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对王牌第一季综艺,黄视频在线观看网站,世界一级毛片,成人黄色免费看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網(wǎng)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17 12:19:26 | 移動端: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第一篇: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了凡四訓(xùn)》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xùn),分為“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nèi)容,集中概括總結(jié)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xué)”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zhuǎn)變?yōu)橄嘈抛约嚎梢愿淖兠\,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zhuǎn)變也正是信仰的轉(zhuǎn)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xué)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恒過,然后能改!痹S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fā),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馀種種過惡,皆當據(jù)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钡谌菑男纳细模础斑^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币馑际钦f因為人們有不正當?shù)乃枷胨赃@些思想才會發(fā)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shù)乃枷刖筒粫栉圩约旱男撵`,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痹趨^(qū)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中峰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贝送,在積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只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發(fā)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fā)展的極點,當?shù)竭_極點后,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謙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lǐng)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yīng)基于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gòu)成的理解!胺e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chǔ)之上, “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chǔ)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大學(xué)》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zhuǎn)化命運。

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第二篇: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通過此次的學(xué)習(xí),感受良多,首先應(yīng)該感謝付總,給予我們這此學(xué)習(xí)的機會,讓我們大家坐在一起共同學(xué)習(xí),共同進步,共同成長。我們學(xué)習(xí)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得到提高,得到成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到,我們到底有沒有得到提高,得到進步。其實這個答案應(yīng)該是肯定的,因為至少我們坐在這里,用心去學(xué),就一定會有所收獲,下面我就將我所感受到的東西,與大家分享。

對了凡四訓(xùn),產(chǎn)生了一種好奇心,

進而通過李毅多教授對了凡先生的一生的概述。讓我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因為我想知道到底是什么?

立命之學(xué)中感受最深的是我們對因果的概念有了些了解。并且同樣意識到,自己也一樣將生活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歸咎于命運,不去勇敢的面對,真正應(yīng)該做的應(yīng)該是反省自己的缺點,讓自己擁有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反省的力量,才可以改變,所謂的命運。只有真切的用心思考,才能對峙煩惱。(一切福田不離方寸) 趨吉避兇的方法就是要通過行善斷惡來實現(xiàn)。所以我們應(yīng)該行善,行善才會得到幸?鞓贰

·改過之法:改過的方法有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三個方面。改過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更加能考驗我們。

3·積善之方:講了做善行能對現(xiàn)世自身和后世子孫積累福德。這些善人做善事時候發(fā)心真誠,有悲憫心,做起善事來能發(fā)長遠持久的心。

令我最為感動的是,林家的老婆婆三年如一日的 給先人粉團。先不說她是做的善事,就從她這三年如一日的毅力,就讓我們感到為止動容,堅持的毅力是我所缺少的,我感受到我這是我所不足的地方。

辨別善的真假里面總的說就是要有利他心就算做的是打人罵人也是善,如果不具備利他心就是禮敬人愛護人也是假善。還有真心所發(fā)的善事真,反之為假。行善為公是真,為私是假。無為是真有為是假。

端善是只懷有濟世之心、愛人之心、敬人之心。

曲善是只行善時候懷有媚世之心、憤世之心、玩世之心。陰善和陽善主要是看行善有沒有追求明利 的心態(tài),如果追求名聲之類的肯定會損消福報,反之積累陰德能使得福報不被損耗。

善的大小取決于行善時候的心量,心量越大善的功德也越大。

愛惜物命所謂愛惜物命就是愛護萬物的生命。之所以要修福積德就是為了保存一點惻隱之心。

學(xué)過了凡四訓(xùn),也許所學(xué)的東西不能全部的說出來,但是通過這兩天的學(xué)習(xí)之后,我也在反思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就像李毅多先生所說,我去思考,會發(fā)現(xiàn)很多驚喜的地方。

第三篇: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破除私心和私欲、快樂至誠、改變命運

----讀《了凡四訓(xùn)》解譯有感

雖然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種,而文化背景差異大,各有各的思惟模式、生活、工作方式,但大家共有的目標及心愿卻是相同的。就是追求“快樂、幸福、健康、財富等。

然而,快樂的反面「苦」并非是我們想丟就能丟,事實上它是丟不掉的。 「苦」的因、一切煩惱的根本是什么呢?佛家講是「我執(zhí)」,一種執(zhí)為自我的心!肝覉(zhí)」愈強時,不僅會造成自己的不開心,也會造成別人的很多的問題。比如:懷有瞋恨心。一個人心中對他人、對社會總是充滿怒恨、嫉妒心,這人不僅造成自己的不開心,也致使周遭的人感受到痛苦。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世界上的人也好,各種動物也好,都有「我執(zhí)」這個煩惱。時常在生活中,我們總是關(guān)心自己多一點,總是觀察自己多一點,對別人的關(guān)懷比對自己少一些。我們總是執(zhí)著「我」。

