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对王牌第一季综艺,黄视频在线观看网站,世界一级毛片,成人黄色免费看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計劃總結 > 工作總結 > 201*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201*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網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28 05:36:49 | 移動端:201*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201*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歷史:必修1

知識點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考點1西周的分封制考點2西周的宗法制

知識點2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考點1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考點2郡縣制

知識點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考點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考點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考點3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知識點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考點1宰相制度的廢除考點2內閣的創(chuàng)立考點3軍機處的設立

知識點5古代希臘民主政治考點1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考點2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知識點6羅馬法的起源與發(fā)展知識點7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考點1光榮革命

考點2《權利法案》與責任內閣制知識點8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知識點9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考點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考點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知識點10鴉片戰(zhàn)爭

考點1鴉片戰(zhàn)爭及其影響考點2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知識點11太平天國運動

考點1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fā)展考點2《天朝田畝制度》考點3太平天國的失敗

知識點12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軍侵華考點1甲午中日戰(zhàn)爭考點2八國聯軍侵華知識點13辛亥革命

考點1辛亥革命的醞釀和爆發(fā)考點2中華民國成立考點3辛亥革命的結局

知識點1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考點1五四風雷

考點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考點3國民革命運動

知識點15國共的十年對峙考點1武裝起義考2土地革命考點3紅軍長征知識點16抗日戰(zhàn)爭考點1全民族的抗戰(zhàn)考點2日軍的滔天罪行考點3抗戰(zhàn)的勝利知識點17解放戰(zhàn)爭

考點1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考點2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

知識點18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考點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考點2巴黎公社

知識點19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知識點20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考點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考點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考點3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知識點21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fā)展考點1“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考點2民主、法制的健全與完善知識點22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考點1“一國兩制”的構想考點2香港、澳門的回歸知識點23新中國初期的外交考點1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考點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考點3步入世界外交舞臺知識點24開創(chuàng)外交新局面

考點1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考點2中美關系正常化考點3中日邦交正;键c4新時期外交

知識點25兩極世界的形成考點1美蘇冷戰(zhàn)

考點2“冷戰(zhàn)”陰影下的國際關系知識點26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考點1走向聯合的歐洲考點2迅速崛起的日本考點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知識點27世紀之交的世界格局考點1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考點2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及其影響必修2

知識點1中國古代農業(yè)

考點1古代中國農業(yè)耕作方式的發(fā)展變化考點2土地制度的演變考點3小農經濟

考點4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知識點2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知識點3中國古代商業(yè)

考點1先秦至宋元商業(yè)的發(fā)展考點2微商與晉商

知識點4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fā)展考點1資本主義萌芽考點2“重農抑商”政策考點3“海禁”與“閉關鎖國”知識點5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考點1自然經濟的解體考點2洋務運動

考點3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知識點6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考點1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考點2民族工業(yè)的短暫春天考點3民族工業(yè)的曲折發(fā)展考點4民族工業(yè)的萎縮

知識點7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和曲折考點1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的起步考點2中共八大

考點3國民經濟的劫難知識點8偉大的歷史轉折知識點9經濟體制改革考點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考點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知識點10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識點1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知識點12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考點1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考點2改革開放后物質生活的變遷考點3新中國成立后風俗習慣的變遷知識點13交通和通訊工具的進步考點1交通工具的發(fā)展考點2通訊工具的變遷知識點14大眾傳媒的變遷考點1報刊業(yè)走向繁榮考點2影視事業(yè)的發(fā)展考點3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知識點15開辟新航路

知識點16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考點1海上馬車夫

考點2“日不落帝國”的形成知識點17工業(yè)革命考點1工業(yè)革命

考點2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考點3壟斷組織的出現

知識點18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考點1經濟危機

考點2胡佛的反危機措施知識點19羅斯福新政

知識點20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考點1二戰(zhàn)后美國的經濟發(fā)展考點2二戰(zhàn)后西歐的經濟發(fā)展考點3二戰(zhàn)后聯邦德國的經濟發(fā)展

考點4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新變化知識點21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考點1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考點2新經濟政策

知識點22“斯大林模式”的得與失考點1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方針考點2農業(yè)集體化運動考點3斯大林模式

知識點23蘇聯的改革與解體考點1赫魯曉夫的改革考點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考點3戈爾巴喬夫的改革

知識點24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考點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考點2《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的建立知識點25當今世界的經濟區(qū)域集團化考點1歐洲聯盟

考點2北美自由貿易區(qū)考點3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知識點26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必修3

知識點1“百家爭鳴”和儒家的形成考點1“百家爭鳴”

考點2孔子及儒學的勃興考點3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

知識點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考點1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考點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知識點3宋明理學考點1宋朝的程朱理學考點2王陽明的心學

知識點4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考點1李贄

考點2三大進步思想家

知識點5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知識點6古代中國文學知識點7戲曲知識點8中國書法

知識點9西學東漸與維新變法思想考點1開眼看世界

考點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考點3維新變法思想知識點10新文化運動

知識點11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知識點12孫中山三民主義考點1三民主義考點2新三民主義知識點13毛澤東思想知識點14鄧小平理論

知識點15“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知識點16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知識點17“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知識點18現代中國教育的發(fā)展知識點19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考點1智者學派考點2蘇格拉底

知識點20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考點1文藝復興考點2宗教改革知識點21啟蒙運動

知識點22物理學的重大進展知識點23破解生命起源之謎知識點24蒸汽和電的革命考點1蒸汽時代的到來考點2“電氣時代”

知識點25互聯網與信息化社會考點1互聯網的誕生考點2知識經濟的發(fā)展

知識點26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知識點27美術的輝煌

知識點28音樂的發(fā)展與變化知識點29影視藝術的起源與發(fā)展

選修1歷史上的重大改革知識點1棱倫改革知識點2商鞅變法

知識點3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識點4王安石變法知識點5歐洲的宗教改革知識點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知識點7俄國農奴制改革知識點8明治維新知識點9戊戌變法

選修3:20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知識點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考點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歷史背景考點2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過程考點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后果

知識點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考點1凡爾賽體系的構建考點2華盛頓體系的構建考點3“非戰(zhàn)公約”考點4國際聯盟

知識點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考點1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歷史背景

2

考點2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進程

考點3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歷史意義知識點4邪爾塔體系下的冷戰(zhàn)與和平考點1美蘇冷戰(zhàn)局面的形成

考點2世界人民反戰(zhàn)和平運動的高漲考點3美蘇爭霸考點4聯合國

知識點5烽火連綿的局部戰(zhàn)爭考點1朝鮮戰(zhàn)爭與越南戰(zhàn)爭考點2中東戰(zhàn)爭

考點3印巴戰(zhàn)爭與兩伊戰(zhàn)爭考點4海灣戰(zhàn)爭

知識點6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

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知識點1古代中國的政治家考點1秦始皇考點2唐太宗考點3康熙帝

知識點2東西方的先哲考點1孔子考點2柏拉圖考點3亞里士多德

知識點3歐美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杰出人物考點1克倫威爾考點2華盛頓考點3拿破侖

知識點4“亞洲覺醒”的先驅考點1孫中山考點2甘地考點3凱末爾

知識點5無產階級革命家考點1馬克思、恩格斯考點2列寧

考點3毛澤東、鄧小平知識點6杰出的科學家考點1李時珍考點2詹天佑考點3李四光考點4牛頓考點5愛因斯坦

(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

A、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1、國家機器的建立。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礎上,確定了周王、諸侯之間的關系。對鞏固周王室的統(tǒng)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B、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是復習的重點?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復習:

第一、階段劃分:1、春秋戰(zhàn)國初步形成;2、秦漢確立和發(fā)展;3、隋唐完善;4、宋元強化:5、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和腐敗。

第二、主要措施:加強中央(皇帝)權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權(秦、漢、北宋、元、明、清)、加強軍事權(唐、北宋、明朝)、加強財政權(北宋、明、加強司法權(北宋、)、加強對官員的監(jiān)察(御史的設立、明朝特務機構的設立)、加強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權制建立和發(fā)展的經濟基礎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來源是法家思想,漢武帝后,儒家思想成為其正統(tǒng)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權制中斗爭的焦點是皇權與相權之

爭,基本趨勢是分相權,集皇權,到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其發(fā)展達到了頂峰。

C、中國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晉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變法時的保甲法和將兵法。金的猛安謀克制以及后金和清時實行的八旗制度。

(二)、中國古代的經濟A、中國古代的經濟制度:1、土地制度:(1)、井田制(2)、屯田制(3)、均田制,(4)、更名田2、賦稅制度:主要賦稅制度:(1)、西周諸侯要向周王交納貢賦。(2)、漢時的編戶齊民要交納賦稅、徭役、兵役、田租、人口稅和更賦。(3)、與均田制相適應的租調制、租庸調制。(4)、兩稅法,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5)方田均稅法。(6)一條鞭法,是我國賦役征銀的開始。(7)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

征稅依據:人口:租調制、租庸調制土地和財產:兩稅法、方田均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

稅收種類:實物地租、勞役地租、貨幣地租。賦稅制度變化是為了適應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緩和階級矛盾,有利于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放松了人身控制,到明朝中后期以后的改革在客觀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B、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情況:

經濟發(fā)展的原因:社會穩(wěn)定;統(tǒng)治者調整政策;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的興修,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區(qū)各民族以及同外國交往的加強;前代經濟發(fā)展打下基礎;人民的辛勤勞動,這是經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經濟發(fā)展的表現:農業(yè)(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水利興修,耕地面積擴大,糧食產量提高,農作物品種引進和推廣等。)手工業(yè)(手工業(yè)部門的發(fā)展),商業(yè):主要包括商品經濟、城市的發(fā)展和對外交往中的經濟往來。C、江南經濟的發(fā)展:魏晉時江南的開發(fā),隋唐時南方的發(fā)展,明清時南方商品經濟發(fā)展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D、商品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封建社會初期,促進封建地主階級的形成和統(tǒng)治的加強,封建社會發(fā)展時期,增加政府收入鞏固國家政權,明清時期,瓦解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

(三)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

1、歷代政府對周邊地區(qū)和民族的管轄以及關系的處理,主要有漢、唐兩宋、元朝、明、清,其中特別要注意漢唐元清四個時期。

2、周邊地區(qū)少數民族的發(fā)展情況,如西域(漢、唐、元、清)、吐蕃(唐、元、清)、蒙古高原地區(qū)(漢、唐、宋、明、清)、東北(唐、宋金、明、清)、西南(漢、唐、明、清)、臺灣(元、明清)。

3、民族融合: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宋元時期(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進行比較)(四)、中國的對外關系

1、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主要有兩漢時期,開始建立同周邊的交往,開通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當時世界上的文明中心連結起來。唐朝時,形成了以唐朝為中心的文化圈,同時加強同西亞、歐洲聯系,中國文化對外影響加強。明清時,對外交往方面呈現三個特點:一是繼續(xù)加強同海外聯系(鄭和下西洋,華僑對南洋的開發(fā)),二是開始遭到外來侵略,三是文化方面出現了西學東漸。2、中國近代遭受列強的侵略:

19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通過鴉片戰(zhàn)爭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逐步加深

3

半殖民地性質(商品輸出為主)。19世紀70年代以后,到20世紀初,經過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輸出為主)。辛丑條約簽訂到華盛頓會議召開,帝國主義在華扶植代理人,干涉中國革命,日本在華勢力上升。華盛頓會議后到九一八事變,通過代理人侵略中國。九一八事變后到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日本對華侵略。1945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美國侵略干涉中國。

3、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外交成就。新中國成立初期,抗美援朝,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開創(chuàng)外交新局面。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特別是70年代外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新時期推行和平外交政策。

(五)、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和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為反封建反侵略,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民主革命。主要有:太平天國運動(中國農民階級進行反封建反侵略斗爭并提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主張)、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進行的改革運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國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tǒng)治)和人民民主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其中以后三次革命運動為主。

3、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政協(xié)會議的召開,形成了廣泛的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制度,如多黨合作、人民代表大會制、民族自治等。六)、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現代化問題包括政治民主化、經濟近代化,思想文化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包括政治上爭取獨立民主的斗爭和建設民主政治的努力。(見第五)

經濟近代化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變革生產關系,廢除封建的土地制和生產關系(天朝田畝制度,孫中山的土地國有、中共土地政策)。二是生產方面的現代化,(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及發(fā)展:產生初步發(fā)展短暫的春天蕭條被破壞〈抗戰(zhàn)〉受到毀滅性打擊恢復調整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情況:一五計劃,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開始大躍進到文革時的曲折改革開放后的經濟建設的迅速發(fā)展)思想文化的現代化:(1)、中國近代社會思想的發(fā)展:新思潮萌發(fā)和洋務派的思想學習外國的技術;洪仁先進的中國人要求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愿望;早期維新派開始要求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社會改良,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資產階級革命派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民主科學。(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1918年開始在中國傳播;五四后廣泛傳播并同中國工運相結合;民主革命綱領的提出標志開始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提出表明進一步同中國革命實踐結合;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形成,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三大改造,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相結合;中共八大開始探索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進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發(fā)展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思想。

(七)世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世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世界近代化的主要表現。

1、發(fā)展歷程:17世紀19世紀初,英法美等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但表現出明顯的曲折性,革命后確立了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tǒng)治。19世紀中期,由于工業(yè)革命的擴展,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潮到來,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這一時期在英法美等國也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確立工業(yè)資產階級統(tǒng)治。19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壟斷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形成,資本主義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從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開創(chuàng)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先河,二戰(zhàn)后,更多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政策,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2、世界民主與專制的斗爭:(1)、17世紀到19世紀60年代資產階級反封建統(tǒng)治要求民主的斗爭。(2)、無產階級反資產階級爭取民主權利的斗爭。(3)、反法西斯爭取世界民主和平的斗爭。(4)、中國人民以及其它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爭取獨立、民主的斗爭。(5)、抗戰(zhàn)勝利前后中國人民的民主運動。(八)、世界經濟現代化的進程

1、經濟現代的進程:14、15世紀到18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產生發(fā)展,工場手工業(yè)時期,這時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中心先地中海沿岸后移到大西洋沿岸。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70年代,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蒸汽時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19世紀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電氣時代,美德等國經濟發(fā)展迅速。二戰(zhàn)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電子技術、航空技術、生物工程等,70年代后,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

2、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fā)展:工業(yè)革命后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世界市場完全形成經濟全球化、區(qū)域集團化。3、經濟運行體制的調整:資本主義經濟運行體制的調整: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羅斯福新政,國家干預經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運行體制的調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50中期到70年代的改革,但沒有改變(南斯拉夫改變了這種體制,但出現了自由主義、分散主義、民族主義傾向)70年代以后,蘇東劇變,中國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4、社會主義和民族經濟的發(fā)展:蘇聯在二戰(zhàn)前經濟建設的成就;中國建國后初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的成就。亞洲各國經濟建設成就及經驗。(九)、歷史上的重大改革

1、封建改革:中國古代的一系列改革,如商鞅變法、慶歷新政、王安石變法。2、資本主義改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有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調整的改革有羅斯福新政,以及二戰(zhàn)后各國的社會改革。

3、社會主義改革: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蘇聯、東歐等國的改革,70年代以后中國的改革。(十)、思想文化的發(fā)展1、世界近代科技的發(fā)展

2、中國古代傳統(tǒng)科技的發(fā)展,1618世紀中國傳統(tǒng)科技的總結與西歐近代科技興起進行比較。

3、世界資本主義思想的興起和發(fā)展: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運動。

4、中國社會思想的發(fā)展:百家爭鳴、明清時期的反封建思想、近代各種資產階級流派及傳播。儒家思想的發(fā)展以及新文化運動。

5、在1618世紀中國出現的反封建思想要同文藝復興和啟蒙思想運動相比

擴展閱讀:201*年歷史高考考綱知識點歸納總結

201*年高考歷史考綱要求必修知識點

古代中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考點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含義(概念):又稱封邦建國(封建制),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姻親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叫做諸侯國;淵源,商王朝內服與外服制度演變而來的。

2、背景目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鞏固周王朝的統(tǒng)治;人物,周公;基礎,井田制;3、內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權力和義務關系的紐帶)等;物資、武裝;

(2)最高統(tǒng)治者:周王;以都城為中心的附近區(qū)域被稱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駐地;(3)、對象:王族(同性親族是主體、姻親類似親族)、功臣和先代貴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屬國(恢復被商滅掉的古國)等(課本P2-3的小字和形勢圖)

(4)諸侯的權利:冊命、授土、授民、授職;封地內再分封,享有世襲統(tǒng)治權。義務:服從命令;鎮(zhèn)守疆土;隨從作戰(zhàn);定期朝覲;交納貢賦。4、作用:積極:(1)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鞏固了統(tǒng)治,擴大了疆域。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2)王室與諸侯國關系更加明確,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統(tǒng)治效果得到加強;(3)使統(tǒng)治集團形成“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消極:后期王室衰微,諸侯紛爭;

5、分封制的特點?為什么說分封制并不能真正鞏固周朝的統(tǒng)治?

