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總結
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總結
許英剛
一、注重合作探究的方法指導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讓學生參與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評價反思等重要學習方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形式已基本采用。二、面向全體,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數學學習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只有在教學的同時,調動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學習潛力,促進智慧更加有效地發(fā)展。在數學教學中,主要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來增強效率。
1、激發(fā)動機。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教學時必須采取適當措施,激發(fā)學生直接和間接的學習動機。如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很有用,激發(fā)強烈的求知欲望等。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問才有活動的動力,創(chuàng)造的激情,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2、激發(fā)興趣。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的興趣。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在最佳狀態(tài)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有效知識。所以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帶著興趣學習是教學的一個最簡單的有效法則。在教學實際中,我根據教材內容選擇性的組織一些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程倡導學生學習中的交流應是多向的,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應包括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因此,一節(jié)好課就是把學生的各種感官充分調動起來,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順利地直觀地完成預設目標。
二、要享受成功,更要經受挫折
在新課改中,廣大教師都很注重為學生提供成功的契機,都很重視對學生的尊重、信任、賞識和肯定,“你真棒”等表揚語彌漫課堂,確實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誤區(qū):有的教師不管學生表現如何,一律給予夸獎,即使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回答都給予“真了不起!真聰明……”的表揚。事實上,這種廉價的表揚不僅不能起到真正激勵的作用,相反會助長學生浮躁的學風。我認為表揚與批評都是對兒童行為的一種強化手段,恰如其分、實事求是的強化,并真正得到他人的認同,對于學生行為的規(guī)范、學習態(tài)度的好轉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提倡獲得成功的同時,應該要讓學生經受一些挫折與失敗。在學習這一艱苦的勞動中,必然會經受挫折或失敗。成功只有在失敗的折射下才顯得更加耀眼,在挫折的磨煉下才更有價值。三、根據內容和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好的教學方法,但教無定法,只有靈活機動地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好、最優(yōu)地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1、根據不同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代數知識、幾何知識、統計知識等不同的教學內容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學幾何知識時我采取從直觀到抽象的方法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教學統計知識時采用讓每個孩子經歷統計過程的方法,讓他們體會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2、根據學生實際選擇適合的方法。在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是“教學之本”。教師選用教學方法時應把學生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基礎、個性差異都是教師要考慮的因素。
總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盡心地教是認真地學的前提,認真主動地學才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
擴展閱讀: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階段性小結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階段性小結
回顧半年來新課程改革走過的歷程,我們曾和孩子們在課堂生活中共同共享過快樂和幸福。但是我們也有過困惑和不安。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有了更加冷靜的思考,理性客觀的反思過去,實事求是地面對今天,以平和心態(tài),科學研究的精神來分析當今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什么?這個問題就是學生在課堂里學到了什么?獲得了什么,換句話說,就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研究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的心聲,也是課堂教學發(fā)展的需要。一、課堂教學的現狀
要推進課程改革的發(fā)展,探索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我們就得談談當今課堂教學的現狀,也就是說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聽課、親身經歷,與同行交流和向專家請教,我認為當今的課堂教學存在如下的問題。
1、有的課堂,在“參與”和“活動”的背后,卻露出浮躁,育從和形式化傾向,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并沒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現在“自主”變成“自流”,課堂展現的是學生膚淺表層的,甚至是虛假的主體性,失去的卻是教師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和具體幫助的重要職責。
2、有的課堂,有“溫度”無深度。課堂上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fā)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雖然讓人感到熱鬧、喧嘩,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究其原因,就是課堂缺少思維的力度和觸及心靈深處的精神愉悅。3、有的課堂,合作有形式有卻無實質,學生之間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的進行“討論”,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