破除“我執(zhí)” 是人們學(xué)習(xí)佛法的根本內(nèi)容,同時也是整個東方哲學(xué)的核心。佛法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破除“我執(zhí)” 的一系列教育和訓(xùn)練方法。其實不光佛法,我國古人講的凡人和圣人的區(qū)別,就是以是否破除“我執(zhí)” 作為最主要的區(qū)分標準。可以這樣說,一般人之所以是一般人,就是因為有“我執(zhí)”;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為已經(jīng)(至少在相當大程度上)破除“我執(zhí)”。關(guān)于破除“我執(zhí)”,佛門中有很多方法。同時破除“我執(zhí)”有很多層次。實證無私是一種層次,超越生命意志(末那識)的束縛是又一種層次,洞察宇宙和生命的本質(zhì)(見性)是最高層次?梢哉f,整個學(xué)佛的過程都是破除“我執(zhí) ”的過程。

自私心理和人類合理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同,更多是人性局限性的表現(xiàn),在很多情況下是人們產(chǎn)生扭曲欲望和錯誤認識的根源,而自卑心、自慢心和固執(zhí)心無一例外是人們后天的情感模式發(fā)育不良造成的人格缺陷,會對人的情感指向和正常思維造成嚴重影響。為了達到更高道德境界,保持身心健康,人們必須首先破除私心和私欲對人格的束縛。對于現(xiàn)代人,領(lǐng)會破除“我執(zhí)”的意義和基本境界,即使做不到無私、見性等最高境界,但是在領(lǐng)悟的過程中,人經(jīng)常進行自省對于保持心理健康仍然有重大必要。當一個人確實去思維、正視這個心上的煩惱,也就是「我執(zhí)」這個問題,并且愿意透過修持來去除這根本問題,這個人是有可能得獲真正的快樂,而這個快樂是永恒不變的;

富貴、兒女、長壽都是人在人世間最執(zhí)著的東西,所以,人總想留住美好的東西,控制命運、控制世界,這是凡人本性“我執(zhí)”使然。然而現(xiàn)代人的人生的悲喜都在于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有些人不審視自己內(nèi)心,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壽;過份的亂求,過份的貪得,為求而不擇手段,那就把心里本來有的道德仁義,也都失掉了。

現(xiàn)代人的浮躁,只想到今世享受一切福報,有些人覺得遵守道德,并不能得到什么真正的好處。相反,投機取巧的、損人利己的人并沒有吃虧、甚至得到很多實在的利益。實際上這是一個長期、短期利益,身體和心理統(tǒng)一的問題。 人應(yīng)當知道,一個人的平安,身體的健康,美滿的生活,事業(yè)的成功......這許多好事,都可以說是一種福。當他遵守道德的時候,心境坦蕩,在做善事的時候,因為幫助別人得到了很多快樂。許多身體上災(zāi)禍沒有降臨,這些是很大的福分。其實福和禍包含的范圍很廣。中國古人講“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這都是告訴你怎樣成為一個高尚的生命。

孟子所說,“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甚至孔子在五十歲發(fā)出了“天命不可違也的感慨”。然而,《了凡四訓(xùn)》這本書明確告訴我們命運可以改變。怎樣改變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人是因為先天、后天的“我執(zhí)”所影響迷失了先天的本性,使人迷失的心智,無法認識命運的真相。 人只有提升自己的道德標準,以至誠為立人之本,明辨善惡的標準,扶正自己的思想及心態(tài),才能逐步把握自己的命運,開始改變自己的命運!读朔菜挠(xùn)》中所講,求外

之心,不可能得到人所想要的美好的種子。所有各種的福田,都決定在各人的心里。福離不開心,心外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nèi)心。 人的行為是由思想所主導(dǎo),一個人如果真正能夠做到始終向自己內(nèi)心里去尋找問題,那他就一定能夠在行為上達到自己的目標。以至誠為立仁之本,“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在思想和行為上都做一名有仁義道德的人,身外的功名富貴也會伴隨而來,內(nèi)外雙得。

總之:《了凡四訓(xùn)》這本書給我的最大的啟示有兩點:一、人類所有苦惱的源泉是先天和后天的“我執(zhí)”, ,要想保持身心健康,人們必須首先破除私心和私欲對人格的束縛;二、一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要想改變命運,必須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標準,要以至誠為作人根本,明辨善惡,努力為別人、為社會做更大、更大的有價值的事情。

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為社會、為集體、為他人貢獻自己的愛與行動,理解別人、,摒棄自私自利與損人利己,那么,命運一定可以改變,你的努力奮斗就是符合天道的,個人與社會都將從你的努力中受益。