(1)特點:①對象多樣化,但一王室貴族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周王與封國通過一系列權利(土地)義務關系為紐帶聯系在一起;④層層分封,構成金字塔形等級秩序;

(2)原因:①權力大,獨立性強;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遠;④生產力發(fā)展等;6、發(fā)展過程:夏朝出現,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戰(zhàn)國無法維系下去(廢除)。瓦解原因:①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諸侯有諸多大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使諸侯國實力不斷的增強二、宗法制

1、含義:是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是一種基于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2、目的:保證王權的穩(wěn)定。①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tǒng)治秩序;②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3、核心: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主要繼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權、地位最尊貴,故嫡長子也被稱為宗子。解釋清楚些;其他為庶子。4、特點:⑴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最大的特點);⑵大、小宗具有相對性;⑶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實質:按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⑷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5、作用:(成為數千年封建統(tǒng)治者享有特權的依據,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1)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宗法等級),也是政治隸屬關系;(行政等級)

(2)宗法制度通過血緣的親屬親疏,確立起一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也有利穩(wěn)定)

(3)宗法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宗法制度相關內容的學習,體會中華民族的親情之愛。

(4)現實意義:宗法制所形成的中華民族“尊宗敬祖”、“認祖歸宗”的民俗,對中華民族美德的延續(xù)與傳承、以德治國戰(zhàn)略的實現,甚至對我國臺灣問題的解決和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實現都會產生積極意義。但其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使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6、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互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礎。(1)兩者互為表里。分封制為“表”,它“封邦建國”,形成了由眾多諸侯國和王畿所組成的行政機構以及諸侯與周

王之間的君臣關系;(2)宗法制為“里”,它采用“嫡長子繼承制”,用規(guī)定宗族內嫡庶系統(tǒng)的辦法來確定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證王權的穩(wěn)定和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3)分封制的等級序列與宗法制的親疏遠近相吻合,西周建立了天子統(tǒng)轄諸侯諸侯統(tǒng)轄卿大夫卿大夫統(tǒng)率士及平民的封建等級政治結構

三、禮樂制(西周“禮樂秩序”):周朝制定了各種禮樂制度,以維護宗法分封制(略講)1、禮樂制度禮的地位:西周文化的主構架;2、禮的作用:維護政治安定,保證社會和諧3、禮的內容:“禮”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內容,但更多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規(guī)范;“樂”輔從于禮;“禮”“樂”的作用:“禮”“樂”的使用有一定的社會范圍,是有嚴格的限制的;四、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1、分封制是西周鞏固政權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強了王室和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聯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現;2、宗法制是與分封制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以血緣、姻親為紐帶的政治制度,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權合二為一,宗法制是分封制實施的法則;

3、禮樂制度是為維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嚴格的等級禮儀制度,作為各級貴族必須遵從的生活準則,誰也不得逾越,以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工具。

4、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三者互為表里,緊密相連,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成熟;五、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1、夏朝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形成家天下局面;

2、宗法制把族權與政權、血緣關系和政治隸屬關系結合起來,形成家國一體局面;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緣界限,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4、禮樂制度建立起各級貴族的政治與生活準則,貴賤有序,上下和同。

5、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三者互為表里,緊密結合,成為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的標志。

考點2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一、“始皇帝”的來歷

秦始皇規(guī)定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為“皇帝”,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稱“朕”;皇帝的命令稱“詔”或“刺”;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稱“玉璽”;实劭倲埲珖囊磺写髾啵醒牒偷胤降闹饕賳T,都由皇帝任免;实壑贫劝ǎ夯实郦氉稹⒒饰皇酪u、皇權至上,體現了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本質特征。二、三公九卿制

1、基礎:秦始皇在戰(zhàn)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

2、內容: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為秦朝中央的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jiān)察事物。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別掌管各項具體政務,是中央的職能部門。

3、關系:中央主要的三個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互相牽制,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牽制,且無兵權,御史大夫地位次于丞相,但權重,太尉掌兵,但不常設。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

4、特點:中央設“三公”諸卿,構成中央政府,他們都聽命于皇帝。三公九卿在地位、職責上互不相屬,互相牽制,最終使軍國大權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設“三公”諸卿,構成中央政府,他們都聽命于皇帝。

三、郡縣制:是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

1、背景: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并地區(qū)設縣,在邊地設郡。戰(zhàn)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2、內容:所有官吏均由皇帝任命。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是郡守?h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縣以下還有鄉(xiāng)、里等基層行政機構。

3、影響: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統(tǒng)治機構其官職職責分工明確,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①郡縣制的實行標志著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fā)生了劃時代的變革;②有效地加強

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經濟發(fā)展;③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4、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不同:

1)劃分的基礎: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按地域劃分的。

2)產生的方式: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并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官位不世襲。

3)權力的大小:諸侯國擁有很強的政治、經濟、軍事獨立性,容易發(fā)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tǒng)一。

4)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郡縣長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襲。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5、如何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

1)歷史原因:①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生產關系的變革,導致奴隸制度進一步崩潰,封建制逐漸形成,為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經濟基礎

②新興封建地主階級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保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鎮(zhèn)壓農民的反抗,保護其利益。

③法家思代表人物韓非子,從理論上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主張,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中央集權理論。

④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周天子無能為力的局面為其提供了深刻的歷史教訓。⑤商鞅變法建立縣制,國君直接任命官吏管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式。2)前提:秦滅六國,建立了統(tǒng)一的秦王朝。

3)特征:(1)其最大特點是權力高度集中,以至高無上的皇權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2)地方絕對服從中央。

(3)以嚴格的選官制度和嚴苛的法律為保障。(4)官員職責明確,互相牽制。

4)本質:是封建地主階級對廣大農民的專制統(tǒng)治。

5)矛盾:中央內部的皇權和相權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

6)評價:積極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組織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③在統(tǒng)一的社會環(huán)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區(qū)經濟、文化的交流、發(fā)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了領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極影響:①君權專制易形成暴政統(tǒng)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fā)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獨尊一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fā)展。7)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的規(guī)律

①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皇權和相權的矛盾。②地方權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③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皇權與相權的斗爭)。

考點3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一、中朝

1、目的:鞏固皇權,穩(wěn)定天下。2、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權。3、影響:①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了大一統(tǒng)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②導致權力的過于集中,帶來一些弊端。二、刺史

1、創(chuàng)立者:漢武帝。

2、史實: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jiān)察區(qū)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3、目的(作用):監(jiān)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4、特點:位卑權重。三、三省六部制

1、概況: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于隋朝,完善于唐代,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省,尚書省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宰相權力一分為三)。

2、運行機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職權:(起草詔令)(封駁審議)(負責執(zhí)行)3、特點:分工明確,互為補充,相互牽制。

4、評價:(1)①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tǒng)治力量。②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加強了皇權。③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2)這種完整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避免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減少中央政令失誤和腐敗。(3)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沿襲。

(4)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惡性發(fā)展或朝政腐敗,權力失去制約與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喪失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積極作用。四、行省制度

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樞密院掌管軍事,御史臺負責監(jiān)察;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設丞相一人,掌管全省軍政大事。

1、建立和發(fā)展:元世祖時,開始設置中書省,在各地分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后逐漸成為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掌管轄內軍政要務。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元朝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河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浙江、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里”,由中書省直轄;還有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區(qū)。明清時期行省設置依然沿用。明代地方區(qū)劃分三級: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縣。清代主要實行省、道、府、縣四級

2、行省的職能:行省成為最高地方行政區(qū)劃的名稱,行使權力受中央節(jié)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事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未得中央詔旨,行省官員不得更改賦稅征收制度和調動軍隊。行省官員須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中央以監(jiān)察機構對行省官員進行監(jiān)督,以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控制。

3、評價: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直接對中書省負責。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于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②行省制度適應了元朝政府管理遼闊疆域的需要,鞏固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③對后世影響巨大:行省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為我國以后的行政劃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礎。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qū)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考點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一、明朝創(chuàng)立內閣

1、內閣概念:明朝皇帝從官僚中選拔官吏入值殿閣,在皇帝指揮下處理政事,由于殿閣處于宮內,閣臣又常在殿閣隨侍皇帝,故稱內閣。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2、原因:廢除丞相以后,皇帝一人難以處理國家大事。

3、概況: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選拔官員入值殿閣,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制度正式確立。明宣宗時,內閣大臣有票擬權,地位日益提高。萬歷年間,部權盡歸內閣。

4、評價: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并無決策權。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tǒng)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5、明朝內閣與西方內閣制度區(qū)別

產生背景不同:(1)明朝內閻的產生是丞相制度廢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設立的。(2)西方內閣作為政府機構始于英國,是由英國國王的最高咨詢機關樞密院外交委員會演變而來的。

產生方式不同:(1)明朝內閣首輔及成員由皇帝任命;(2)近代西方內閣是以議會為基礎產生的,內閣首相通常由議會中占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的領袖擔任。

權力大小不同:(1)明朝內閣雖是國家中樞機構,但內閣的職責只備顧問無決策權;(2)西方內閣總攬國家行政權力并對議會負責。

性質不同:(1)明朝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它的設置突出體現的是皇權進一步加強;(2)近代西方內閣則是資產階級專政的行政機關,體現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發(fā)展。二、清代軍機處的設立1、中樞分權

1)背景:清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凌駕于內閣、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2)目的:擴大皇權

3)概況:康熙帝設南書房,南書房參與機務,替皇帝起草諭旨。中樞機構一分為三。4)作用: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后集權于皇帝。2、設軍機處

1)概況:雍正帝時,宮內設軍機處,皇帝挑選親信官員擔任軍機大臣

2)職責: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再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zhí)行。3)特點:簡(機構簡單)、精(人員精干)、速(辦事效率較高)、密(政治決策封閉性)4)作用:軍政大權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fā)展到頂峰。三、明清時期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

(1)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制度,既繼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礎上實行了新的舉措。

(2)內容詳盡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監(jiān)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個方面。(3)程度空前強化。主要體現在廢除丞相、軍機處的設置和文字獄的嚴酷等方面。

(4)體現了時代特征。君主專制逐漸達到頂峰,并且走向反動,反映了我國封建專制制度漸趨衰落的時代特征。2、影響

(1)積極作用: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尤其是對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與鞏固,為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力的抗擊了外來侵略。(2)消極作用

①經濟上,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特別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②政治上,專制統(tǒng)治的空前強化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動受到壓制和打擊。③思想文化上,專制統(tǒng)治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和文化的進步。④從其動機看,仍然是維護和鞏固一家一姓的統(tǒng)治,具有反動性。

⑤從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強化君主專制為核心,將對全國的統(tǒng)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絕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預,而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絕對的君主專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同時,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這就從根本上預伏了更大更強烈的統(tǒng)治危機。同時也從反面說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中可供調節(jié)的余地越來越小,從而說明封建制度漸趨衰落。這一切,都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造成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四、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中國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專制主義制度中央集權制度。

2、最大特點是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服從中央,中央服從君主,且趨勢不斷加強,核心是皇權至高無上,本質是人治

3、一直存在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中央通過分權和對地方官吏的任免、監(jiān)督和考核嚴格控制地方,中央在對地方的斗爭中占據上風,矛盾最終在北宋解決。

4、皇權借助神權、宗法制父權和儒家倫紀綱常逐步加強,在對相權的斗爭中皇權不斷強化,矛盾在明朝解決。明清時期出現的特務機構、軍機處等非正常集權手段是皇權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

5、以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行政體制,以科舉制為代表的選官用人制度,以維護官僚隊伍廉潔高效的監(jiān)察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標志。鏈接一、選官制度:

1、西周:貴族世襲的“世祿世卿”制度;2、戰(zhàn)國、秦、漢初:按軍功授爵;3、漢武帝時期:察舉制(郡國推薦)和征辟制(官府征聘)

4、魏晉南北朝:按照門第高低選官的九品中正制;5、隋唐至明清:科舉制。

6、意義:擴大統(tǒng)治基礎;提高官員素質;確保帝國繁榮。③促成讀書風尚、教育的發(fā)展,有利社會重學風氣形成,促成社會穩(wěn)定。④以考試方式選官,有利社會公平公正,緩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甚至有時可以緩和民族、階級矛盾(清等),具有合理性。⑤使儒學得到發(fā)展,造成被選拔的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的人,造成工商業(yè)和科技得不到發(fā)

展,對社會發(fā)展有阻礙。二、監(jiān)察與諫議

1、監(jiān)察制度(對官僚):秦朝監(jiān)察機構是御史大夫;漢武帝時是刺史;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2、諫議制度(對皇帝):隋唐是門下省,宋代是諫院。

3、評價:第一,這兩種制度既不能從根本上制約至高無上的皇權,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和低效。第二,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三、中國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見優(yōu)化設計P

第二單元古代中國的經濟

考點1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從刀耕火種到精耕細作1、農業(yè)的起源

原始農業(yè)是從采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fā)展而來的。中國農耕經濟起源有多中心的特點,但是最早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規(guī)模。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遠古社會就形成北方以粟麥生產為主、南方以水稻生產為主的農作物種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擴展、傳播中相互交融。中國古代農業(yè)經濟還具有以種植業(yè)為主、家畜飼養(yǎng)業(yè)為輔的特點。

2、農業(yè)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農田水利的發(fā)展

(1)從耒耜到鐵農具:原始農業(yè)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人們主要使用石斧、石鏟、木耒、骨耜、石鐮等簡單的勞動工具。進入文明時代,耒、耜仍是人們進行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工具。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鐵農具逐漸代替了過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損的農具。這一變化大大提高了當時的農業(yè)生產效率。

(2)犁耕技術的發(fā)展:約在春秋后期,牛耕開始出現。戰(zhàn)國中后期,鐵犁用于牛耕。西漢中期,犁壁的發(fā)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廣。唐代,在長江下游一帶已經出現了曲轅犁。曲轅犁的發(fā)明是自漢代之后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進步,也是推動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車(古代引水機械的重大發(fā)明,東漢時發(fā)明,曹魏馬鈞改進)、筒車(唐朝時發(fā)明,以水利為動力)等

(4)水利設施和水利技術: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推動了水利建設的發(fā)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工程陸續(xù)建成。西漢的漕渠、白渠都對農業(yè)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古代勞動人民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能力,因地制宜興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漢時期開始在西域興建的坎兒井突出說明了這一問題。從漢代起,政府經常組織大規(guī)模的治理黃河工程,東漢時王景治理黃河尤為著名。中國古人積累了豐富的農業(yè)技術經驗,有著精湛的農學知識理論。中國古代的農學著作中,包含了大量關于水利建設的內容。3、農業(yè)生產的基本方式

(1)千耦其耘:商周時期,農具原始,多采用大規(guī)模簡單協(xié)作方式進行農業(yè)生產。(2)個體農耕:隨著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自耕農經濟應運而生。自耕農出現于春秋時期,他們擁有部分土地,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yè)。與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是當時自耕農的主要經營方式。4、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產生的條件、特點和評價(1)產生的條件

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fā)展,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逐漸普及。

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擁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③為了求得生存,農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④歷代統(tǒng)治者采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2)特點

①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

②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是封建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經濟基礎。③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④規(guī)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3)評價

自耕農生活比較穩(wěn)定,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但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guī)模和簡單的

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fā)展。到近代以后,越來越阻礙和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fā)展和成長。二、土地制度

1、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來的貴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實質:井田制實質上不是土地國有制,而是一種名義上國有而實際上是各級奴隸主貴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②歷史:產生于商,強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1)出現和興盛:商周時期,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壞,出現一種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井田的土地名義上為國家公有,實行層層封授,周王將全國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可以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給士。史料證明商代已經實行井田制,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時期。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肮铩睂嶋H上為貴族占有,“私田”是勞動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2)瓦解:春秋時期,井田制開始走向崩潰。它一方面表現為大量“公田”被拋荒,另一方面則是部分“私田”逐漸成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隨著私有土地的發(fā)展,各諸侯國為刺激生產積極性、擴大剝削量,先后進行了稅制改革。春秋前期,齊國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打破了井田制中“公田”與“私田”的界限。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規(guī)定不論“公田”“私田”,都按田畝實數收稅。晉、楚、鄭等國也推行了類似的稅制改革。這些改革,實際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這些改革在客觀上承認土地的私有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廢除:戰(zhàn)國時期,商鞅在秦國大舉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對土地私有制給予全面的肯定。商鞅變法還培植了一批新興大土地所有者。在此前后,各國也紛紛變法,貴族掌握土地所有權的井田制已經崩潰,代之而起的是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形式。

③瓦解: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時期生產力的發(fā)展。鐵器牛耕的出現,使“私田”的開墾增多,“公田”被大量拋荒;各諸侯國的改革在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商鞅變法更是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對土地私有制給予了全面的肯定;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zhàn)爭頻仍,井田上的勞動力日益減少,缺乏安定的生產環(huán)境;而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潰。戰(zhàn)國時期,井田制已經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3.多種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農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外,就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的土地有多種來源。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兼并成為地主擴大地產的主要途徑。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更為激烈。到明清時期,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fā)展,商品貨幣經濟繁榮,通過土地買賣廣占田地的現象日益普遍。

①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買賣的合法性。由于地主階級是封建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封建王朝不可能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危害: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小農破產,一方面使農耕生產秩序遭到嚴重破壞,使國家失去財政稅收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導致階級矛盾尖銳,進而危及到封建政權的安危。

③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統(tǒng)治者往往采用“均田”和“限田”的措施,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兼并問題。(3)“均田”和“限田”:土地兼并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引起社會動蕩不安。統(tǒng)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485年,北魏頒布均田令,按性別、年齡把土地分配給農民。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準使用,不準買賣。受田農民必須向國家繳納租稅,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體內容雖有調整,但基本精神不變。明清建立之初,統(tǒng)治者均通過減免賦役、官府提供耕牛和種子的方式,鼓勵小農墾荒。

4、租佃關系的發(fā)展

①歷史: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產生了,自宋代開始成為僅次于自耕農形式的重要經營方式,明清時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國。

