”,難道是人類無法逾越的界限?
比企業(yè)管理更為復雜的國家治理,似乎也難以擺脫這一“魔咒”。近代以來,西方的思想先驅和政治先賢們,先是窺見了這個“魔咒”的秘密,繼而給這個“魔咒”解套,拿出了一攬子解決的方案。任期制即是其中的方案之一,他們將政府首腦的任期,大多限定在兩個任期的八年之內。即便是再卓越政治家,也不能輕易地越過任期的雷池。有限的任期制度及其它措施,讓當政者始終處于飽滿的政治激情與高度的執(zhí)政亢奮中,避免了懈政、怠政、憜政的執(zhí)政疲勞。通過這樣系列的政治設計及后續(xù)的制度補丁,讓“秘密”消解,讓“魔咒”失靈。有效地解決了“癢”與“痛”,從而永遠地告別了“恨”。這樣的制度設計,正是人們基于自知,承認并正視人類自身的局限,而做出的明智之舉。[由Www.iwzz.Com整理]
其實,歷史上不明智的大有人在,因而“恨”聲不絕如縷。在古代,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皇帝都是一種終身職業(yè),不做到“駕崩”不罷休。這是世襲政治的剛性要求,也是獨裁政治必然選擇。只要他們還活著,皇帝便心安理得地做下去。人生路上顧盼自雄,感覺良好,在踏過“七年之癢”與“八年之痛”后,“終身之恨”就像一位不速之客,尾隨而至也。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南朝時期,南梁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就是這樣的一位歷史人物。他年輕時底定江南、雄姿英發(fā),固一時英雄也。但在位日久而銳氣漸消、惰氣益長,晚年更沉迷于佛法,終至身死國滅。梁武帝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之久,一生的政治生涯,即歷經(jīng)“癢”“痛”“恨”三階段。他死前感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雖言“亦復何恨”,但“恨”在其中矣!多愁善感
隋煬帝是另一個典型。早年的文治武功,比梁武帝有過之而無不及。后期因用兵無度,國力透支而叛亂紛起,在自知來日無多時,于江都攬鏡自照,曾以掌加頸調侃道:“好頭顱,誰當斫之。”無奈之中,透出悔不當初的“恨”來!
諸如此類,還有許多典型人物。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中華疆域版圖,可謂英雄一世!晚年卻以下“罪己詔”而黯然收場。英明果敢的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盛世,成就了大唐的偉業(yè)。其時天下歸心,何其盛也!后期卻寵愛貴妃,君王便“從此不早朝”了。與前兩人比,萬歷皇帝朱翊鈞無論聲名與才略,都稍遜一籌。改“不早朝”為“不上朝”,“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創(chuàng)下三十年不上朝的歷史記錄,成為怠慢朝政的黑典型;实墼瓉磉可以這么做呀?真是天下奇聞!但一開始,他也并非如此,在親政初期,勤于政務,有過“萬歷中興”的輝煌。后期不理朝政,晚期更甚,進入所謂的“醉夢之期”(孟森《明清史講義》)……
皇帝之大位,位尊權重,歷代多少人為之廝殺拼搶,直教人“人生死相許”,算是世上“最令人羨慕的職業(yè)”了,但他們一個個好像全都中了“魔咒”。前期勵精圖治,后期昏招迭出,在閃亮登場后,甚至是在走過了九十步的“盛裝舞步”,卻無法再堅持走完剩下的那步履艱難的十步。石種資源
這些人最終失敗是必然的。煙花易冷,激情易散,即使是炙手可熱的權力,時間長了,它也一樣會冷卻。即使皇帝的職業(yè)所帶來的榮耀、尊崇與享樂再大,也難以抵御時光的銷蝕,而產生“皇帝般”的職業(yè)倦怠。他們需要身段柔軟,內外周旋,以保證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的同時,還要必須同自己以及作為人的局限作戰(zhàn)。即使是長袖善舞者,也難一路跳好“癢”“痛”“恨”這“三步曲”,這成為他們躲不過的政治宿命。在人類的局限面前,無人功德圓滿。
“癢”“痛”“恨”的“三步曲”,一道道無形的“魔咒”,一道道無形的政治之“檻”,一直橫亙在古今中外所有的政治人物面前。作為一個“跳出三界外”的后來人,我們可以用歷史的長鏡頭,清晰地觀察到這個“魔咒”及其秘密,窺視所謂的歷史。而對于遠去的、身在廬山之中的梁武帝們,隋煬帝們……提出了這樣“事后諸葛”般的“非分”要求,是不是找錯了對象,而苛求于古人了?但這樣的政治之“檻”,無疑應該成為現(xiàn)代人的政治倫理而加以謹守。設立這樣的“檻”,應該是“事前預警”,而非“非分”之求耶!
作者:宋書林,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徐州市音樂家協(xié)會副主席。音樂作品曾獲獎文化部全國聲樂比賽優(yōu)秀作品獎(最高獎),全軍“戰(zhàn)士文藝獎”一等獎等。另有詩歌、散文、雜文、隨筆、詩論詞論散見于報端。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