第四篇: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讀《了凡四訓(xùn)》有感

張媛柯

我讀完這本書之后,感慨萬千,以前對人生迷茫無錯的我突然間豁然開朗,尋得了一條通天的人生大道,這條大道是如此清晰,如此的光明,令我十分感動,信心倍增。

《了凡四訓(xùn)》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為教育后代子孫而寫的一本家訓(xùn),原名《戒子文》,后來在民間廣為流傳。此書分為四部分: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其中講述了袁了凡一生改變命運的經(jīng)過,舉出了許多因行善而得善報、改變命運的實例,闡述了積德行善的種種方法,鼓勵人們積極改過修身,力行善道,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云谷禪師和了凡先生的對話,他說,人的命數(shù)確實是有的,但這是對于凡夫俗子,對于極善的人,和極惡的人,命數(shù)都是不能約束他們的。極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貧窮短命,但因為他行了善事,那么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貧窮短命變成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貴長壽,但因為他行了惡事,那么這惡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貴長壽變成貧窮短命。

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后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后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是父母祖宗上天給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后天的命運則是由先天的命運轉(zhuǎn)變而成,有的人一生無所作為則后天命運終生沒有變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積德行善,則他的后天命運就會向更好的方向轉(zhuǎn)變;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惡多端,則他的后天命運就會

向壞的方向轉(zhuǎn)變。

此書分為四章,有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等四篇,了凡先生用親身實踐向人們證明,命運原本就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總結(jié)了自己一生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撰寫了這本探求立命之學(xué)的訓(xùn)誡之書。書中立命篇,就是說要創(chuàng)造命運,而不是讓命運來束縛自己。立命之學(xué),是討論立命的學(xué)問,講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將自己所經(jīng)歷,所見到改造命運種種的考驗,告訴他的兒子袁天啟;要袁天啟不被命運束縛住,并且應(yīng)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為;也必須努力斷惡,勿以惡小而為之。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后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了凡先生認為,人有先天的命運與后天的命運兩種,先天的命運是父母祖宗上天給的,是先天注定的。而后天的命運則是由先天的命運轉(zhuǎn)變而成,有的人一生無所作為則后天命運終生沒有變化;有的人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積德行善,則他的后天命運就會向更好的方向轉(zhuǎn)變;而有的人不善于修持完善自己,甚至作惡多端,則他的后天命運就會向壞的方向轉(zhuǎn)變。

第二篇講的是改過的方法。小的過失,尚且要改;那么大的罪孽,自然就不會再造了。一個人改過,如果能具備書中所說的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這三種心,那么就能有過錯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陽光一樣,還怕不融化嗎?但要改過,有三種方法。一種是從事實上改,一種是從道理上改,一種是從心念。第三篇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法,發(fā)慈悲心,廣積陰德。善一定要積很多,才能發(fā)生大作用。而且所積的善最好是別人所不知道的陰德,才能夠扭轉(zhuǎn)命運。然而行

善積德都以慈悲心為根本。有了慈悲心,你才能有博愛的胸懷,去接受大家,去感化大家。第四篇專講謙虛的好處,謙虛的效驗。仔細的研究,不囫圇吞棗,那就必定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他人來往,所以必須要知道做人的方法,而做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了。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眾廣泛的支持與信任,學(xué)問也會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會進步。如此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為謙德。

我們一般認為,人在一生中,通過加強鍛煉有一個好的身體,通過刻苦的學(xué)習(xí)有一身好的本事,有了這兩樣,人就會有了幸福和長壽。這當然是對的,而且是完美人生所必須的兩樣?xùn)|西,人們在年輕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在追求這兩樣?xùn)|西,但是,人是有社會屬性的,你的行為、語言和思想對你的周邊社會時刻都在產(chǎn)生著影響,你的周邊社會也每時每刻都對你的行為、語言和思想產(chǎn)生著反饋,而這些來自于外界的反饋無不與你的言行有關(guān),你好的善的言行就會得到好的反饋,即使你是一個能力有限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會得以拓寬和通暢;而你的不好的惡劣的言行就會得到不好的反饋,即使你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你的人生道路也會變得狹窄和不暢。這一道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無數(shù)次的被檢驗。

人的能力和人的道德是兩回事,我們的祖先把他們五千年來的聰明才智和道德美德留給了我們,使得中華民族長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我們的驕傲。但是,當今的一些國人,盲目的追逐物質(zhì)的享受而忽略了獨立自主的創(chuàng)造,盲目的追求外國的時尚而忽略了自己