②產生原因:租佃制是封建社會土地兼并的必然結果。

③地租形式的變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農民身份的提高,貨幣地租成為一種重要的地租形式。

④積極作用:契約納租方式的確定,使佃農對地主的依附關系相對減弱,從依附關系中逐漸解脫出來的農民,生產自主權也大大提高。

三、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

(1)產業(yè)結構上:以種植業(yè)為主、家庭飼養(yǎng)業(yè)為輔。

①耕作方式上: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發(fā)達,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農業(yè)技術。②經營方式上:小農經濟成為農業(yè)生產的基本模式。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③經濟形態(tài)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封建經濟的基本形態(tài)。

④國家政策: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封建國家為穩(wěn)定小農,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⑤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為主。

考點2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一、紡織業(yè)

(1)絲織業(yè):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fā)明絲織技術的國家。早在遙遠的上古時代,人們就已經學會養(yǎng)蠶繅絲了。西周以后,絲織工藝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品種日益豐富,花色圖案精美,形成了絲織業(yè)中心城市如臨淄等。絲綢源源不斷地外銷,使中國獲得了“絲國”的稱號。經西漢以來不斷改進,提花機進一步完善、定型。唐代出現的緙絲技藝,在宋代風行開來。明清以來江南成為全國最大的絲織品產區(qū),南京、蘇州和杭州成為三大絲織業(yè)中心。

(2)棉紡織業(yè):宋末元初以來,棉花種植遍布全國;元代黃道婆全面革新棉紡織技術,江蘇的松江在元明時期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yè)中心,棉紡織業(yè)成為新興的手工業(yè)部門;柔軟結實的棉布日益流行,明代后期棉布成為人們的主要衣料。

二、冶金業(yè)

(1)青銅冶鑄:商代成熟,從二里頭文化時期到春秋末期,歷時約15個世紀,是我國的青銅時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齊備,使用廣泛,技藝精湛,展示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展示了古代先進采礦和冶煉技藝的實際面貌。

(2)冶鐵煉鋼:春秋時期人們發(fā)明了冶鐵和煉鋼技術;漢代開始用煤作燃料,南北朝時期發(fā)明了我國古代最先進的煉鋼法灌鋼法,灌鋼法的出現,提高了鋼的質量,產量大增,無論產量和質量都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鐵器的廣泛使用,特別是鋼廣泛應用到農具和手工業(yè)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

(3)冶金燃料:早在漢代,人們就開始用煤做燃料,并用來冶鐵。北宋時,用煤冶鐵已相當普遍。南宋末年,我國開始用焦炭冶鐵,明朝流行開來。三、陶瓷業(yè)的發(fā)展

(1)制陶:陶器的發(fā)明是新石器時代手工業(yè)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國古代的先民創(chuàng)造了聞名于世的陶器工藝,如紋飾繽紛的彩陶,薄如蛋殼、黑亮如漆的黑陶,熠熠生輝的白陶等。

(2)制瓷:制瓷技術:東漢晚期,人們燒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時燒制出白瓷,隋唐進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鎮(zhèn)成為“瓷都”;元代燒出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紅,開始進入彩瓷生產時期;明代創(chuàng)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創(chuàng)造了粉彩和琺瑯彩。

(3)享譽世界:至遲從唐代起,陶瓷開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文明新的象征。四、古代手工業(yè)經營形態(tài)

1、家庭手工業(yè):農業(yè)與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是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特點之一,家庭手工業(yè)在古代帶有普遍性。家庭手工業(yè)生產對于穩(wěn)定小農經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技術落后,生產分散,妨礙了市場發(fā)展。②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yè)水平的是官營手工業(yè)和專業(yè)的私營手工業(yè)生產。

2、官營手工業(yè):①西周時期,手工業(yè)由官府統(tǒng)一經營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設立的作坊內,使用官府供給的原料,在工官的監(jiān)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產品,職業(yè)世襲,世代為官府勞作。官營手工業(yè)資金雄厚、規(guī)模經營,為細密分工和協(xié)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官營手工業(yè)代表著當時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直到明代前期為止,官營手工業(yè)一直占據著古代手工業(yè)的主導地位。②官營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產品由官府調撥,不計成本,不入市場,缺乏競爭,弊端叢生;官營手工業(yè)采取強制勞動和超經濟剝削手段,越來越引起工匠的激烈反抗。由于商品經濟和私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官營手工業(yè)內部的生產關系不得不加以調整,出現了雇募工匠。從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產關系上的一大進步。3、私人手工業(yè):①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生產關系的變革,私營工商業(yè)勃然興起,工、商開始與士、農并稱國家的“四民"。此后,民營手工業(yè)在曲折中發(fā)展,生產范圍、規(guī)模日益擴大,成為手工業(yè)生產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葉以后在制瓷、礦冶、紡織等諸多行業(yè)中超過官營手工業(yè),占據了主導地位。②隨著私營手工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其經營方式也在變化。唐代以前,私營手工業(yè)生產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yè)和城鎮(zhèn)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唐宋以來,私營手工業(yè)顯著發(fā)展,商品經濟繁榮,農村家庭手工業(yè)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后期,雇傭眾多工

人的大規(guī)模手工作坊或工場日益增多,并從中孕育出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雇傭勞動關系。4、古代手工業(yè)由以官營為主到以私營為主變化的主要原因(1)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私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2)農業(yè)生產的進步為私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原料。

(3)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的削弱促進了私營手工業(yè)的發(fā)展。(4)官營手工業(yè)陳舊的管理模式,壓抑了廣大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五、中國古代手工業(yè)的基本特征

(1)歷史悠久,手工業(yè)生產長期領先于世界;規(guī)模宏大,分工細密;技術先進,工藝精湛。

(2)官營手工業(yè)、私營手工業(yè)、家庭手工業(yè)三種經營形態(tài)并存,代表中國古代手工業(yè)水平的則是官營和專業(yè)的私營手工業(yè)生產。在漫長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代,家庭手工業(yè)占有相當的比重。(3)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緊密結合,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受到農業(yè)生產的制約。

(4)手工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工場手工業(yè)出現。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高,勞動分工更加細致,手工業(yè)生產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業(yè)生產中采用雇傭勞動,分工明確,更采用工場手工業(yè)經營方式,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5)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yè)生產布局的相應變化。隨著南宋時期經濟重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不少手工業(yè)生產部門、手工制品的主要產地,也從北方逐漸轉移到了南方。

考點3商業(yè)的發(fā)展一、商業(yè)的發(fā)展歷程

(1)原始社會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業(yè)產生;(2)商朝時期,職業(yè)商人和最早的貨幣產生;(3)周朝實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人為政府服務;

(4)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實力強大的自由商人出現,私商取代官商成為商人的主體,著名都會形成;(5)隋唐時期,商業(yè)貿易蓬勃發(fā)展,長安、洛陽、揚州等成為國際大都會,海陸外貿空前繁榮;(6)宋元時期,紙幣出現并廣泛流通,商業(yè)發(fā)展進入新的高峰期;

(7)明清時期,出現大批商業(yè)市鎮(zhèn),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白銀廣泛使用,商幫形成,如徽商、晉商等。二、市場的發(fā)展

市的發(fā)展特點由有時間和區(qū)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注意漢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1)漢代的市作為集中貿易地,場所有嚴格的規(guī)范,管理相當嚴格,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2)六朝時期出現了民間集市“草市”,政府設立“草市尉”等官職施行經濟管理。(3)唐代草市的作用顯著,逐漸演進為相對集中的商業(yè)中心,還出現了夜市。

(4)宋代的“市”不再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不再封閉在政府規(guī)定的墻垣之內,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間;原本不許設立市的城郊和鄉(xiāng)村也出現了“市”;商業(yè)活動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監(jiān)視;草市、夜市更加繁榮,草市內還有完備的飲食設施。

三、城市的發(fā)展(1)西周至唐朝

①城市特點:商業(yè)交易受官府的嚴格限制;②坊市分明:坊市分開;③城市職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zhèn)。(2)宋代

①城市特點:商業(yè)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jiān)視;②坊市破界: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③城市職能:經濟功能大大增強。

(3)明清:城市的生產性、商業(yè)性增強。

(4)中國古代城市形成的主要途徑一種是以農業(yè)經濟為基礎作為統(tǒng)治階級政治中心發(fā)展起來的“城”,二是以工商業(yè)經濟為基礎的作為商品交換中心發(fā)展起來的“市”。(5)中國古代商業(yè)都市發(fā)展規(guī)律

從興起的原因看,戰(zhàn)國到寒帶的城市多是因為政治中心、軍事重鎮(zhèn)而興起為商業(yè)都市。唐宋以來,商業(yè)都市多以工商業(yè)發(fā)展興起;

從功能看,商業(yè)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漸減弱,經濟功能逐漸增強;

從地域分布看,商業(yè)都市從戰(zhàn)國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數量明顯多于北方,明清時期,江南興起了一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yè)市鎮(zhèn)。四、中國古代商業(yè)的發(fā)展變化、特點及影響1、發(fā)展變化

①商業(yè)活動場所的變化:先在城市,后向農村發(fā)展;先定時間、地點,后打破界限。

②交易內容的變化:先以交流地區(qū)間的土特產品、奢侈品為主,后農副產品以及手工業(yè)品轉向市場。

③交易媒介的變化:開始是物物交換,后出現一般等價物貝等貨幣,后貨幣固定為金銀。北宋時還出現紙幣交子。

④商人組織的變化:由最初的親緣組織發(fā)展為地緣紐帶和業(yè)緣組織。

⑤流通領域的變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領域到逐漸與生產及自由的雇傭勞動相結合。2、特點

①起源早并且在不斷發(fā)展;②經歷了自由發(fā)展和長期受壓制兩大階段;③商業(yè)水平不斷提高,為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很多機遇;④外貿是重要組成部分;⑤沒有發(fā)展成近代真正的新經濟因素資本主義商品經濟3、影響

刺激了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城市的發(fā)展;對自然經濟起了破壞作用,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觀念的挑戰(zhàn)。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市民的生活和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4、宋代商業(yè)的繁榮

(1)特點: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yè)活動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發(fā)達。

(2)宋朝商業(yè)繁榮的原因:①結束分裂走向統(tǒng)一,為經濟發(fā)展奠定基礎;②農業(yè)、手工業(yè)的高度發(fā)展,為商業(yè)的興盛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③政府逐漸放松對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時間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④水陸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對外貿易的發(fā)展;⑤紙幣的出現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5、明清時期商業(yè)呈現新特點。

①商業(yè)市鎮(zhèn)興起;②農副產品商業(yè)化;③勞動力成為商品;④出現區(qū)域性商人群體,如徽商、晉商

考點4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一、明清農耕經濟高度發(fā)達的表現:

1、農業(yè)的發(fā)達:農業(yè)技術世界領先,雙季稻大面積擴種,玉米、蕃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并推廣,棉花種植普遍等;耕地面積擴大,人口增長。

2、手工業(yè)的發(fā)達:私營手工業(yè)已經取代了官營手工業(yè),占據主導地位,手工業(yè)技術也明顯提高,《天工開物》涉及的約#&種工農業(yè)生產技術,基本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3、商業(yè)的繁榮:明中葉以來,商品流通擴大,白銀廣泛使用,商業(yè)資本異常活躍;明中后期,在運河沿線、江南等地區(qū)一大批商業(yè)市鎮(zhèn)興起。

4、國力強盛:明清盛世時期的國際地位比前代明顯提高,綜合國力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表現在:耕地面積擴大,人口增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的年增長率遠遠高于歐洲,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中國是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地區(qū)之一。二、資本主義萌芽1、產生的條件:

(1)發(fā)達的農業(yè)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發(fā)達的手工業(yè)培養(yǎng)了熟練的工人。(3)發(fā)達的商業(yè)和古代發(fā)達的對外貿易促進了商品經濟的活躍。

(4)充足的貨幣條件,白銀成為普通流通的貨幣。(5)傳統(tǒng)科技的發(fā)展。2、概況: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緩慢發(fā)展。(集中于江南地區(qū)的紡織業(yè)和制瓷業(yè))但自然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標志:“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機戶:早期的資本家。機房:早期的手工工場。機工:早期的雇傭工人3、本質特征:雇傭關系

4、緩慢發(fā)展的原因:

(1)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國內市場狹小,無自由勞動力。(2)缺乏資本積累,重重關卡,征收重稅。(3)推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

(4)傳統(tǒng)文化中重義輕利、重本抑末、重儒輕賈的價值系統(tǒng),極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5)總之,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

5、認識: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fā)展,是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它的產生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對明清政府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都有重要的意義。但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嚴重阻礙著它的成長、發(fā)展,說明封建生產關系不能容納新的生產關系三、重農抑商

1、首倡:商鞅變法2、含義:強調重視發(fā)展農耕,限制工商業(yè)的發(fā)展。3、原因:根本原因:由自然經濟的經濟基礎決定的。重要原因(目的):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即農民和小農經濟是國家賦稅和徭役征派的主要充當者。(商業(yè)的不穩(wěn)定性及商人流動性大等特點,與強調耕戰(zhàn)、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發(fā)生矛盾,)4、歷代重農抑商的措施

(1)原始社會末期到戰(zhàn)國:重視和鼓勵(2)戰(zhàn)國時的秦國:重農抑商A、身份上貶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B、限制商人經營的范圍。C、重征商稅。(3)漢代:全面控制工商業(yè)

(4)中唐以來:對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松動)

(5)明清:閉關政策朝廷昧于商品經濟日益發(fā)展的大勢,固守農本思想,嚴格限制商人活動,重征商稅,嚴厲控制民間對外貿易,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

5、評價:農業(yè)是基礎,重視農業(yè)的發(fā)展是正確的策略。對于抑商要做具體分析:(1)在封建社會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可以保障農業(yè)的發(fā)展,對封建經濟的確立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經濟恢復起了積極作用。(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的實行則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明清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強化了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自然經濟,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成長,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yè)文明潮流的后面。四、海禁政策

1、概念:明清時期實行的一種經濟政策,它禁止中國人民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正常貿易。

2、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西方殖民者向東方的擴張和對中國的侵擾。3、影響:(1)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勢力對中國的侵略,一定時期維護了國家的安全,(2)阻礙了中外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導致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中國日益封閉落后。使中國日漸脫離世界發(fā)展大勢,失去了發(fā)展近代科技、開展國際貿易、開辟海外市場、推進工業(yè)化的契機。

第三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考點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百家爭鳴

1、含義:百家泛指數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爭鳴是說諸子百家針對當時各種社會問題,展開爭論,發(fā)表不同的見解。(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

2、實質:是春秋戰(zhàn)國社會政治經濟大變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必然反映3、出現的原因

(1)經濟:井田制崩潰。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經濟的迅速發(fā)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各種力量在爭衡、較量。對社會變革的現實發(fā)表不同的看法。(3)階級關系:“士”在社會政治活動中活躍起來,受到各諸侯國的重用。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兼并他國,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別地禮賢下士;“士”們也希望實現用自己的思想主張治國平天下的的政治愿望。

(4)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領域:學術下移,從“學在官府”發(fā)展為“學在民間”,出現私人講學,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土,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4、諸子百家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張流派代表

人物主張影響道家老子哲學:“道”是普遍的、無所不包的最高哲學概念,是凌駕于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辯證法(思想精華):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政治:“無為而治”“以無事取天下”。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上的哲學家。他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莊子提出“齊物”(齊一萬物)的觀點,認為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提出“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認為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不應破壞自然生成的東西。他在文學、美學方面也有建樹。他的寓言、散文蘊涵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義色彩。莊子的文風對后世有深遠影響。儒家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戰(zhàn)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反對掠奪、戰(zhàn)爭;提倡“尚力”,強調生產勞動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同時反對統(tǒng)治者的鋪張浪費,主張“節(jié)用”“節(jié)葬”。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yè)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

法家韓非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社會不斷發(fā)展變化,歷史永遠不會倒退,反對儒家“是古非今”的歷史觀,主張變法革新。法家集大成者。韓非的思想適應了建立統(tǒng)一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在西漢以后1000多年中與儒家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tǒng)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5、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后來社會的發(fā)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3)此后兩千多年來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從諸子百家中找到源頭,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1*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們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孔子、孟子、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1、儒學的創(chuàng)立孔子(春秋)

(1)產生的時代背景: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中國社會開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社會轉型)①經濟上,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產力發(fā)展;井田制開始瓦解。在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時出現了土地私有。

②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諸侯爭霸.。

③文化上,私學的興起,文化下移,逐漸形成了“士”階層,并開始成為社會上一支重要的力量。(2)思想主張

項目內容歷史地位

政治思想仁仁者愛人,要實現愛人,必須遵循“忠恕”之道。具有進步性

孔子的思想在當時并未受到重視,后來要經歷代學者的發(fā)揚和統(tǒng)治者的改造,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孔子也被推崇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禮克己復禮,為了實現“禮”,進一步提出“正名”的主張。具有保守性。德為政以德,“節(jié)用而愛人”;在以“禮”治國的同時逐步改良政治。哲學思想天命觀對鬼神的存在持懷疑的態(tài)度,主張對鬼神敬而遠之教育思想教育

思想有教無類,打破了教育由貴族壟斷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圍得到擴大。教學

方法因材施教

學習

方法學習態(tài)度要實事求是;學與思結合;溫故而知新(3)孔子的文化成就:整理出《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典籍,后人稱之為“六經”。(4)地位: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后人稱之為圣人。(5)孔子思想的影響:

①在當時并沒有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②后來經過歷代學者的發(fā)揚和統(tǒng)治者的改造,形成的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③對世界文化也有深遠的影響