4、有的課堂,探究有形無實,學生只是機械地按部就班地經歷探究過程的程序和步驟,缺乏好奇心的驅使和思維的探險以及批判性的質疑,從而導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機械化,變成沒有內涵和精神的“空殼”。5、有的課堂,一些數學內容機械地套上情境,牽強附會地聯系實際,過多地強調生活來源,其結果是既浪費了寶貴時間,又妨礙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
6、有的課堂,預設過渡,擠占生成的時空,表面上看教學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實質上這是傳統以教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教學觀的體現,這種教學由于缺乏學生的獨立思考,積極互動和個性化解讀,學生只能獲得表層甚至虛假的知識,這種知識缺乏活性,不能轉化,內化為學生智慧和品質,所以這是低效的教學。
7、有的課堂,生成過多,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際,以及導致教學計劃的落實,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化;生成過多就會使教學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時也會導致泛泛而談,淺嘗輒止,從而最終背離了生成的目的。
二、提高小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要關注的問題第一個關注的問題:課堂質量
質量和效率是筑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命線,具有實效性的課堂,一定是講求高質量的教與學的過程,否則,無論你課堂教學設計得怎樣精彩,課堂教學中怎樣熱鬧,最終結果不能實現課堂質量,等于課堂教學失敗。怎樣才能達到提高課堂質量呢?我認為,首先教師要教的有效。要教的有效就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要實現教學目標,就應該做到①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情境。②多種教學方式融合,精心組織學習活動。③有效捕捉,利用,組織教學資源。④多層反饋,有效調控,適當評價。其次是學生學得有效。怎樣判定學生學得有效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制定:①學生是否扎實有效掌握了本節(jié)課所學的基礎知識,學生的學習技能是否提升。②學生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是否經歷了“數學化”過程,也就是說經歷了數學發(fā)現、抽象、概括、推理、建模、應用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數學思想、方法與策略?③學生是否在這節(jié)課中體驗到了學習樂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識的欲望,是否體現了自信與成功。④學生是否獲得了全方面的發(fā)展。第二個關注的問題:課堂效率
課堂效率就是教師在單位時間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一節(jié)課只有40分鐘,你在這一節(jié)課結束時,連基本的教學任務就沒有完成,能談課堂效率么?顯然不能。因而,作為教師一定要有“成本意識”,必須要處理好“投入”與“產出”,“長效與短效”,“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暫時利益”的關系,不能以延長課堂時間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而獲得暫時利益。
第三個關注的問題:實效型教師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實效性的教師是關鍵,否則一切都是空談。那么實效型的教師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認為應該是:①深刻領悟教材,為學生本節(jié)課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定好位,打好樁;設想如何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知識網絡,給予學生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學科歷史文化,提升數學素養(yǎng)。②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差異,因材實教。③有效地組織教學素材,優(yōu)化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充滿活力的數學教育。④充滿熱情,有激情,會期待,懂得愛、真誠、友善、寬容、公平,懂得尊重學生和怎樣獲得學生的尊重,給學生以理解和信任。⑤具有教育智慧和教學機智。
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方法、策略1、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執(zhí)教者要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設計教學,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數學的重點,突破數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教學目標切合教學的實際。
有這樣的一個教學設計案例,在一堂數學課上,老師為了給學生講解“對稱”的概念,在課下準備了大量的京劇臉譜。在課堂上,老師用幻燈片給學生一一演示,并告訴學生,這就是“國粹”。最后,老師問學生“國粹是什么”?有的學生搖搖頭,有的則大聲地說:“國粹就是鬼臉。”
這里我們不得不思考
為什么學生面對老師精心設計的提問無言以對、毫無興趣?有時還會出現學生面對“精彩的畫面”視而不見,毫無興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脫離了學生的數學現實。思考之后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就是:①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作為執(zhí)教者,應該做到課前調研。
②數學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上,作為執(zhí)教者,應該抓準切入點。
③教學實際要關注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作為執(zhí)教者,我們應該讓學生親歷過程。2、創(chuàng)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zhàn)性的。
課改以來,“創(chuàng)設情境”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些有趣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教師們眼界大開。
但是也有一些看似表面熱鬧,牽強附會、缺少數學思考價值的學習情況真的令人不安和擔憂。例如有一節(jié)二年級的數學課“認識乘法”,執(zhí)教者在上課一開始,出示了一個像動畫片一樣的精彩畫面“動物園的一角”。教師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提問“你發(fā)現了什么?”學生經過觀察后紛紛發(fā)言。
生1:我發(fā)現這兒真好玩!有小動物,有房子、大樹、白云、河流、小橋。
生2:我發(fā)現小河的水還在不停地流動呢!生3:我發(fā)現小河里還有魚兒在游呢!生4:我發(fā)現小兔們在開心地跳動著。
生5:我發(fā)現小雞的頭還在一動一動的,它們在啄米呢,還是在吃蟲子?