民族的風格,尤其是盲目的追逐金錢而忽略了傳統(tǒng)的道德美德。他們的言行盲目,內(nèi)心浮躁,他們經(jīng)常會拿著一知半解就去挑戰(zhàn)權(quán)威,對本該尊敬的師長很不以為然,把本該孝敬的長輩視作他們的奴仆,內(nèi)心已空虛到瘋狂的忘我的追逐明星,真不知他們哪一天會愛上侵略者部隊里的靚仔大兵,他們視為所欲為為自由,視侵害他人為搞笑,視放縱為瀟灑,視另類為酷,這樣的人即使他有很高的學(xué)歷對社會又有何用,他們不危害社會就算燒了高香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有才無德的人,更不要說那些無才也無德的人了,這樣的人你能喜歡嗎?你愿意做他的同事或好友嗎?你愿意接納這樣的人做你的員工嗎?如果大家都不喜歡他們,他們的人生道路會寬廣嗎?

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云谷禪師和了凡先生的對話,他說,人的命數(shù)確實是有的,但這是對于凡夫俗子,對于極善的人,和極惡的人,命數(shù)都是不能約束他們的。極善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貧窮短命,但因為他行了善事,那么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貧窮短命變成富貴長壽;相反,極惡的人即使命中注定要富貴長壽,但因為他行了惡事,那么這惡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貴長壽變成貧窮短命。所以人的命數(shù)是沒有一定的,如果一個人不行善,也沒有違犯過失,那么他就只能順著他的命數(shù)向前走,半點都不自由。≈挥辛π猩剖,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聯(lián)想到實際,我覺得改過行善最重要的是要修心,從念頭上做起,做到意念清凈,不起一絲毫的妄念,順和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才能成功。人的一切惡行歸根結(jié)底都來源于心里,如果一個人不生惡念,

那又談何造惡呢?要修心,就必須在心中培養(yǎng)扶持正念,在平時嚴格要求自己,時常反省自己的過錯,別人冒犯我,那是別人的過錯,于己無干,不怨別人。古人道:舉頭三尺有神明。敬畏天理,心體光明,無愧于一切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豪杰。現(xiàn)代的社會之所以很少見到君子豪杰,是因為社會能干擾人清凈本心的因素太多了,世人已經(jīng)很少有人能保持意念的清凈了,也很少有人能深信因果報應(yīng)之事了。

看完這本書,合上書頁時也卸下了塵世的偽裝,誠實的審視自己也許這就是機緣吧?在一個平凡的午后我與這本書相遇了,這個巧妙的邂逅也注定了我的人生將走向不同的道路。

第五篇:了凡四訓(xùn) 讀后感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

讀罷《了凡四訓(xùn)》,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可以改變的話則應(yīng)該采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了我初二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說,名字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可以供他選擇,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個成就了無數(shù)詩人也毀滅了無數(shù)詩人的城市,還可以選擇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他選擇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jié)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著一個伯爵名字的手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知道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diào)侃與幽默,可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選擇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于沉淪。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xué)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注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愿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運便決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然間會發(fā)現(xiàn)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xué)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xué)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shù)的條件一環(huán)一環(huán)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脫外在權(quán)威的意義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guī)律與自由的規(guī)律加以區(qū)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guī)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有能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guī)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規(guī)律去行動。

至于一些基督教以及伊斯蘭教的觀點,他們則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當然可以全權(quán)的支配人的命運。人的活動,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是被控制的,雖然這樣的觀點并不受到所有神學(xué)家的認同。

佛教則另辟蹊徑,他沒有執(zhí)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選擇,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fā)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通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xiàn)。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tài)度,所謂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然后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

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后只會貽害自己。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合適的嗎,別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fā)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教導(dǎo)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并沒有人去監(jiān)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鑒”,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jiān)督,排除了別人發(fā)現(xiàn)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fā)現(xiàn)、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dǎo)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xí)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zhì)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知道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可以窺覷人的素養(yǎng)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fā)勇心則是教導(dǎo)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xiàn)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至于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可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yīng)該去做,但是只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的確,當人的想法專心于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涌入,正如我們專心于學(xué)習(xí),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yīng)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diào)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于至誠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于存心的不同!半S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于“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于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叭f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yīng)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說“愛敬眾人,即是愛敬圣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確,圣人、先賢可能已經(jīng)不在世上,不可能通過圣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yīng)該代圣人立言,踐行圣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圣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圣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內(nèi)涵則顯得更為明了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欲望太滿,我們的態(tài)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jié)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chuàng)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所以說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xiàn)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xué)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處世上要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guān)鍵看自己的態(tài)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xùn)》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yǎng)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fā)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也無不是對于浮躁的現(xiàn)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整理提供,轉(zhuǎn)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m.taixiivf.com/gongwen/287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