(6)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時期不受重視,后來為什么卻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宗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之所以不受重視是因為:

①客觀方面: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而且當時各諸侯國熱衷于兼并戰(zhàn)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

②主觀方面: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符合當時統(tǒng)治者的需要。后來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宗是因為:

①儒家學派以“仁”為學說核心,以中庸辯證為思想方法,重血親人倫、重現世事功、實踐理性、道德修養(yǎng),在天道觀、歷史觀、社會倫理觀和修身治國等方面都提出了適合社會發(fā)展的思想主張。

②儒學禮教德治的精神,能夠有效地促進人格發(fā)展,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協(xié)調人際關系,有利于培養(yǎng)進取精神,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巨大影響,決定了它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正宗地位。

③儒家思想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在能夠維護禮教倫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過去,一手指向未來,在正在消逝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與方興未艾的大一統(tǒng)國家之間架起了橋梁。

④漢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統(tǒng)”的思想,適應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儒學被捧上獨尊的地位,并長期在中國占統(tǒng)治地位。

2、儒學思想的發(fā)展孟子(戰(zhàn)國)

①地位: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學說,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后人稱之為“亞圣”。②思想主張

思想主張內容地位評價

政治仁政學說,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唐以后,《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南宋朱熹將其列為“四書”之一,孟子被稱為“亞圣”,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他的主張正如司馬遷所評論的,是“迂遠而闊于事情”,在當時形勢下,單靠仁政是不能實現國家統(tǒng)一的民本民貴君輕倫理觀念人性本善人格養(yǎng)浩然之氣

3、儒學思想的發(fā)展荀子(戰(zhàn)國)

(1)主張:①在天人關系上,他提出“天行有!焙汀爸铺烀弥钡拿};②在倫理觀念上主張“性惡論”;③在治國方面,認為治國應以禮教為主,強調禮法并用;④主張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⑤在君民關系上,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觀點,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影響很大,成為有作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銘。(2)地位及影響:①荀子的思想雜取百家,在很長一段時間被視作儒家的異端。作為戰(zhàn)國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②儒家思想經過孟子、荀子的總結和改造后,體系更加完整,更能適應社會需要。4、列表對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處和不同處。思想比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愛人仁政仁義

民本思想為政以德民貴君輕君舟民水異人性論性相近性善論性惡論

5、早期儒學形成的特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較為具體,帶有濃厚的理想化色彩;沒有嚴密的理論基礎,大多是關于思想修養(yǎng)方面的道德規(guī)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國原則;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但因脫離現實政治而遭新興地主階級冷遇。

考點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一、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新儒學)

1、含義: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2、目的:給統(tǒng)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張實現“大一統(tǒng)”,以加強君權,維護君主制;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維護思想上的封建專制。

3、內容: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應的儒家道德觀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被后人歸納為“三綱五!。

4、特點:新儒學以儒學為基礎,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具有神學色彩,其哲學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義的。5、評價積極:(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大一統(tǒng)的國家,有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2)對儒學為主流的傳統(tǒng)文化起了積極作用。(3)發(fā)揚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局限:(1)唯心主義的成分應批判。(2)扼殺不同流派的思想專制作風不可取,應當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爭鳴。(3)帶有神學迷信色彩,宣揚綱常倫理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應批判。二、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原因

①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政權。②儒學在秦朝遭到嚴重打擊,漢初逐漸復蘇③漢武帝時國力強盛④董仲舒建立了新儒學思想體系2、影響

①儒學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同時也有利于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

②從此儒家思想成功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xù)兩千年之久。③使政府加強對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視,推動了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④不利于各種學術思想爭鳴(百家爭鳴局面徹底結束),并帶有神學迷信色彩。

考點3宋明理學儒學新發(fā)展一、朱熹的理學思想

朱熹是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是繼孔孟之后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主張“理氣論”即先有理,后有氣和“心性論”,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實際上是為封建統(tǒng)治秩序和等級制度辯護,代表作是《四書章句集注》。1、主張和成就:

⑴理氣論:以二程學說為主,部分吸收張載思想(客觀唯心論)。⑵修養(yǎng)論:以本體論為基礎的關于個人學習、實踐的學問⑶社會政治理論:以道統(tǒng)論為依據的社會實踐理論。⑷為《四書》注解,成為理學的經典著作①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地位高于五經)②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樂》散失)2、歷史影響:

⑴朱熹在歷史上被譽為一代儒學大師,僅次于孔孟。⑵他的思想作為官方正統(tǒng)儒學,影響后世六七百年之久。⑶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二、對宋明理學的認識:見課本P18頁

1、科學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學具有和諧意識。和平發(fā)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國家、人類都需要和諧的意識。②宋明理學具有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對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fā)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傳統(tǒng)的形成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今天人們依然能從中得到啟示。③宋明理學崇尚道德,充分意識到道德對于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④宋明理學強調力行。力行意識及其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2、不科學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級觀念;②重男輕女的觀念;③因循守舊的觀念;④重利輕義的觀念;⑤重禮輕法的觀念。

3、對宋明理學應采取的態(tài)度: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存精,去偽存真。

考點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一、李的思想1、歷史背景

(1)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學為標準的科舉考試使思想界呈現出因循守舊、陳腐不化的習氣。(2)社會風尚在商品經濟沖擊下發(fā)生巨大變化,人們競相逐利;

(3)不少士人試圖跳出“四書五經”的束縛,他們有著追求個性和發(fā)展經濟的要求。

(4)李贄任職期間,目睹了官吏和道學家的虛偽無能,不愿與之同流合污,形成了“離經叛道”的性格。2、思想觀點:《藏書》《續(xù)藏書》《焚書》《續(xù)藏書》等著作。

(1)政治思想:大加鞭撻程朱理學,否認孔孟學說是萬世至論;批判封建倫理道德,提倡個性自由發(fā)展;提出男女平等的觀點。

(2)哲學思想:提出“萬物皆生于兩”,從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動搖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基礎。3、評價李贄的“異端”思想

(1)在理學占統(tǒng)治地位的明代,李贄將矛頭直接封建正統(tǒng)思想和封建禮教,強調個性發(fā)展、思想自由,具有鮮明的叛逆色彩和戰(zhàn)斗精神。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的色彩

(2)這種思想代表了中小地主階級和工商業(yè)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進步性。李贄提出了不少與封建正統(tǒng)思想抵觸的進步思想,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二、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說(號梨洲,浙江余姚人)

1、主要經歷:①參加抗清斗爭;②失敗后隱居著述;③是浙東學派創(chuàng)立者。2、思想主張:

⑴最精彩之處:敢于批判君主專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①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②呼吁廢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③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實質:反君主專制)

⑵具體制度:提出限制君權的主張,認為決定是非的最高機構是學校而非君主。⑶經濟思想:反對重農抑商,認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業(yè)繁榮的情況)3、代表作:《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4、思想評價:

⑴這些主張是傳統(tǒng)社會生產關系變化的具體反映。

⑵為中國近代反專制主義的思想家們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三、顧炎武具有啟蒙精神(人稱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

1、主要經歷:①早年參加復社,反對宦官專權;清軍南下參加抗清活動;②失敗后游歷北方,是大學者,開清代考據學之河。2、思想主張:

⑴批判“私天下”的君主專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敗。

⑵提出“眾治”的主張: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權在民思想)。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梁啟超歸結)。⑷提出“經世致用”,注重實學(三人中最注重實學)。3、代表作品:《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都涉及關系國計民生的實用學問)。4、思想評價:腳塌實地的學風對晚清學者影響很大。

四、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字而農,號姜,人稱石船先生,湖南衡陽人)1、主要經歷:①早年參加抗清斗爭;②失敗后隱居著書,收錄《船山遺書》

2、思想主張:

⑴政治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抨擊“孤秦”“陋宋”,揭露歷代帝王把天下當作私產的做法。如:批判秦朝的暴

政:橫征暴斂。帝王獨尊是君臣之道喪失的根源。法制之弊是政治腐敗根源。提出“趨時更新”的發(fā)展觀。⑵哲學思想:唯物觀點:提出“氣者,理之依也”“天下惟器”,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guī)律。提出尊重物質運動規(guī)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唯物主義思想家)辨證觀:“靜即含動,動不含靜”。3、代表作品:《船山遺書》

4、思想評價:王夫之的哲學思辨代表著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的頂峰。五、概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背景明清之際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中國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1)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加強,統(tǒng)治階級極端腐朽;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人民起義風起云涌。

(2)經濟上,商品經濟蓬勃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fā)展。

(3)思想文化上,一方面理學占統(tǒng)治地位,八股取士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舊、陳腐不化;另一方面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近代科技的傳入使一些知識分子開闊了眼界。2、共同主張

(1)經濟上,都重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提倡“經世致用”。(2)政治上,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獨裁,主張“人民為主”。

(3)思想上,從儒學思想中吸取有益營養(yǎng),構建起時代特色的新儒學。

3、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歷史進步性。

(1)經世致用思潮影響深遠。其實事求是、博學考據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證學術之風氣,而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也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對君主專制統(tǒng)治造成了強烈的沖擊。他們的思想在其后數百年間仍具有振聾發(fā)聵的啟蒙作用,給后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

對儒學的繼承與批判,促使我國傳統(tǒng)文化重新煥發(fā)了生機,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3)局限性:仍屬于封建思想范疇(資本主義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統(tǒng)治地位,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4、特點

(1)反傳統(tǒng)、反教條。以“異端”自居的明朝進步思想家李贄,指責儒家經典并非“萬世至論”,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還提出男女平等和“萬物皆生于兩”的觀點,令維護名教傳統(tǒng)的士大夫驚懼。(2)反封建專制。清初黃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得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害”的結論。

(3)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顧炎武提倡“眾治”,反對“獨治”;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當時其他思想家還提出了種種限制君權的理論和設想。這些思想對晚清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反映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黃宗羲反對重農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張。5、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與歐洲啟蒙思想的差異(1)歷史條件

①政治條件:中國封建制度雖然走向衰落,封建專制卻空前強化,封建統(tǒng)治仍十分穩(wěn)固,還未形成資產階級力量;而西歐已進入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統(tǒng)治風雨飄搖,資產階級力量空前壯大。②經濟條件: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而歐洲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迅速發(fā)展。

③文化條件:中國封建傳統(tǒng)文化仍占統(tǒng)治地位;歐洲的文藝復興使資產階級文化迅速傳播,為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

(2)內容差異:中國的思想家抨擊君主專制,提倡注重實際,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確提出建

立新的社會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啟蒙運動批判封建制度,并為之設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3)影響不同: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對當時的封建專制起了一定的沖擊作用,但無法動搖封建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對后來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響;啟蒙運動則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極大地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對亞洲革命運動也起了一定作用。六、對儒家思想的綜合認識

1、對待儒家思想的正確態(tài)度

(1)總的原則是既繼承其中的精華,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極因素。(2)要繼承儒家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如“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歷史責任感,“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貧樂道的精神力量,它所宣揚的人道主義精神,堅毅的人格,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愛民態(tài)度和仁愛意識,尊老、敬賢、敬師和見利思義的為人準則等。2、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

儒家思想所倡導的道德規(guī)范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現代公民意;“大一統(tǒng)”思想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安定團結;“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設;“和為貴”思想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義利觀”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響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韓國、東南亞乃至歐洲影響巨大。4、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作為維護封建專制的正統(tǒng)思想,其自身的消極作用是很明顯的。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文化,它倡導的“三綱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縛了人們意志和人格,導致保守、封閉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學精神的形成;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和束縛了婦女的戒律,其負面作用是明顯的;它宣揚的等級制度,愚忠愚孝等更應拋棄,對這些落后的內容也應該批判和否定。因此,應該肯定明清進步思想家和新文化斗士對儒家思想的批判。

第四單元古代中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考點1四大發(fā)明及其對世界文明發(fā)展的貢獻發(fā)明與改進意義

造紙術①西漢時:發(fā)明了植物纖維紙,缺點是:紙質精糙,不適合書寫,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②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制成能書寫的纖維紙,稱為“蔡侯紙”。人類文明史上一項重要發(fā)明。

印刷術①雕版印刷術的發(fā)明: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雕版印刷的《金剛經》。②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及改進:北宋時期,畢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此后,又出現了木活字,到13世紀出現了金屬活字。北宋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個多世紀。

指南針①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發(fā)明了指南儀器司南,此后又出現了指南車、指南魚等。②北宋時期發(fā)明了指南針,并應用于航海。在地理大發(fā)現中起了重要作用。

火藥①唐代,人們在煉丹制藥時偶然發(fā)明了火藥。②唐朝末年,火藥用于戰(zhàn)爭。③五代和宋朝時,火藥還廣泛應用于狩獵、開山、采石和火器;鹚巶魅霘W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fā)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衰落;火器的進步還促進了歐洲采礦業(yè)和金屬制造業(yè)的發(fā)展。

2、怎樣理解四大發(fā)明對近代文明的形成與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

四大發(fā)明傳入歐洲以后,對歐洲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偉大貢獻。①造紙術、印刷術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fā)展,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②火藥在歐洲的應用與發(fā)展,推動世界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使封建統(tǒng)治階級日益衰落;③指南針的使用,使西歐人開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開始將世界連成一個整體。西歐率先進入近代社會,整個世界在其推動下,逐步從古代向近代過度。

3、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fā)展,長期領先于世界的原因:①國家統(tǒng)一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長期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格局為科技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環(huán)境。②生產的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繁榮促進科技的進步。如農業(yè)發(fā)展推動農學、數學等的發(fā)展。③各民族間的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持續(xù)發(fā)展與不斷加強。④教育和科舉制的完善促進了科技的進步。教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科舉制提供競爭機會。⑤明清以前歷代統(tǒng)治者大都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中外交流頻繁,大量吸收外來先進文化,促進本國科技的發(fā)展。⑥中華民族具有勤勞、刻苦鉆研、重視調查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富于智慧和創(chuàng)新精神,尤其是廣大科技勞動者。⑦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如“農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古代科技的發(fā)展。⑧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功不可沒,科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國家、政府的支持。⑨在中國古代科技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中世紀的歐洲卻一蹶不振。中國科技一枝獨秀,沒有強大競爭對手的中國古代科技走在世界的前列。4、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科技漸趨衰落的原因:①漸趨腐朽、衰落的封建制度,是中國古代科技衰落的根本原因。②自

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不可能使科學應用達到較大規(guī)模,從而使近代科學的產生和應用失去了應有的土壤。③在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下,科技人員地位低下,影響著科技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④推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與世隔絕,嚴重阻礙著中外科技交流。⑤明清統(tǒng)治者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如八股取士,文字獄,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把大量知識分子迫入了脫離實際、脫離生產、脫離對自然界觀察研究的歧途,使科技失去了發(fā)展的政治文化基礎。⑥科技體系結構不合理,科技長期處于經驗層次,重視實用技術,輕視理論提升。⑦統(tǒng)治階級從根本上對科技不予重視,重政輕技、重道輕器等傳統(tǒng)觀念和理性精神的缺乏,嚴重束縛了科技的發(fā)展。⑧科舉制度導致了教育的落后,扼制了科技的發(fā)展。中國封建教育以儒學為主要內容,以培養(yǎng)封建官吏為目的,很少涉及生產和科學知識;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于科學間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養(yǎng)大批人才

5、對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成就和局限的啟示:①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搞上去,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②要大力發(fā)展科技、文化教育事業(yè),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③要重視人才,尊重人才,充分發(fā)揮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識創(chuàng)新體系,鼓勵知識創(chuàng)新。④要充分認識科學理論的指導意義,明確科學技術的作用。⑤要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明確在激烈的科技競爭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極其重要的。⑥要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發(fā)展科技和教育作為國家的戰(zhàn)略重點。

考點2漢字的起源演變和書畫的發(fā)展一、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1、含義文字以一定的可視符號系統(tǒng),將人們的社會生活經驗、情感、語言、思想等記錄下來,并大大突破了口頭語言的時間、空間限制,使人類文化得以在空間上傳播交流和在時間上世代傳承,對人類社會文化的積累和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2、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1)起源: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的一些刻畫符號,與后來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淵源關系。(2)成熟: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西周晚期,形成金文的標準文體“籀文”。(3)統(tǒng)一:“書同文”。秦統(tǒng)一時,秦始皇推行“書同文字,”以秦國的小篆為基礎,統(tǒng)一全國文字,后又以書寫簡便的“隸書”作為新字體。

秦統(tǒng)一文字的背景:1)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漢字數量不斷增加,使用也更加廣泛和頻繁

2)春秋戰(zhàn)國,漢字交流的功能受到嚴重削弱,不利于文化的發(fā)展和生產的進步,而且也不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3)秦統(tǒng)一六國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逐步統(tǒng)一。

秦統(tǒng)一文字的影響:有利于經濟文化的交流,增強了民族的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對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漢字演變發(fā)展的總趨勢漢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脈絡演變發(fā)展。①由繁到簡,其過程可以分為古文字和隸楷兩大階段。②字形字體逐步規(guī)范化、穩(wěn)定化。(1)古文字階段,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

(2)隸楷階段,演變的序列是隸書、楷書。隸書盛行于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瑫⑿杏谒逄啤k`書和楷書是正式書體。在隸楷階段,還出現了輔助書體草書和行書。二書法

1、出現的原因及特征

①單體漢字字形豐富、數量龐大、線條多變?yōu)楦挥趥性化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條件;