生6:我發(fā)現小橋上有兩只小白兔,它們是要到橋這邊來呢,還是要過橋去?
生7:那里的兩座房子,哪是小雞家的,哪是小兔家的?生8:遠處的白云在飄動著,好像在歡迎我們小朋友呢!
至此,十多分鐘過去了,學生不斷有新的發(fā)現,教師在肯定中不斷提問“你還發(fā)現了什么”,于是學生又有不斷的新的發(fā)現,聽到這,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在上數學課還是在上看圖說話課?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設計上,大塊的課堂時間在“非數學活動中”溜走。
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樣的學習情境能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什么?我們不得不思考:
①什么是有效的學習情境?②為什么要關注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③數學學習需要什么樣的學習情境?④怎樣創(chuàng)設數學學習情境?前面的例子告知我們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離開了具體的教學目標,那么我們就應該有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的對策:
①創(chuàng)設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情境;②創(chuàng)設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活動情境;③創(chuàng)設美麗的童話情境;④創(chuàng)設思維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⑤創(chuàng)設源于數學知識本身的問題情境。
對策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運用,我這里有一個案例:教學圓周長時,有位老師是這樣安排自己的教學過程的
(1)算出下面兩圖形(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正方形)的周長,并說明用什么工具和方法。
學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邊長的長度,然后根據公式計算周長。此時,教師給予肯定,并說:“請大家拿出各自準備好的圓形紙片,想想用什么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長?”學生有的皺起眉頭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劃,最終大家搖搖頭。在這突然出現的新問題面前,他們不安于束手無策,都想找個好辦法解決老師出的難題,于是出現第一次認知沖突,出現了思維活動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學生說可以在尺子上滾,大家同意他們的看法,各自測量自己的圓的周長,問題得以解決。
(2)正當同學們?yōu)橄氤龊棉k法,量出圓紙片周長而得意時,老師又提出第二個問題:“誰能算出校園內圓形花壇的周長?”在新的矛盾面前老辦法又一次束手無策了,于是又激起第二個認識沖突。最后學生得出用一根線貼著花壇圓周繞一圈,量出一圈線的長度,就是花園的周長。
老師說:“大家很聰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圓的周長,可是誰又能算出這個圓的周長呢?”老師邊說邊用圓規(gu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學生看著黑板上畫的圓,滾不能滾,圍不圍,怎么辦呢?于是課堂出現第三次認識沖突,又激起強烈的求知愿望。接著老師又畫了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問學生:畫圓的時候什么變了,周長也就變了?周長和它有什么關系?通過實踐,很快發(fā)現:圓的周長÷直徑=π,進而成功地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4)同學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后,老師讓學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個圓的直徑就可以算出圓的周長。然后老師并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又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第四次認知沖突,把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進一步深化、鞏固。她說:“同學們知道我們學校教學樓前有一棵千年古樹,他是我市重點保護文物,可我想知道這棵古樹樹干的直徑該怎么辦呢?”馬上就有一個學生說:“把樹鋸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瘪R上又有一名學生站起來反駁“那是文物怎能鋸嗎”老師:“是呀,那該怎么辦呢?”