②具有藝術素養(yǎng)和精神追求的知識群體的形成和壯大,則為發(fā)展?jié)h字書法藝術提供了人力準備,這也是書法藝術不斷推陳出新、異彩紛呈的動力。

特征以筆墨黑白空間和線條的剛柔枯潤,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志趣。2、發(fā)展的兩個階段①魏晉前(自發(fā)階段):注重書法的實用功能,很少追求其審美功能。②魏晉后(自覺階段):書法審美功能超過實用功能。3、歷代書法發(fā)展

時期特征成因書法名家

及作品備注

秦小篆圓潤纖細,布局均勻李斯《泰山刻石》實用性文字漢隸書雄放灑脫,渾厚深沉《石門頌》

魏晉南北朝行書虛玄靈動漢末社會危機;士人群體形成;筆墨紙張等文具改進王羲之《蘭亭序》書法藝術的定型時期

隋唐草書:狂放不羈;楷書:注重規(guī)范法度國家一統(tǒng),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

思想開放,兼收并蓄,王朝鼎盛,政治、經濟繁榮張旭、懷素;顏真卿《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書法藝術的高峰

宋代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宋代重文、理學的發(fā)展,市民階層興起,社會生活豐富多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

明代強調個性創(chuàng)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市民階層壯大,社會進一步平民化、世俗化祝枝山、文徵明4、楷書、草書、行書等書法的特點

(1)楷書:始于東漢,通行至今;楷書筆畫詳備、結構嚴整,是規(guī)范化、標準化、楷模化的字體,具有實用價值。(2)草書:草書起源于漢初,成熟于東晉;草書的特點是筆畫簡約,鉤連不斷;線條流暢,任情縱性;草書實用性不大,但卻是書體中藝術性最強的一種

(3)行書:兼具楷書的規(guī)矩和草書的放縱,是一種最活躍的書體。

5、書法藝術的意義

1)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2)書法崇尚自然的審美觀念,創(chuàng)造著第二自然。

3)書法可以益生益智,提煉情感,喚起激情,延年益壽。4)書法是人格修養(yǎng)的一種好方法。5)書法是調節(jié)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三、中國畫

1、中國畫的種類、特點

(1)種類:從用色上分為水墨畫和設色畫;從表現手法上分為工筆、兼工帶寫、寫意三種;從畫科的內容上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按畫家的社會階層分為院體畫、民間畫、文人畫。

(2)特點:一方面形成了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另一方面出現了非功利、重寫意的文人畫,融詩、書、畫、印為一體;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表現,表現手法靈活自由,在啟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獨立自主、不畏強暴等方面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2、歷代繪畫藝術發(fā)展

時期特征成因繪畫名家及作品備注原始社會自然、生動、質樸,

粗獷又不失浪漫《集體舞蹈圖》繪畫藝術的源頭

夏商周以人物肖像為主,有壁畫、帛畫《人物龍鳳圖》繪畫藝術處在從萌芽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秦漢門類豐富,線條流暢,色彩絢麗。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夫婦宴飲圖》魏晉南北朝文人畫:以形寫神,注重抓住描繪對象的精神氣質反映漢末社會危機,特立獨行的士群體形成顧愷之《女史箴圖》理論:中國古代開創(chuàng)之作

隋唐創(chuàng)制法度,淋漓盡致地表現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政治統(tǒng)一,經濟繁榮,文化全面發(fā)展!皡菐М旓L”的吳道子《送子天王圖》中國古代繪畫的一個高峰。人物畫占主要地位

宋元山水畫成為獨立的畫種,畫家更加注重意境。民間風情畫出現重文,文人階層不斷壯大;理學的興起;文化普及;

商業(yè)興盛,城市發(fā)展;

市民階層興起馬遠《山徑春行圖》、夏圭《山水十二景》、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繪畫藝術全面發(fā)展明清風格奇特,不拘成法。

民間繪畫興盛時代變化、社會動蕩朱耷《松鷹圖》士大夫的人文畫成就最為突出

考點3文學成就一、詩經

1、內容: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匯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詩歌共305篇。分為風(民間歌謠)、雅(貴族飲宴時演唱的樂歌)、頌(貴族宗廟祭祀時演唱的樂歌)。其中的“國風”是精華部分,它從各個方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境況和思想感情。

2、特點:多以四言為主,采用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

3、文學地位: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起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奠定了基礎,對我國文學的發(fā)展有深刻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楚辭(1)含義:戰(zhàn)國時期屈原等人采用楚國方言、吸收南方民歌精華創(chuàng)造的一種新的詩歌體裁。

(2)特點:句子參差不齊,采用自由靈活的句式,比較自由活潑。(3)代表作品《離騷》。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端。三、唐詩

1、興盛原因:繁榮、開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詩歌的輝煌;科舉取士制度的確立。2、特征:前期的詩歌開朗奔放、剛健清新;后期的詩歌反映社會現實,具有強烈的責任感。3、代表人物①李白(“詩仙”):放蕩不羈,蔑視權貴,他的非凡氣魄充分體現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②杜甫(“詩圣”):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詩人,他長期生活在顛沛流離和饑寒交迫中,體味著國破家亡的痛苦。其作品被譽為“詩史”。

③白居易:在對黑暗現實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負和對民間疾苦的深切同情。四、宋詞

1、起源和特點:起源于民間,又稱“長短句”,詞的句子長短參差,便于更加靈活自如地抒發(fā)感情,并可配樂演唱。2、宋詞繁榮的原因:文人喜歡;上層人物提倡并參與創(chuàng)作;宋代城市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和城市的繁榮為詞的興盛奠定了基礎;市民階層的擴大,城市生活豐富,娛樂場所需要大量歌詞;兩宋時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詞更能表達詞作家的思想情感。3、代表人物及名篇

北宋:李煜,代表作《搗練子令》情景交融、柔美清婉;蘇軾以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繪雄渾壯觀的景觀,給詞注入了強勁的活力,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顯示出一派即飄逸又豪放的高遠境界;李清照,生活在兩宋之交,是一位杰出的婉約派女詞人,代表作《永遇樂》。

南宋:岳飛把自己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寫入詩詞;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是其豪放詞的代表作,與蘇軾被合稱為“蘇辛”;陸游,南宋大詩人,寫有大量豪放和婉約詞篇。五、明清小說

1、小說由來:興起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出現短篇小說,稱為傳奇,內容主要表現士大夫的生活,以言情為特色,唐傳奇標志著中國小說漸趨成熟,對后世小說、戲曲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宋代出現話本,話本是宋元時期主要的小說形式,它把中國小說的發(fā)展推到一個新階段,為后來小說的繁榮奠定了基礎2、明清小說:創(chuàng)作進入繁榮階段。

①繁榮的原因: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fā)達,新興工商業(yè)城鎮(zhèn)興起;市民階層的崛起;在印刷術不斷完善和新興社會群體對文學精神食糧需求的刺激下,書坊書肆迅速發(fā)展起來;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下層文人躋身于專業(yè)小說作家隊伍中;各種社會危機、社會矛盾逐漸加深,使得一些文人對現實進行批判。②成就:通俗文學獲得蓬勃發(fā)展,出現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等風靡全國的“四大奇書”。短篇小說“三言”“二拍”也廣受人們青睞。

③特點及成因:社會上彌漫著拜金逐利風氣,傳統(tǒng)的輕商思想開始淡化,商人第一次作為被歌頌的對象進入文學世界;社會繁榮的背后蘊藏著深深的危機,政治黑暗、官場腐敗,各種社會矛盾逐漸加深,一些文人對現實社會不滿,寫出了一批批判現實的力作。、

3、明清小說的特色與明清歷史的聯系

特色:通過文學手段重樹商人等這些原來受歧視的角色的形象,對現實提出深刻批判。

聯系:①明清時期,社會上彌漫著拜金逐利風氣,傳統(tǒng)的輕商觀念開始淡化。這種風氣深深浸染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為被歌頌的對象進入文學世界。

②明清社會繁榮的背后也蘊藏著深刻的危機,政治黑暗,官場腐敗,各種社會矛盾逐漸加深,一些文人對社會日益

不滿,寫出了一批批判現實的力作

六、中國古代不同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正確理解文學所反映的鮮明的時代特色(1)春秋時期,處在奴隸社會時期,奴隸處于社會的底層,《詩經》中的一些詩表達了奴隸反抗壓迫的強烈要求。(2)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頻繁,人民生活困苦,屈原的《離騷》等詩篇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

(3)漢朝政治統(tǒng)一,經濟發(fā)達,田獵、巡游之風盛行,專事鋪陳辭藻、文采華麗的文體,賦應運而生。

(4)唐朝時期,我國南北統(tǒng)一,疆域遼闊、政治穩(wěn)定;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全面繁榮;國內各族人民之間、中外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初唐詩人的詩充滿自信樂觀和昂揚進取的精神;盛唐詩人李白的詩作豪邁奔放,贊美祖國的大好河山,寄托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深情厚意,充分體現了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是唐朝最繁盛時期的寫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其詩作則更多地反映人民的悲慘生活及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社會經濟的凋敝;由于唐代城市經濟繁榮,因此出現了適應市民需要的傳奇小說。

(5)兩宋之際及南宋時期,山河的破碎和民眾的苦難激發(fā)了詞人們救亡圖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詞人李清照的詞充滿了對故國的思念之情,岳飛的詞則充滿了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辛棄疾的詞充滿了報效國家、收復中原的愛國之情。

(6)在元朝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實行民族分化政策,漢族文人進取無望,心情壓抑,因此元朝的散曲多反映了漢族文人逃避現實的愁悶情懷

(7)明清時期手工業(yè)、商業(yè)不斷發(fā)展以及一大批新興工商業(yè)城鎮(zhèn)的興起,城市經濟繁榮,為小說的繁榮奠定了物質基礎,這是小說繁榮的根本原因。在城市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上,市民階層興起,他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需要新的精神生活,而作為通俗文學代表的小說便繁榮起來,出現了“四大奇書”。

明清社會上彌漫著拜金逐利之風,傳統(tǒng)的輕商思想開始淡化,這種風氣深深浸染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在“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為被歌頌的對象進入了文學世界。明清社會繁榮的背后也存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政治黑暗、官場腐敗,各種社會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對現實社會日益不滿,寫出了一批批判現實的力作,主要有《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

考點4京劇等劇種的產生和發(fā)展一、京劇的產生戲曲的高峰

1、背景:明清時期,北京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亦成為休閑文化的一大中心。2、形成過程

①起源: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演出;照{融人北京語匯;照{風行,在京城扎根。

②形成:道光年間,廣大藝人經過多次表演實踐,使得徽劇與漢劇互相融合,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又吸取昆曲、梆子腔等許多地方戲,字韻更加規(guī)范講究,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③成熟: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迎來第一個繁盛期,涌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京劇發(fā)展成為唱腔優(yōu)美、行當齊全、化妝考究、表演規(guī)范的藝術體系。

3、影響:不僅在中華民族燦爛的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類文化藝術的殿堂上也放射著奇光異彩。4、藝術成就:

①是融和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因素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被譽為中國的“國劇”②承了中國古代戲曲發(fā)展的優(yōu)秀成果,成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遺產而代代流傳;

③形成了一大批題材和表現形式多樣的優(yōu)秀劇目,其中相當多的一部分劇目表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美好品質。5、特色:①形成之初既吸收了許多地方劇種的優(yōu)點,民間地方色彩較弱;

②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形成了一套相互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guī)范化的程序。

古代希臘羅馬

考點1雅典民主政治

一、古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希臘文明的影響

1、地理概況:古希臘地處地中海東部的巴爾干半島,東鄰愛琴海,海岸線崎嶇,天然良港多,海島星羅棋布。半島上重巒疊嶂,山勢陡峭,難以翻越。

2、影響

1)對政治的影響:為群山所分割、阻隔的小塊平原,有助于形成古代希臘天然的政治單位小國寡民的城邦。正是這種小國寡民的城邦才有條件建立公民直接參與的民主政治,而且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領土廣大的中央集權國家,極不容易形成專制。

2)對經濟的影響:平原少、土地貧瘠,農業(yè)生產條件十分惡劣,使得希臘人只有通過商業(yè)貿易才能維持生存和發(fā)展。且古希臘海岸曲折,眾多海灣良港,溫和的地中海式氣候,為工商航海貿易提供了便利條件。

3)對價值觀念的影響:商品經濟必須以平等作為交換原則,商業(yè)貿易的進行與發(fā)展亦要求有相應自由的環(huán)境。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臘人平等觀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對民族精神的影響:小國寡民的城邦,人多地少,隨著希臘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希臘人不得不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殖民運動不僅緩和了希臘的社會矛盾,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而且形成了古希臘民族勇于開拓進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及其意義(一)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1、地緣因素多山、多港、多島,三面環(huán)海的地理環(huán)境,導致經濟上農業(yè)不發(fā)達,航海業(yè)發(fā)達,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占主導地位,政治上形成小國寡民的城邦政治。

2、經濟因素古希臘廣泛的海外貿易、殖民擴張及經濟和文化交往活動,形成了寬松自由的社會環(huán)境,并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觀念,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

3、政治因素古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具有各邦長期獨立自治的特征。希臘城邦政體的類型大致分為民主制、貴族制和君主制等。雅典和斯巴達是最著名的城邦,斯巴達實行貴族制,雅典以民主制著稱。貴族制由元老院和貴族會議掌權,是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民主制的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是一種較充分的民主政治。各種政體雖然不同,但都體現了公民政治這一特點,古希臘各城邦出現了近現代幾乎所有的政體形式,這是希臘對人類社會政治制度發(fā)展的貢獻。

(奴隸制文明城邦制度確立,貴族制取代君主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條件。)

4、社會因素:形成一定數量的平民階層,平民與貴族的斗爭成為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5、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體平等相對獨立和自由意識。平等互利觀念6、主觀努力(梭倫、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希臘思想家政治家的鼓動和改革。

7、亞非文明的影響古希臘靠近古代埃及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帶,便于從亞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

(二)民主政治的演變過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民主政治的確立過程:1、基礎梭倫改革

①時間:公元前594年開始;②原因:貴族與平民矛盾尖銳;③內容:廢除一切債務和債務奴隸制;設立民眾法庭;確立新選舉法;按財產多少劃分公民的等級,打破了貴族制強調出身的世襲原則。④意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2、確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①時間:公元前509年后;②重要舉措:陶片放逐法;③意義:最終確立。

3、頂峰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當政,他進一步進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被稱為雅典民主的“黃金時代”。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

1、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全體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機構是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陪審法庭。

2、公民大會的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內政、外交、戰(zhàn)爭、和平、重要官員任免等一切國家大事,都由公民大會討論決定。

3、國家最高長設行政機關是五百人議事會,負責處理日常政務,召集公民大會。4、陪審法庭是國家最高司法機關和監(jiān)察機關,對公民大會的決議擁有最終核準權。

5、國家一切官職向各等級公民開放,國家官員由選舉產生。各級公職人員實行“公職津貼制”。(五)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

1、人民主權雅典的國家管理大權掌握在全體公民手里。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參與權、知情權、發(fā)言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陪審法庭和其他軍事、行政機關的人員構成及運轉原則,都是這一特征的充

分體現。

2、輪番而治所有公職人員都實行任期制。所有公民輪流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公民內部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權參政議政。一個人統(tǒng)治別人的同時也被別人統(tǒng)治。在具體運作上,國家公職人員的選舉都用抽簽方式決定。這最能體現輪番而治的原則。

3、少數服從多數五百人議事會、民眾法庭及其他軍事、行政機關內部,在運轉時實行集體領導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六)雅典民主制的評價

1、優(yōu)越性:①偉大創(chuàng)舉提供了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chuàng)造出民主運作的新方式(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②廉潔行政多數人參政和群眾監(jiān)督,減少了決策的失誤和以權謀私的可能性。③巨大效率它重視公民的個體自由和責任感,鑄就了希臘人渴求知識、樂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臘在眾多文化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產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④文化成就創(chuàng)設了思想開放自由的社會條件,推動古希臘在眾多文化領域都取得輝煌的成就,產生了燦若群星的文化巨匠。⑤其民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為后來歐美資產階級提供了思想基礎2、局限性:①代表性民主范圍狹隘,真正享受到民主的畢竟是少數,而且還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于小國寡民的城邦;

②男權主導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和夫權社會;

③暴力機器是維護本邦統(tǒng)治的工具;雅典實行民主的根本目的是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凝聚起來,在城邦激烈競爭中,防范外敵,保持獨立,對外則是奪取異邦的財富和奴隸。

④無政府主義抽簽選舉和輪流坐莊會導致國家權力的濫用誤用、民主的泛濫。(七)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與古希臘的民主政體的比較比較項古代中國古希臘

政體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以雅典為代表的民主政體政體特點皇權至上、政權世襲主權在民、輪番而治

形成條件依托大河平原、小農經濟、國大民眾依托海洋港灣、工商業(yè)經濟、小國寡民

政體之利有利于維護民族和國家的統(tǒng)一,大工程的興建,保持文明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使公民有自由發(fā)揮才能的空間,促進思想文化空前活躍

政體之弊易產生暴政和腐敗;隨著文明的進步以及人類自主意識和觀念的增強,這種專制政體成為束縛人類自由和社會進步的障礙它把權力交給所有的公民,輪流坐莊的形式易導致極端民主。權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臘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作用進入文明時代以后的中國、希臘,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與其制度建設密切相關。并且他們的政治制度為后代沿襲和仿效

考點2羅馬法羅馬法的內容及作用

(一)含義:指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內容:①主要調整財產關系,規(guī)定奴隸制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核心)②保護除奴隸以外自由民的權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護他們的多種權利。③制約或消除父家長權、夫權等。

(二)羅馬法形成和發(fā)展的原因

法律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和發(fā)展是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產物。羅馬法是伴隨著羅馬國家的起源而起源,形成而形成,繁榮而發(fā)展的。

(1)古希臘文明的影響。古羅馬是古希臘文明的正統(tǒng)繼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的新的開拓者,無論在政治思想文化藝術還是法律上,古羅馬都繼承了古希臘的輝煌文明并有所發(fā)展。如希臘人理性的政治精神和自由而尊重法律的理性思想對羅馬法的影響;當然,我們更不能忘記羅馬人的實用理性將思辨王國的成果最終落實到了現實的實際事務中,在具體的法律制度里面體現著理想精神,傳承著希臘文化。(2)不斷發(fā)展的羅馬經濟是羅馬法逐漸形成的經濟基礎。

(3)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和奴隸的起義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對外擴張活動是羅馬法不斷發(fā)展的動力。(4)海外貿

易的發(fā)展是羅馬法成為“第一個世界性的法律”和“充分預料到現代私有制的法律”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三)發(fā)展演變1、羅馬法的開端:《十二銅表法》

(1)背景:共和國的誕生和平民的長期斗爭。

(2)內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3)本質:維護私有財產權和維護貴族利益。

(4)積極意義:按律量刑,貴族再不能隨意解釋習慣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二銅表法》的形成是平民的勝利。

(5)地位:羅馬法的淵源(羅馬的基本法)。第一部成文法。2、完備:《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稱查士丁尼法典)(1)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和《查士丁尼新敕》。(2)評價

①標志著羅馬法已發(fā)展到完備階段。②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的有效工具。③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3)比較《十二銅表法》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項目《十二銅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時間頒布于共和國時期頒布于東羅馬帝國時期

背景貴族與平民長期斗爭的產物查士丁尼為鞏固帝國統(tǒng)治而編纂宗旨主要維護貴族利益協(xié)調帝國內各種利益關系內容對傳統(tǒng)習慣法的記錄和整理大量法律文獻的匯編

地位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羅馬法的開端,范圍狹窄,摻雜著大量古老落后的習俗標志著羅馬法的完備,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對近現代法律產生了深遠影響聯系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fā)展

(4)演變過程趨勢總結:(1)從習慣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紀中期,由貴族組成的十人委員會制定的法律,鐫刻于十二塊銅表上發(fā)表,稱為《十二銅表法》,它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特權,保護了平民利益。

(2)從公民法到萬民法:公元前3世紀中期之前,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于羅馬公民,用來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被稱為公民法,具有明顯的狹隘性。隨著羅馬的對外擴張,逐漸演變成為適用于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稱為“萬民法”。

(3)從零散到形成完整體系: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時,成立專門的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法律匯編,統(tǒng)稱《民法大全》。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完成。

(5)分類從形式上:分為成文法與習慣法。

①習慣法:特點: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局限:為保護貴族特權提供可方便。②成文法:背景:平民和貴族斗爭。誕生的標志:《十二銅表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保護了平民利益

從結構上:包括公民法、萬民法。(公民法與萬民法的主要區(qū)別是適用范圍)①公民法:調整羅馬公民之間的關系。

②萬民法:適用于羅馬統(tǒng)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背景:羅馬對外擴張,版圖擴展目的:解決民族矛盾與經濟問題)

從內容上:分為公法(關于國家利益的法律)、私法(關于私人利益的法律,是羅馬法的核心)(四)羅馬法的地位和影響:

1、地位: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2、影響:

1)直接影響(對羅馬發(fā)展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穩(wěn)固了羅馬帝國的統(tǒng)治,有利于其大肆擴張。2)深遠影響(對后世的影響):①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②具有資本主義發(fā)展初期所需要的現成法律形式,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制的先聲;③世界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羅馬法的復興密不可

分,現在許多國家的陪審制度、律師制度和某些訴訟原則均直接源于羅馬法。(五)羅馬法對近代社會的影響(為什么說羅馬法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它不僅嚴格規(guī)定了法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而且還闡明了相關的法理,為人們提供了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法律依據。

(1)羅馬法是近代歐洲大陸法系的基礎。法國大革命后,拿破侖時期頒布的《民法典》,就是以羅馬法的有關規(guī)定為藍本起草的。不列顛法系也吸收了羅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約債務和繼承制度等等。西方法律大都繼承了羅馬法中的陪審制度律師制度及訴訟原則,甚至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來源于羅馬法。

(2)近代初期,西方資產階級根據自然法思想,制定了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獨立宣言》和1787年憲法法國的《人權宣言》等。這些法律都以羅馬法的理論為基礎,從中發(fā)展出反映資產階級要求的“天賦人權”“權利平等”等觀念。

(3)羅馬法的影響還波及亞洲。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中國的民法都受到羅馬法的影響。我國的《民法通則》和《繼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羅馬法的原則。(六)重要理念:(人類歷史上永恒的價值)①“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財產神圣不可侵犯;③滲透著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正義等。

考點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智者學派普羅塔戈拉的思想主張1、背景:

①古希臘奴隸制經濟的繁榮,為古希臘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②希臘城邦的興起和發(fā)展,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繁榮,是人文主義思想的重要政治保證。主要原因

③隨著奴隸制民主政治發(fā)展到頂峰,參與政治生活成為當時每個公民生活的重要內容。思想家們將研究的重點從自然界轉移到“人”本身。

2、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安提豐等人。

3、思想觀點:重點是認識社會和人自身;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要求尊重習俗和法律,主張建立與自然相符的法律和習俗;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論點;出現主張將“平等”推廣到所有人的激進思想。

4、影響:推動了雅典民眾思想的啟蒙和解放;是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特別是關于奴隸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觀點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尤其顯得難能可貴。5、對智者學派的評價

(1)積極:智者學派是希臘社會發(fā)展的產物,他們的思想對雅典民眾的思想啟蒙和解放起了積極的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

(2)消極:智者學派過分強調個人的主觀感受,忽視了人們認識的共同性,認為沒有是非之別,這樣的思想方法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二、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1、思想觀點

★哲學思想:把人類及其環(huán)境作為探究的課題,認為人生的幸福和倫理道德是人類應當探究的重要問題;重視人的倫理道德,追尋人生真諦。

★政治思想:支持寡頭政治,反對過激的民主政治;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靈魂!飩惱硭枷耄禾岢屏嫉牡赖拢岢觥暗赖戮褪侵R”或“知識就是道德”,即所謂知德合一;向善的本質和后天的教育對于德性同樣重要;他心目中的優(yōu)秀個人應具備心地善良、知識淵博、富于教養(yǎng)、崇尚理性等必要素質。2、影響:開創(chuàng)了希臘新的哲學方向,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中國與世界的階段特征古代中國

一、先秦時期(前2070年前221年)

先秦時期是我國由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是國家產生和完善的重要時期,是中華民族形成和

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是中華文明的奠基時期。

政治:國家產生和完善。①最高統(tǒng)治權力傳承秩序確立和完善;②地方管理制度產生和發(fā)展。經濟:生產方式日趨成熟,土地制度轉變,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發(fā)達。

思想文化:“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是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文學,科學領域也有所建樹,具有濃厚的農耕文明的特色。二、秦漢時期(前221年220年)

秦漢時期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初步發(fā)展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fā)展,奠定了中華文明的世界領先地位。

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創(chuàng)立和鞏固。封建社會的政治理念最終確立。經濟:封建經濟初步發(fā)展。精耕細作技術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這個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大發(fā)展時期,不僅對后世影響深遠,也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國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時期。

政治:南方士族地主政權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據政權的社會基礎;北方遷入中原,民族融合加強。孝文帝改革,加速民族融合。

經濟:北方戰(zhàn)亂,生產遭破壞,但也有短暫恢復期;北方人民南遷,帶來先進工具和技術,南方不斷發(fā)展;戰(zhàn)亂導致商品經濟水平低。

文化: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和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四、隋唐時期(581年907年)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政治:國家統(tǒng)一,疆域遼闊,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典章制度先進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進一步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經濟:農業(yè)發(fā)展,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繁榮。

文化:思想、科技、文學、藝術等領域全面繁榮,領先世界,兼容并蓄。五、宋元時期(960年1368年)

宋元時期是我國封建經濟和科技文化繼續(xù)發(fā)展、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的時期。

政治:國家由分裂割據逐步走向統(tǒng)一。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經濟:封建經濟繼續(xù)發(fā)展并超過隋唐水平,經濟重心南移。商品經濟活躍,海外貿易有了重大發(fā)展文化:文學技術文化出現高峰,印刷術、指南針,科技著作,建筑技術和天文歷法成就突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文學藝術的世俗性增強,突出代表有宋詞和反應市民生活的風俗畫六、明清時期(1368年1840年)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階段,基本特征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逐漸衰落。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

經濟:封建經濟繼續(xù)發(fā)展,商品經濟空前繁榮,資本主義萌芽,農耕文明開始衰落。重農抑商政策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

文化:承古萌新。中西差距拉大,儒學思想活躍(明清進步思潮的出現),八股取士的文化專制,文學藝術繁榮并深刻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

對外關系:閉關鎖國。古代世界

本單元主要講述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臘、羅馬。作為歐洲最早跨入文明門檻的兩個地區(qū),對后世整個西方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政治上:希臘民主政治機構為人類提供了一套先進的管理模式,比如:議會制、差額選舉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成為現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頭;而在羅馬的政治制度中,羅馬法則獨樹一幟,包括民法典、陪審制度、律師制度、訴訟原則、繼承制度等,構成歐洲歷史上最早的一套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是現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礎。

文化上:公元前5世紀中葉以后,有一些學者開始從以前對神的研究轉為更多地關注人本身,于是出現了智者

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早期的人文思想家。(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是人文精神產生的重要條件)他們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強調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主張用教育來塑造人的個性。他們對人的價值的闡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世界

第一單元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考點1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一、文藝復興1、背景:

①政治上,天主教的黑暗統(tǒng)治;

②思想上,中世紀以來,基督教會壟斷了西歐文化教育,取消了個人的思想自由,使人們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維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之中;

③經濟上,14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在歐洲出現;

④階級上,新生的資產階級要求充分享受人世生活,力求沖破教會的思想束縛,于是一場新文化運動悄然興起;⑤直接上,14世紀中葉,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這既給人們帶來了恐慌,又促使人們開始反省。

2、含義:用希臘、古羅馬文化來表達反封建思想,即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反封建。因此這場運動被稱文藝復興運動。

3、核心:人文主義。

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是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鼓勵發(fā)財致富和冒險精神;主張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力,崇尚理性,提倡科學,追求知識。深化:人文主義的內涵及歷史作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

(1)含義: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充分肯定人的意義和價值,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

(2)基本思想①提倡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②以理性和科學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

(3)特點①重視現世生活,追求物質幸福,反對宗教禁欲主義。

②主張人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反對消極的、無所作為的人生態(tài)度。

③文學藝術上表達人的真實感情,反對虛偽造作。④重視科學實驗,反對經驗論。⑤強調發(fā)展個性,反對基督教之禁錮人性。

⑥以人為中心,強調個人“才能”和自我奮斗,贊揚英雄史觀,表現了樂觀主義精神。(4)歷史作用

①人文主義者反對分裂,反對外來干涉,主張維護民族獨立。他們對于建立民族統(tǒng)一集權的國家,有過積極貢獻。②人文主義者提倡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在反天主教會的斗爭中,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于爭取自由平等,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③人文主義者雖是資產階級思想家,但他們的思想、觀點以及作品的題材和內容還受宗教的束縛。他們所爭取的也只是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和權利,追求的是確立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4、性質:一次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5、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薄伽丘(文學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代表作《十日談》全書貫穿了人文主義思想,矛頭指向天主教會,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提倡人生面平等,反封建等級觀念,是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文學巨著。莎士比亞文藝復興高潮時期的代表人物,其戲劇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fā)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代表作《哈姆雷特》。6、影響

(1)思想方面,文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的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高揚了為創(chuàng)造現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后來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2)社會制度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3)文學藝術方面,文藝復興時期眾多的精湛藝術成為人類藝術史上的絢爛篇章,永放光芒;(4)自然科學方面,提倡科學實驗、注重實踐,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學二、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宗教改革1背景

(1)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者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天主教會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2)天主教會的精神禁錮和腐敗。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會占據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統(tǒng)治地位,用神學理論為封建統(tǒng)治辯護,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

(3)教會對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壓榨。16世紀的德意志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是受羅馬天主教會壓榨最嚴重的地區(qū),被稱為“教皇的奶!。于是民族矛盾、階級壓迫與宗教壓迫交織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發(fā)源地。(4)直接原因是1517年教皇兜售贖罪券。2過程(代表人物)馬丁?路德改革

①標志:1517年貼出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②主張:認為信仰耶穌就可得救,實際上否認了教皇的權威;(核心主張:因信稱義否定教皇教會的權威和作用,沖破教會的束縛,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具有人文主義色彩)

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堅持《圣經》高于教皇和教會,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君主的權力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3實質:是一場宗教外衣掩飾下新興資產階級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教皇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

4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的含義:主要是指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特權,提倡人的個性解放,使人從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獲得更多的個人自由。

5影響(1)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新教成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并對后來資產階級革命產生了重大影響。

(2)形成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教派,主要有路德教派、加爾文教派和英國國教,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3)在政治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鞏固了新興的民族國家。6比較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1)相同點

①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處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fā)展的歷史時期。②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

③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yǎng)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借助了《圣經》中的原始教義。

④兩個運動在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得到了封建諸侯的保護。

(2)不同點

①在人的問題上,人文主義者與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認識:前者認為人是偉大的,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

②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兩個運動是迥然不同的,文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族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③文藝復興主要表現在思想領域和社會的上層,而宗教改革更多地表現為一場政治運動,群眾基礎也更為廣泛。④在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上,文藝復興認識并揭露教會的腐朽、罪惡,但還是對教會勢力抱著和解的態(tài)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考點2人文主義思想的成熟理性之光(啟蒙運動)1、背景

(1)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發(fā)展。17、18世紀,西歐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新興資產階級掌握了越來越雄厚的經濟實力。

(2)階級基礎:新興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迫切要求推翻舊制度,為此需要制造輿論。(3)思想武器:自然科學的突飛猛進,新的自然科學理論為人們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2、性質: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的反封建斗爭。3、代表人物及主張國家代表

人物著作主要觀點

法國伏爾泰《哲學通信》猛烈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法律應該以人性為出發(fā)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們應該享有言論、信仰和財產自由。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發(fā)展了洛克分權學說,提出“三權分立”學說;主張國家法律不能違背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體現。

盧梭《社會契約論》提倡“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主張平均分配財產,但不主張廢除私有制。

德意志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主張主權在民,相信自由和平等是天賦人權;認為言論自由是人類一切進步的必要條件;法律應該保護個人的權利;不贊成為了自由進行暴力革命;平等只有法律的平等而沒有經濟的平等。4、影響

(1)破除了人們對天主教會和封建統(tǒng)治的迷信,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的權利得到進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為資產階級取得統(tǒng)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2)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3)對歐洲其他國家和美洲的影響:啟蒙運動所宣傳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動了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立國之本;鼓舞了英屬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信心。5、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

(1)啟蒙運動不僅在自由和個性解放上繼續(xù)追求,而且要根本變革國家體制,實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人文主義則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

(2)啟蒙運動提高到哲學角度論述問題,而且不給宗教留下一塊陣地,用無神論完全否定了任何宗教與神學。(3)啟蒙運動為未來的“理性”社會,即思想家們的理想社會描繪了一幅藍圖,而且,其中的空想成分并不多。像經濟自由、人權自由、政治平等、議會制民主、三權分立后來都成為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奉行的原則,至今仍在實行。

第二單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考點1新航路的開辟一、新航路的開辟(一)背景

1、原因和必然性

(1)根本原因:西歐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用作貨幣的黃金和白銀需求量日增。(2)社會根源:人們對黃金、白銀的渴望日益強烈,《馬可?波羅行紀》的廣泛流傳,使西歐人向往東方。(3)精神動力(宗教因素):傳播基督教。(1500年前后完成地理大發(fā)現的航海家們從事海上冒險活動的動機之一,便是弘揚基督教于海外。(4)思想根源:人文主義提倡冒險進取精神。(5)直接原因:舊商路阻塞造成商業(yè)危機。(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之間的商路要道,逼迫歐洲人尋找新的貿易路線)

2、條件和可能性

(1)主觀政治條件:歐洲各國的君主依仗武力,強化王權,積極擴張。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客觀物質條件:①知識的進步:人們開始相信地圓學說;②科技的發(fā)展:歐洲造船和航海技術進步;繪圖技術的進步;羅盤針的使用。(二)經過

時間航海家國籍支持國開辟的航路最終到達地方向

1487年迪亞士葡萄牙葡萄牙從歐洲到非洲到達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向東1492年哥倫布意大利西班牙從歐洲到美洲發(fā)現美洲新大陸向西(三)新航路開辟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1)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yè)聯系,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入歐洲,初步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新航路的開辟,擴大了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往;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由分散孤立開始走向整體世界,改變了世界的形勢和歷史發(fā)展進程。)

(2)貿易中心的轉移: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主要商路和國際貿易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現了一批國際貿易中心城市。

(3)對亞非拉國家的影響:一是使美洲傳統(tǒng)社會遭到滅頂之災;二是使非洲成為獵獲黑人奴隸的場所;三是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fā)展。