最后得出:用線子先測出樹干的周長,再用周長÷π得出直徑。整節(jié)課學生精神飽滿,思維活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認知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的特點,把這種矛盾和沖突恰當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產生一個個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了學習情境,這樣的學習情境就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就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zhàn)性的。
3、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找準切入點,把握生長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因此,應采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并在親歷數學化過程中嘗試多種體驗。思考①動手操作就是探究學習嗎?②小組討論就是合作學習嗎?③只有數學活動才是體驗學習嗎?④一問到底才是啟發(fā)式教學嗎?⑤用了電腦課件就是“整合”了嗎?對策
①想辦法讓學生對探究合作學習產生需要。
②營造探究、合作學習的人際氛圍,鼓勵獨立思考、交流、質疑、共同討論,激發(fā)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
③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良好情境,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有具有挑戰(zhàn)性、具有價值的探究合作學習的問題。
④在“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分組原則基礎上,實行動態(tài)編排小組,打破組內長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則處于從屬地位狀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樹立形象,給每個人提供發(fā)展進步、改變自我的機會。對策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運用,我這里有一個案例:內容是教學小學數學中求“平均數”。首先讓學生親歷的過程是:為什么要學平均數。這樣就可以設計一個情境:讓三個人一組拍球比成績,這時用總數就行。但如果某一組有四個人拍球,學生馬上就會說“不能再用總數,這樣不公平”這就是生長點。
“切入”不是過去那種“今天我們來學習平均數,平均數能較好地表現一組數的平均水平”的這種直接“切入”,而應該是從生活的現實背景出發(fā),找準切入點,再讓學生切入的過程。如學生在一次拍球比賽后告訴我:“老師,我真的拍了12個,但現在我變成8個了!蔽荫R上問他:“那你少的4個呢?”學生看了看旁邊的同學:“我給他了!笔嵌嗟慕o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后慢慢就平了這是不是一個數學過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點、生長點?本節(jié)課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也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學生很輕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數、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意義和內涵。四、抓好雙基、適度訓練促進數學知識的內化
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教學是數學教育永恒的話題。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疑要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給予重視。數學概念是支撐數學大廈的根基,數學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廈的保證。因此,知識必須到位,能力必須訓練。抓好雙基義不容辭。
以前,自己也曾經上過求“平均數”這節(jié)課,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呢?出示例題分析條件問題引導列式計算總結規(guī)律:總數÷份數=平均數,規(guī)律出來以后,馬上把它作為救命稻草,開始反復地、機械地在一個平臺上進行訓練。這樣的一節(jié)課下來,孩子們對數量關系式:總數÷份數=平均數掌握得非常熟練,解題正確率也很高!钡,一次課后測試卻給了我當頭一棒:“XX公司招工,月平均工資800元。結果一位員工在開工資時只拿到了600元,他狀告公司老板不遵守承諾。請問,這位員工能贏嗎?”結果孩子們的測試正確率只有28%。孩子們會解答書上的習題,卻不會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呢?為什么被老師們一致認為的好課,測試結果正確率只有28%?經過痛苦的反思,我終于明白:我們重視的是學生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這一知識點,急于把規(guī)律拋給學生,因此我們教學的“樁”打在了數量關系式上,天真的地以為孩子只要掌握了這個數量關系式,就能解決求平均數的所有問題了。可是我們忽視了,忽視了孩子對平均數的理解,忽視了八、九歲的孩子他們對平均數的認識和理解。講了半天,練了半天,學生會做題,會考試,能拿高分,但是孩子并沒有從本質上理解什么是平均數,只是充當了做題的工具
“數學雙基的要求應該與時俱進地調整和豐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礎,形成“花崗石的基礎上蓋茅草房”的局面。沒有基礎的創(chuàng)新是空想,沒有創(chuàng)新的基礎是盲目的。我們應把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融合于教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數學思維訓練的過程之中!彼伎
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生獲得了什么?數學概念是否內化?通過數學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技能得到提升了嗎?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yǎng)是否得到發(fā)展?對策
給數學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數學基礎知識定好位,打好樁。根據數學知識的縱向發(fā)展,幫助學生將它連成“知識鏈”;通過橫向溝通,幫助學生將它連成“知識網絡”;再經過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形成立體的知識模塊。
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捕捉巧用教學資源預設與生成課堂教學活動是面對著不同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教學活動正是“靜態(tài)預設”在課堂中“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這高質量的精心預設。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寬容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機智篩選課堂生成,從而達到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
那么,生成資源來自哪里?一是教師精心預設;二是課堂學習中自然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思考
你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了嗎?教學的每個設計、每個活動都是有效的嗎?