(4)走向整體世界:新航路的開辟,使全球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人類也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地發(fā)展開始走向整體世界

考點2荷蘭、英國的殖民擴張

殖民擴張含義:一國侵占國外地區(qū)并將居民大批移往居住并進行侵略。一、荷蘭的殖民擴張1、條件

①16世紀,荷蘭贏得國家獨立,走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并成為歐洲經濟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②新航路開辟后,大西洋沿岸的貿易活動十分活躍,帶動了荷蘭的造船和運輸業(yè)。2、時間:17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

3、擴張表現①貿易范圍:西北歐的海域貿易,以及對亞洲的遠洋貿易和對西方“新大陸”的貿易。②競爭手段:組建大型商業(yè)公司。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壟斷東方的香料貿易。4、影響①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②商貿的發(fā)展帶動了銀行信貸業(yè)的發(fā)展。阿姆斯特丹發(fā)展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市場,17世紀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二、英國的殖民擴張

1、英國的崛起:新航路開辟后,英國積極對外殖民擴張,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17世紀,憑借實力,進行了一系列商業(yè)戰(zhàn)爭,擊敗荷蘭;18世紀下半葉,英國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2、殖民擴張

★特點:政府鼓勵海盜式劫掠;進行商業(yè)戰(zhàn)爭;進行商業(yè)活動和掠奪;以“三角貿易”的形式進行黑奴貿易。3、影響:加速英國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①在殖民地的商業(yè)活動和掠奪,成為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②販賣奴隸給英國帶來了巨額財富,推動了英國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提供了大批廉價勞動力。③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為英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推動了工業(yè)革命的開展。

給殖民地帶來災難,黑奴貿易為美洲殖民地的開發(fā)提供了大批廉價勞動力,但對非洲社會經濟的破壞卻是不可估量

的。

4、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地位的原因①制度優(yōu)勢:較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②經濟優(yōu)勢:英國手工工場發(fā)展程度高,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快,工業(yè)基礎雄厚。③軍事優(yōu)勢:英國注重發(fā)展海軍。

④思想優(yōu)勢:英國經過宗教改革,思想意識解放。

⑤地理優(yōu)勢:英國地處大西洋航運中心線,英國民眾有濃厚的海洋意識。⑥政府的支持:英國政府一貫積極支持本國的海外殖民活動。(三)早期殖民擴張的特征和影響

(1)特征:早期的殖民掠奪較多地體現為野蠻的暴力掠奪。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途徑。第一,奴役和屠殺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奪殖民地金銀財富;第三,奴隸貿易。(2)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的雙重性對殖民國家而言:

①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發(fā)展。

②新的全球貿易加速了西歐經濟的發(fā)展,為即將發(fā)生的工業(yè)革命提供了資金和市場這兩個重要條件。對殖民地而言:

①破壞性:殖民者的掠奪與榨取造成了亞、非、拉地區(qū)的貧窮和落后。

②建設性:殖民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fā)展和進步。

對世界而言:世界市場進一步得到拓展,世界地區(qū)間經濟聯系加強,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之中。

(3)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與殖民擴張之間的關系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決定了西歐國家采取殖民擴張政策。殖民擴張是資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大發(fā)展。世界市場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強野蠻擴張與殖民掠奪基礎之上的。

考點三工業(yè)革命

一、工業(yè)革命的含義:是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廠代替手工工場的物質生產方式的變革,它既是生產技術的全面變革,也是引起生產關系發(fā)生深刻變革的社會革命,它帶動整個人類社會的變遷。習慣上把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的工業(yè)革命稱為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簡稱工業(yè)革命),而把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的工業(yè)革命稱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表現為工業(yè)化、城市化、法制化和民主化、社會階層流動性增強、教育普及、信息傳遞加速、非農業(yè)人口比例大幅增長等等。

二、兩次工業(yè)革命的重大成就及其影響簡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18世紀中后期~19世紀中期)前提條

件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資本殖民掠奪促進資本原始積累

市場英國國內和海外市場擴大,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必然原因)勞動力英國圈地運動提供勞動力自然科學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社會環(huán)境英國社會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工業(yè)成

就工業(yè)動力蒸汽動力代替自然力動力機器蒸汽機

工業(yè)結構紡織、機器制造、鐵路運輸、煤炭、鋼鐵等工業(yè)興起;各國以輕工業(yè)為主導,促進工業(yè)化進程

工業(yè)布局工廠由分散走向集中

工業(yè)生產組織形式機器大工業(yè)代替工場手工業(yè);工廠制度成為普遍的生產組織形式;中小企業(yè)占多數,規(guī)模小巨大影

響工業(yè)化進程進入工業(yè)時代

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經濟格局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建立經濟霸權經濟思想自由主義取代重商主義思想

資本主義制度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tǒng)治,即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社會結構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突出殖民擴張商品輸出、掠奪原料、全球擴張世界市場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城市進程工業(yè)城市興

人類生活方式加速了整個社會流動的速度和規(guī)模第二次工業(yè)革命(19世紀70年代一20世紀初)前提條

件政治前提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tǒng)治資本工業(yè)革命促進殖民擴張,擴大了海外市場市場工業(yè)革命促進殖民擴張,積累了資金

勞動力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削弱封建人身依附關系自然科學科學與技術的結合程度大大提高社會環(huán)境國際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工業(yè)成

就工業(yè)動力電力和內燃機動力代替蒸汽動力動力機器電動機內燃機

工業(yè)結構電力、電器、化學、石油、汽車、飛機等工業(yè)興起,鋼鐵工業(yè)得以技術改進;開始由輕工業(yè)轉化為以重工業(yè)為主導,歐美主要國家實現工業(yè)化工業(yè)布局世界工業(yè)帶和工業(yè)城市群形成

工業(yè)生產組織形式大企業(yè)時代到來,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企業(yè)日趨國際化,工廠規(guī)模擴大,生產和資本集中,生產的社會化趨勢增強,形成壟斷組織影響:

工業(yè)化進程歐美主要國家完成工業(yè)化

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fā)展,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經濟格局歐美其他工業(yè)國崛起.沖擊英國的經濟霸權經濟思想壟斷資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由競爭的信條

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日趨完善,進入成熟階段;壟斷資產階級干涉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社會結構壟斷資產階級逐漸控制國家政權殖民擴張加強資本輸出、瓜分世界世界市場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城市進程城市進程加快,大城市興起人類生活方式直接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

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機具有什么重要意義呢?

①蒸汽動力的出現,最終使工廠擺脫了水力條件限制,工業(yè)化速度加快。②工廠開始集中,工業(yè)城市興起。

③蒸汽動力的使用,也帶來了交通運輸業(yè)的革命。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與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聯系

(1)就生產力發(fā)展而言,前者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tǒng)治基礎;后者則更加迅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使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更加成熟。

(2)就生產方式而言,前者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場;后者使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3)兩次工業(yè)革命都是在科技發(fā)明基礎上的生產飛躍,后者尤為明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在兩次工業(yè)革命中都得到了體現

(4)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興起的工業(yè)部門,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都得到了技術改造,煥發(fā)了更強的生命力。

(5)前者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后者則使世界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6)前者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個直接對立的階級;后者則使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更加明顯和激烈。兩次工業(yè)革命的比較

(1)相同點:兩次工業(yè)革命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鞏固了資產階級在全世界的統(tǒng)治。

(2)不同點

①規(guī)模不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從英國開始,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在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

②標志不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以蒸汽機的發(fā)明和使用為標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則以冶金、內燃機技術、發(fā)電機、電動機、合成化工為標志。

③科學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成果大多來源于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科學和工業(yè)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成為技術進步的最終推動力。

④部門不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輕工業(yè)部門,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業(yè)部門。⑤組織形式不同: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中工廠制度成為最普遍的生產組織形式,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推動了大企業(yè)時代的到來,出現了國際聯合企業(yè)、跨國公司等新的經濟組織形式。三、兩次工業(yè)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

兩次工業(yè)革命的展開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經濟和軍事實力空前增強的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國際貿易、人口和資本的流通等經濟和軍事武力兩種手段進行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終形成。

(1)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商品在國際間的流通):①原因:工業(yè)革命使產品數量增多,人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交通運輸的改進和通訊技術的發(fā)明;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②表現:歐洲各國內部的貿易增長巨大;歐洲與殖民地及其他地區(qū)之間的貿易也有一定發(fā)展;隨著歐美其他國家逐漸實現工業(yè)化,它們開始分享英國的世界貿易中心地位。(2)人口和資本的大規(guī)模流動:19世紀,大批歐洲移民對移人國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和制造業(yè)技術。這種經濟和文化上的聯系,有利于世界市場的形成

(3)資本輸出(對外投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輸出達到空前規(guī)模。它加強了歐美投資國與資金接受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使工業(yè)國在資金接受國銷售工業(yè)品和收購原料,獲得了豐厚利潤,而資金接受國淪為了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4)軍事武力逼迫:歐美工業(yè)國在向海外擴張的過程中,還經常動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國家滿足其通商、投資的要求,甚至直接實行殖民統(tǒng)治。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除日本外,亞洲大多數國家成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陸領土被瓜分完畢,拉丁美洲各國在經濟上受制于列強。至此,歐美工業(yè)國可以從全世界范圍內獲得原料和初級產品,并傾銷工業(yè)品或投資。以歐美工業(yè)國為主導的統(tǒng)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四、工業(yè)時代的經濟組織

(1)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現代工廠的建立,適應了大機器生產的需要。

①生產的組織形式:工廠制度成為普遍的生產組織形式。工人一方面受嚴格的紀律的約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

工的機器的支配,成為機器的附屬品。

②企業(yè)的經營特點:中小企業(yè)占多數。企業(yè)主既是資本所有者,又是企業(yè)經營管理者。(2)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大企業(yè)時代的到來,出現了壟斷組織。

①原因: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迅速,企業(yè)規(guī)模越來越大,生產和資本出現集中的趨勢;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出現的新興工業(yè)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

②企業(yè)生產的組織形式:壟斷公司或集團控制著一個或多個部門的生產與經營,甚至掌握著國家經濟命脈或國家機器。

③企業(yè)的經營特點:由高級專業(yè)人才進行管理,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提高了生產效率。五、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及影響

(1)概念: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qū)之間的商品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經濟交往活動的總和。它從開始到最終形成經歷了近400年的時間。(2)形成過程

第一階段:1618世紀中期,是世界市場的萌芽時期,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新航路的開辟。但由于工場手工業(yè)時期的生產力水平還不足以改造全世界,因此這時世界市場表現為資本主義早期發(fā)展時期極力開辟海外市場的種種表現和貿易的跨國現象。

第二階段:18世紀中期一19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世界市場的擴展時期,起決定作用的是工業(yè)革命。但由于當時資本主義工業(yè)化尚處于早期階段,世界還未被瓜分完畢,所以世界市場只是初步形成,1857年發(fā)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典型地說明了這一點。

第三階段:19世紀70年代一20世紀初,是世界市場最終確立時期,起決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資本輸出成為國際經濟往來的主要特征。(3)影響:(1)積極影響

①促進了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如英國位居“世界工廠”地位。②進一步推動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客觀上促使東方國家新的社會經濟結構發(fā)展壯大,如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③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的相互聯系,導致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這也是今天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早期表現。④破壞了亞非拉傳統(tǒng)的經濟結構,加劇了當地的貧困和落后,但也在客觀上傳播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刺激了殖民地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但也限制和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消極影響:世界市場是在西方國家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中形成的,不僅使亞非拉國家遭受不等價交換的剝削,而且把它們變成了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歷史,也就是工業(yè)國剝削農業(yè)國、西方統(tǒng)治東方的歷史。

3、形成方式(1)國際貿易的發(fā)展;(2)人口的大規(guī)模流動;(3)對外大規(guī)模的資本輸出;(4)武力威逼。

第三單元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考點1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一、《權利法案》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政治權力從國王向議會轉移)1、背景:

(1)歷史原因:13世紀初《大憲章》的簽署,以限制王權,貴族權利逐漸演化成普遍的憲法權利,后逐漸形成召開議會決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階級基礎:新航路開辟以來,英國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力量日益增長,控制了議會,迫切要求政治地位。

(3)斯圖亞特王朝標榜“君權神授”,并宣稱議會的權力來自國王。

(4)政治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8)最終解決了國王與議會的主權之爭。2、《權利法案》的制定:1689年

3、內容: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限制。4、意義:(1)標志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英國社會完成從人治到法治的轉型。(2)英國從此進入了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期。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發(fā)展(行政權力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1、內閣的由來:“光榮革命”前是國王的顧問和助手2、形成發(fā)展過程:(1)“光榮革命”后,國王成為“統(tǒng)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利和重要性隨之加強。

(2)第一任內閣首相是羅伯特沃波爾。內閣制開始形成于17世紀。

(3)19世紀中期,議會變成兩大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的多數黨上臺組閣(兩黨制:兩黨控制議會選舉)。

3、內容:內閣(政府)是由議會產生并對議會負責的政權組織形式。根據英國君主立憲制,由國王任命在下議院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由首相提出內閣成員和政府成員名單,送交國王批準,組成形式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的責任內閣。4、運行原則:(在責任內閣制下,議會與政府的關系是如何體現的?)(1)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并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2)如果議會通過了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下臺,或者宣布解散議會,重新進行選舉。(三)民主化趨勢的發(fā)展:1832年議會改革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完善

1、背景(根本原因):工業(yè)革命的深入和經濟的發(fā)展,新興工業(yè)資產階級力量壯大。2、發(fā)展演變:1832議會改革使新興工業(yè)資產階級進入議會。3、意義:

①新興工業(yè)資產階級取得更多席位。②確保了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穩(wěn)定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fā)展。(四)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1、特點

(1)以代議制民主為基礎,以為責任內閣制核心。(2)英國國王是國家元首,統(tǒng)而不治。

(3)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

(4)首相是最高的行政長官,由議會的多數黨的領袖擔任,手中握有行政權和立法創(chuàng)議權,是國家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2、作用

(1)英國君主立憲的確立和發(fā)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各派可以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并把政治斗爭規(guī)定在一個有序的狀態(tài)中,對社會的穩(wěn)定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3)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大大削弱了國王的權力,議會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國家的權力,這種政治體制雖然有其歷史局限性,但它結束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使英國走上資產階級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這制度的確立和不斷完善,不僅對鞏固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tǒng)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為世界上很多國家提供了一種模式,不少國家后來都采用了這一種模式。

特別提醒: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議會掌握國家權力,國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其核心是法律至上。

(五)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代議制:見優(yōu)化設計P17

1、主要形成了兩大類型政體:即君主立憲制政體和民主共和制政體。其中立憲制政體包括英國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和德國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共和制政體包括美國的總統(tǒng)制共和制和法國的總統(tǒng)制共和制。2、核心特征: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3、原則: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4、含義:指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組成代表機關,間接參政議政,討論決定國家大事,行使國家權力的一種民主制度和組織形式。

5、產生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6、基本特征:①一種間接民主;②議員由民選產生;③議會享有立法權。(①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國家權力的議會。由于各國政體不同,議會在國家政權組織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由于議員職責重大,這就要求議員必須具備相應的方法知識和能力,具有參政議政的素質和經驗。②實行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的原則。③實行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的主要內容是議會斗爭,

各黨通過對議席的爭奪,來實現本黨代表的利益集團的政治和經濟利益。)7、最早的國家:英國

考點2美國共和制的確立《1787年憲法》

1、背景:一方面要加強中央政府,另一方面要確保共和制

(1)1776年,北美13個殖民地宣布獨立,結成松散的邦聯,美利堅合眾國誕生。

(2)松散的邦聯難以穩(wěn)定享有獨立與主權的各州,無法保護國家經濟利益和政治穩(wěn)定。

(3)美國建國之初,面臨即要用中央集權者政府把13個州緊密地統(tǒng)一和要在大國里確保共和制的新問題。(4)受啟蒙思想的影響。

(5)由于北方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利益不同,大州和小州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2、制定:1787年,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1787年美國憲法。3、原則:

(1)聯邦制原則:憲法規(guī)定了一個強有力的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中央集權原則)。

(2)分權制衡原則:總統(tǒng)、國會、最高法院三權分立及互相制約。立法權歸于國會,行政權歸于總統(tǒng),司法權歸于法院。

(3)民主原則:國會議員和總統(tǒng)由民主選舉產生。4、完善

(1)1789年制定出了憲法的前10條修正案,規(guī)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權。

(2)內戰(zhàn)結束后通過的憲法的第13條和第14條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從而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

5、評價1781年憲法:(1)積極意義: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法律基礎。

②西歐的啟蒙思想政治學說與美國實際的結合,在整個政治制度史中堪稱典范,對以后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③聯邦制賦予政府強有力的權力,利于國家的鞏固;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原則,權力之間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

④地方自治權與中央政權形成較為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有利于地方的積極性的調動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

⑤體現和維護了獨立戰(zhàn)爭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則的基礎上,帶來美國的長期穩(wěn)定。(2)局限性:

①憲法沒規(guī)定廢除奴隸制度,這是它反民主的表現。憲法不僅沒有否定奴隸制度,而且在分配眾議院各州代表名額時,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這就更加降低了奴隸的地位。

②憲法沒有提到保證人權問題。相反,憲法明文規(guī)定了保留奴隸和種族歧視的條款,將黑人印第安人婦女和窮人排除在人權保護之外。

(二)聯邦制的權利結構(1)國會(立法權)

組成:參政院議員:州議會選出,每州2名。任期6年。議長:副總統(tǒng)。眾議院議員:選民直接選出,與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

權力:①有權向國民征稅、調整國外貿易及州際貿易、征兵及在緊急時期調動民兵。②只有國會有宣戰(zhàn)權。③總統(tǒng)任命的官員、與外國締結的條約必須要得到參議院的批準后方可生效。④國會擁有彈劾權。⑤參議院有對總統(tǒng)任命權、締結條約權的審批權。⑥在職官員不得成為國會議員。(2)總統(tǒng)(行政權)

產生方式:選民間接選出,每屆4年。地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隊總司令。

權力:①在戰(zhàn)時可行使獨裁大權。②有權提名并經國會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級官員,直接領導政府。③可對國會通過

的法律實行否決權。④內閣對總統(tǒng)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⑤內閣成員不能成為議員。⑥憲法規(guī)定:對總統(tǒng)不能免職,只可彈劾,需眾議院1/2以上多數提出,參議院2/3以上多數通過和最高法院法官判定總統(tǒng)有罪即可。(3)聯邦法院(司法權)

產生方式:由總統(tǒng)任命,但需經參議院同意。

權力:①行使最高審判權,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②聯邦大法官由總統(tǒng)任命,終身任職。三、美國總統(tǒng)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相同: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政體,都實行三權分立。其核心特征是代議制民主。項目美國總統(tǒng)制英國君主立憲制

國家政體總統(tǒng)制民主共和制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總統(tǒng)國王

國家元首的產生方式選民間接選舉產生世襲國家元首任期任期制終身制國家首腦實權有無政府首腦總統(tǒng)首相

政府產生方式總統(tǒng)提名,國會同意首相提名,國王批準國家的權力中心總統(tǒng)議會

立法權在哪里參、眾兩院組成的國會在下院

議會與政府的關系政府與議會分權制衡,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獨立。政府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jiān)督不同:

考點3法國共和制、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一、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1785年憲法》

1、標志:1875年1月,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總統(tǒng)制共和國。它的頒布標志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2、法國共和政體最終確立的原因1875年,“一票贏得”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在歷史上存在70年,成為法國最長壽的共和國。其原因是:

1)人民為維護共和政體經歷了長期的斗爭,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2)統(tǒng)治階級害怕人民革命,尤其是巴黎公社后,帝制已無立足之地

3)法國共和派力量不斷壯大。4)工業(y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壯大了資產階級的隊伍。5)歐洲大陸封建勢力衰落,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快。3、內容:

①立法權:由眾議院和參議院行使。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由普選方式產生。

②行政權:總統(tǒng)和內閣掌握?偨y(tǒng)由參眾兩院組成的國民議會選舉產生,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偨y(tǒng)是國家元首軍隊最高統(tǒng)帥,與參眾兩院議員共有創(chuàng)議法律之權?偨y(tǒng)經參議院同意后,可解散眾議院。內閣部長由總統(tǒng)任命,總統(tǒng)的命令須各部部長副署。總統(tǒng)和內閣共同向議會負責。

4、鞏固:共和派和人民群眾為維護和發(fā)展民主共和制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在議會選舉中,共和派取得勝利,議會對1875年憲法作了修正和補充。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復辟之路。

5、意義:①政治上,共和制的確立是資產階級民主力量的重大勝利;②經濟上,它適應并促進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開展,為工業(yè)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促進了法國工業(y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特別注意:按照1875年憲法,第三共和國實行總統(tǒng)制和議會制的混合制度。在實踐中由于內閣對議會負責,總統(tǒng)的實際權力十分有限。除第一年外,總統(tǒng)再沒有行使解散議會的權力。法國實際上成為議會制共和國。6、1875年憲法的特點:(1)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共和政體;(2)實行三權分立;(3)國家權力中心在議會;(4)總統(tǒng)和參議院權力大,眾議院受到總統(tǒng)和參議院的控制。二、《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

1、標志: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的頒布。

2、內容:①德意志是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聯邦制國家。

②授予皇帝巨大的權力。作為國家元首,皇帝擁有宣戰(zhàn)媾和締約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的權力;有權統(tǒng)率全國的武裝力量。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③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的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由議會選舉,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而且任期長短完全取決于皇帝的個人意愿,宰相是內閣首腦,擁有絕對權力。④帝國設立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未經聯邦議會同意,任何法律都無效。下議院帝國議會權力較小,也不擁有任何行政監(jiān)督權。3、特點:①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②帶有濃厚的軍國主義特色。4、實質: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5、評價:①德意志帝國憲法在形式上確立了德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使帝國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規(guī)定帝國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實質上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色彩。

②標志著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了起來,它沖破了封建束縛,適應了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世界強國之列。6、德意志帝國的政治特點及成因

(1)特點:德國的議會權力很小,帝國議會甚至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體現了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德意志帝國不過是披著議會外衣的半專制國家,在這個國家里,普魯士貴族居于統(tǒng)治地位,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處于從屬地位。

(2)成因:帝國的統(tǒng)一是以普魯士為中心,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zhàn)爭完成的,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決定了其民主代議制是一種不徹底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7、比較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與法國共和制的異同項目法國共和制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

相同①都是近代資產階級代議制政體;②國會由兩院組成,下院選舉產生,享有立法權;③總統(tǒng)或皇帝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tǒng)帥,總攬行政權,有任免官員和解散議會的權力。不同政體總統(tǒng)制民主共和制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元首總統(tǒng)皇帝

元首產生方式國民議會選舉(任期七年,連選連任)世襲國家權力中心總統(tǒng)皇帝

議會產生方式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由普選選出聯邦議會由各邦代表組成;帝國議會由選舉產生,但它不能組成代議制的政府

政府首腦與議會關系總統(tǒng)對議會負責;總統(tǒng)任免官員和解散眾議院,須征得參議院的同意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議會。

第四單元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考點1《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歷史條件:①經濟條件:工業(yè)革命促進了資本主義發(fā)展(根本原因)

②階級條件: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的興起即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歐洲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③理論條件:19世紀三大優(yōu)秀理論成果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④實踐條件: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深入工人運動,總結工人運動經驗。2、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3、內容:①肯定資本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的積極作用;②揭示資本主義必然崩潰的秘密;③宣告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④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原則。4、意義:

①《共產黨宣言》的發(fā)表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②成為國際無產階級銳利的思想武器,對人類社會的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考點2巴黎公社

1、原因:主要原因: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戰(zhàn)敗和臨時政府對外投降;

直接原因: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企圖解除人民的武裝。2、建立:1871年3月28日

3、性質: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用具體措施來論證4、特點:突發(fā)性、偶然性5、最高權力機關:公社委員會6、革命措施:

政治:由直接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的公社委員會是最高權力機關;所有公職人員的工資不得超過熟練技術工人的工資;人民有權監(jiān)督和罷免他們。

經濟:維護勞動者利益;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勞動條件。教育: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實行義務教育。7、失敗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法國資本主義還處在上升時期,還不具備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客觀原因:國內外敵人的瘋狂鎮(zhèn)壓,巴黎公社寡不敵眾。

主觀原因:缺乏先進政黨領導;沒有沒收法蘭西銀行;沒有建立工農聯盟。

8、意義: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tǒng)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它的經驗教訓是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9、教訓:(1)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必須具備成熟的社會條件,決非簡單地推翻舊政權即可。(2)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要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的領導。(3)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要建立工農聯盟,爭取廣大人民的支持。

第五單元近代科學技術考點1經典力學1、時代背景:

⑴中世紀亞里士多德的學說長期被教會奉為教條。⑵近代科學誕生后,亞里士多德的力學不斷受到質疑。2、經典力學的奠基者──伽利略

⑴突出成就是創(chuàng)立自由落體定律,推翻亞里士多德的學說。⑵制造的望遠鏡證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屬于天文學成就)3、經典力學的建立者──牛頓

⑴經典力學的內容:牛頓經典力學體系:

①牛頓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伽利略研究為基礎)②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笛卡爾研究為基礎)

③萬有引力定律(開普勒研究,自己創(chuàng)立的微積分做計算工具)⑵建立標志: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⑶歷史地位:

①牛頓力學三定律構成了近代力學體系的基礎,成為近代物理學的重要支柱②牛頓力學體系完成了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史上第一次理論大綜合。

③使力學和天文學在理論上達到完備的程度,并得到應用和驗證。(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準確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解釋潮汐的成因;發(fā)現海王星)

④使科學擺脫神學束縛,19世紀進入全面繁榮時期,各自然科學理論體系紛紛建立.成為近代科學形成標志。

考點2進化論

1、形成標志:1859年達爾文的巨著《物種起源》出版。1871年,發(fā)表《人類的起源》2、主要觀點: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種是不斷進化的,是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②自然界進化的規(guī)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③達爾文還提出人類起源于古猿的觀點。

3、意義:①思想上:挑戰(zhàn)封建神學,否定了神創(chuàng)論,促進思想解放。②科學上:把發(fā)展變化思想引入生物界,開創(chuàng)了生物科學發(fā)展的新時代。③政治上:進化論傳入中國,對維新變法和新文化運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考點3改良蒸汽機瓦特18世紀6070年代1、應用:①“萬能蒸汽機”首先運用于紡織業(yè);

②蒸汽機還推動交通運輸:1807年蒸汽輪船、1814年蒸汽機車;

蒸汽機的廣泛使用,使工業(yè)生產由手工操作向機器生產過渡,傳統(tǒng)的手工工場被機器大生產所取代,煤成為重要的工業(yè)能源,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2、意義:解決了工業(yè)革命的動力問題,為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近代工業(yè)城市興起,“蒸汽時代”的到來。3、蒸汽動力的影響:

①蒸氣動力的出現,使工廠擺脫了水力條件的限制,工業(yè)化速度加快;②工廠開始集中,工業(yè)城市興起;③使交通運輸業(yè)發(fā)生革命,人們交往更加方便,,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

考點4電氣技術的應用

1、理論基礎:法拉第發(fā)現“電磁感應”現象

2、和配電系統(tǒng),改進了電話、電報、電影等發(fā)明達1000多項。

◆19世紀70年代后,電力成為繼蒸汽動力之后的一種新能源,并到到廣泛應用,電話、電車、無線電報、電影等,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3、意義:極大推動了生產力發(fā)展,推動了社會變革和文明進步,資本主義從此確立全球優(yōu)勢,世界聯系更加密切,科技革命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物質、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第六單元19世紀的世界文學藝術考點1文學的主要成就

拜倫的《唐璜》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列夫?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拜倫《唐璜》:是他最具代表性、戰(zhàn)斗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

巴爾扎克地位:是公認批判現實主義經典作家。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作品集:《人間喜劇》被稱為“社會百科全書”

列夫?托爾斯泰地位: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代表作:《戰(zhàn)爭與和平》是他最重要的長篇巨著。一、浪漫主義文學(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葉)

1、背景:①人們對革命或改革后的歐洲狀況普遍不滿,對啟蒙理性的失望;②對現實的不滿反映到文學藝術領域。

2、特點:浪漫主義文學表達出對社會現狀的強烈不滿,與此相對應的是對理想世界的積極追求,充滿奇特的想象和大膽的夸張,在藝術塑和個性表達方面強調自由追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fā)掘人類的感情世界,塑出鮮明的人物形象。3、代表人物及作品①英國詩人拜倫:《唐璜》(“諷刺現代社會積弊”的百科全書)②英國詩人雪萊:《西風頌》

4、影響:有力地支持了法國大革命后席卷全歐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為歐洲文壇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

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19世紀中葉后)

1、背景:19世紀30年代以后主要是由于歐美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尖銳

2、特征:人們不滿足于浪漫主義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抗議和吶喊,而要求真實的描寫現實生活、揭露并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罪惡,

3、成就:①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代表作《人間喜劇》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②俄國現實主義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代表作《戰(zhàn)爭與和平》反映了俄國農奴制改革后出現的問題,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三、現代主義文學(20世紀40、50年代)

1、興起的原因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席卷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大危機的影響,

2、主要特征(失望、苦悶、迷芒)表達戰(zhàn)后人們從內心深處對于現實生活感到的荒誕和虛無。在藝術手法上,往往沒有開頭、結尾和情節(jié),只有指示人物活動的精線條。3、代表: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表現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虛以及對生活的無望和麻木。

考點2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法國莫奈《日出?印象》,是繪畫技法一次革命

荷蘭凡高后期印象主義繪畫最主要代表,被稱為“撲向太陽的畫家”代表作:《向日葵》

一、印象派繪畫(19世紀下半葉出現)

1、特點:印象派藝術家們直接描繪陽光下的事物,追求強烈的個人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2、代表作品:法國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荷蘭畫家梵高的《向日葵》二、現代派繪畫

1、背景:20世紀以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們的心靈造成巨大精神創(chuàng)傷;工業(yè)化帶來的影響;技術的發(fā)展拓寬了藝術家的視眼,現代主義美術興起。

2、主要特點:是它反對傳統(tǒng)和理性,重視藝術家的主觀感受和表現形式,藝術上更趨于極端化3、代表: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

考點3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1、從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的過渡(1819世紀)

代表人物:貝多芬,1819世紀之交,德國音樂大師,是架起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橋梁的偉人。

藝術作品:九部交響曲如《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等。

藝術風格:終身追求進步和自由,并且具有強烈的反對封建和爭取民主的革命精神,洋溢著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氣息。構思廣闊,形勢宏大,蘊涵著深沉的哲理。

2、印象派音樂(19世紀末,受印象派繪畫的影響而出現)印象派音樂受印象派繪畫的影響,強調音響和音色。代表: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創(chuàng)作了《牧神午后?前奏曲》,印象派音樂的創(chuàng)始者。

近代中國

第一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考點一1840至1900年間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一、鴉片戰(zhàn)爭與《南京條約》1、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國和英國:

中國英國

政治封建主義,日益腐敗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經濟落后的自然經濟,財政入不敷出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商品經濟發(fā)達軍事裝備陳舊,營務廢弛船堅炮利外交閉關自守,愚昧無知殖民擴張

綜合封建統(tǒng)治,危機四伏資本主義迅速崛起

2、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②直接原因:英國為扭轉貿易逆差向中國輸出鴉片,遭嚴禁后,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fā)動戰(zhàn)爭。3、過程:1840年爆發(fā)1841年英軍強占香港島1842.8中國戰(zhàn)敗,簽訂不平等條約4、結果:清政府戰(zhàn)敗,被迫簽定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⑴1842英迫使清政府簽《南京條約》,獲割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協(xié)定關稅等特權。(請結合《南京條約》內容分析它對中國有什么危害?)

《南京條約》的危害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使香港島從此遠離祖國懷抱達百余年之久。

②賠款2100萬銀元,使清政府的財政更加困難,為了支付戰(zhàn)爭賠款,清政府不得不加緊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同時巨額賠款也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增加了資本。

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國加緊對華進行商品輸出,造成中國東南沿海手工業(yè)大量破產,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貿易主權。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協(xié)定關稅,不僅破壞了中國關稅自主權,有利于西方國家傾銷商品,而且使得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失去了關稅的保障。

⑵1843年迫使清政府簽《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為附件,又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享有租賃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等特權⑶1844年美迫使清政府簽《望廈條約》,獲在通商口岸“巡查貿易”等特權⑷1844年法迫使清政府簽《黃埔條約》,另獲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等特權5、失敗原因及啟示:

①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②主觀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③根本原因:中國腐朽落后的封建主義無法戰(zhàn)勝新興的資本主義。④啟示:落后就要挨打。6、影響:

消極:①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fā)展的道路被迫中斷。②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③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④中國的歷史進程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它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積極:①客觀上瓦解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②客觀上使中國的知識分子拋棄自大陳腐的觀念,開始注目世界,向世界學習。7、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必然性

(1)國內:清政府政治腐敗,軍備廢馳,階級矛盾尖銳,對外堅持閉關鎖國政策,經濟遠遠落后于西方。

(2)國際: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工業(yè)革命率先在英國完成,并向法美擴展,西方國家在世界范圍內開拓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并對外擴張。

(3)在西方國家對外擴張而中國腐敗落后的情況下,中國成為西方國家的侵略目標,資本主義國家打開中國門戶,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4)1840年,英國為保護鴉片走私,借口中國的禁煙運動,挑起鴉片戰(zhàn)爭。8、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原因的分析

(1)客觀原因:英國綜合國力強大。英國在19世紀上半期率先完成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由于科學技術領先,武器裝備精良,海軍實力強大,戰(zhàn)爭準備充分,取得勝利實屬必然。

(2)主觀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處在封建社會末期的清王朝,自然經濟造成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綜合國力衰弱,政治腐敗,軍備廢馳。長期閉關鎖國,不了解西方世界,對于戰(zhàn)爭的發(fā)生沒有絲毫的物質及精神準備。在戰(zhàn)爭中軍事指揮失當,又不敢發(fā)動人民。雖然有愛國官兵的奮起抵抗,但終不能挽回敗局。(3)根本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發(fā)展的資本主義。9、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

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附件、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構成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其影響包括下列幾點:

1.社會性質:逐漸由封建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領土、領海、司法、關稅和貿易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由獨立自主逐漸淪為半殖民地。

2.社會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開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

3.階級關系上:巨額戰(zhàn)爭賠款最終都加到人民頭上,導致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fā)。4.思想文化上: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拋棄陳腐觀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萌發(fā)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沖擊作用。

5.社會矛盾上: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成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革命任務:由反封建斗爭進入反封建反侵略的兩重任務時期。43

201*/07/17

6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201*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201*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201*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由互聯網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m.taixiivf.com/gongwen/536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