你在預設中為生成留有空間了嗎?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你采用的教學形式是否有助于學生的發(fā)展?如何走出課堂表面繁榮而實質低效的教學誤區(qū)?對策
精心預設準確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fā)資源、適時準確評價
關注生成寬容地接納生成、理智地認識生成、機智地篩選生成、巧妙地運用生成
六、落實三維目標、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取決于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教學的進程與發(fā)展,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①與時俱進地選擇好教學內容,扎扎實實地為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樁。(知識技能)
②以滿腔的熱情、智慧的頭腦,敏銳的觸角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喚起學生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過程方法)
③小心翼翼地呵護孩子的學習熱情,想盡辦法調動學生地積極性、主動性,全力以赴地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價值,不斷地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綜上所述,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確定好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課堂的生成點。教學風格樸實一點,雙基訓練扎實一點,教學容量厚實一點,學生思維活躍一點,教學方式靈活一點。
各位專家、同仁,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一個新課題,它還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去探究。我相信同仁們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成果。今天我在這里浪費了大家寶貴的時間,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問題談了一些膚淺的看法,而這些看法不是我的獨創(chuàng),而是有關專家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在課改中經過探索得出的結論,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市教研室今天組織的探索小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活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平臺,實驗小學、柏楊小學組織的兩節(jié)示范課給我們提供了小數教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探究模式,在此,我代表都亭一小的全體數學教師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大家。
201*、8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計劃
針對我校提出的“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策略和方法”,我校數學教研組全體教師于9月7日召開了一次研討會,現將結果整理如下:
途徑一、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實施有效教學,最關鍵的因素是教師。鑒于此,在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必然要求教師在以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質:1.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理念是靈魂。教學理念是指導教學行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對于教師來說,具有明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應該是基本的素質要求。在推行新課程中,教師必須以新觀念來實施新課程。2.豐富個人知識儲備。課堂上,如果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廣度,那么教學就會膚淺,學生學習就無法深入?梢姡鳛樾抡n程直接實施者的教師,一定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內涵。知識的厚度增加了,課堂就能深入淺出,左右逢源。
3.做一個有反思力的教師。葉瀾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教師應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實現專業(yè)成長。
途經二、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
做法是從課前的準備、課堂的組織、課后的練習等幾個環(huán)節(jié)來提高實效性。
(一)課前的有效準備
大凡成功的課必定是充分準備的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有效的備課必須體現出:
目標的有效:清晰、簡明。目標是方向,方向正確才能保證有的放矢,教學目標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學任務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完成。備課時制定明確、具體、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目標確立重點,優(yōu)化教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內容的有效:適量、適度。一節(jié)課教師講多少內容,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講多了學生嚼不爛,講少了學生又不夠吃。教師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教學原則,科學地安排與搭配教材內容,合理地組織各部分的練習,不能“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圖便”。
教法的有效:靈活、恰當。同一教學內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會不同,教必須致力于“導”,服務于“學”。優(yōu)化教學方法要從實際的教學內容、教材特點、學生情況出發(fā),揚長避短選用教法。教法貼切,教學方有效。(二)課堂的有效組織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做到:
語言組織準確、簡練?v觀那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課,無一例外都是教師的喋喋不休、里嗦擠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一個教師,課堂上一定要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準確性,做到清晰精煉、重點突出、邏輯性強。
時間組織恰到好處。教學各部分的時間分配,教者在備課時應預計,講課時要調控。但有時候,因為課堂上不變的因素較多,也許不是重點內容的教學卻占用了一些時間,這時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課的角度來安排時間。不言而喻,課堂教學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任務越好,浪費的時間越少,課的密度越大,教學質量就越高。
教學組織面向全體學生。一位好的教師應該得到全體學生的尊敬與愛戴,一位好的教師應該使所有學生都受益。在課堂教學中,各環(huán)節(jié)的安排要盡可能以全體學生的參與為基礎,以個別提問、小組交流、課堂檢測等多種形式來了解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情況。(三)課后的有效練習
課后練習不在多,貴在精,F在有的教師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大搞題海戰(zhàn),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反復的抄寫上,思維與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練習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學情,因課設計練習,讓學生在訓練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途經三、提升三種教學能力。(一)課堂調控能力。
上課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課堂上許多生成性東西不可預見。面對課前沒有估計到的這些教學問題,教師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改變既定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學活動上。(二)信息反饋能力
課堂教學反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師,站在講臺就是思想,就是智慧。這種思想與智慧,需要教師及時捕捉來自于學生的各種信息,通過分析,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引發(fā)新的學習。
(三)評價指引能力
評價不是對結果簡單的肯定與否定,而是對學生思維的點撥。如何讓課堂評價真正起到激勵、引導的作用?首先,語言要飽含激勵,用真情去評價學生;其次,減少簡單確定性評價,倡導發(fā)展性評價,做到這兩點,評價的作用就能真正發(fā)揮。
、320《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研究階段性總結
本學期我們學校成立了《小學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課題研究小組,我成了課題組成員之一,現將一學期的課題研究情況總結如下:一、加強理論學習,深入認識課題研究的內涵
1、從新課程課堂教學實施的現狀來看,存在著新課程理念和教學行為相脫節(jié)、課程改革與抓教學質量“兩張皮”的現象。這已成為導致學生學業(yè)負擔過重,教師壓力過大、教育教學效益不高,課程改革難以深化的瓶頸。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層面和復雜的,但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課程理念向教學實踐轉化過程中,由于缺乏在具體教學技術層面的幫助指導,致使新課程教學目標難以落實,教學效益和質量難以提升。為此,研究和探索課堂教學效果是推進和深化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和關鍵問題。
2、提高小學數學教師教學專業(yè)素養(yǎng)的需要。
新課程實施需要教師從教材的“忠實執(zhí)行者”轉變?yōu)檎n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設計者”。因此,創(chuàng)造性設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能力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缺乏教學設計方面的培訓指導。因而,多數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仍停留在傳統意義上“學科本位”的教“課本知識”的設計層面,缺乏對學習主體經驗和需要,學習者建構過程。課程資源、學習情境、學習方式、教師角色、學習群體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因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三維教學目標難以整合,教學質量和效率難以提高,課程資源不能有效利用,學生學習主動性未能有效激發(fā)。為此,本課題研究也是幫助小學數學教師提高教學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質量、效率的需要。3、有效課堂教學設計是當前教學理論和實踐共同關注的領域,也是一門新興的具有技術特性的科學。所謂教學設計,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對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學習情境、評價指導,及整個教學過程所作的整體系統化策劃和具體安排,以此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實現在可能條件下的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二、明確研究目標:
1、探索并形成小學數學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應用性理論,形成若干設計模式及具體操作方法,切實提出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
2、揭示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過程及諸因素與學生學科素養(yǎng)形成之間具體的關系和規(guī)律,以豐富對課堂教學設計的認識。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及指導意見,作為教師學習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參照。三、在實際教學中進行研究1、抓住重點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有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達成的前提,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目標及課堂教學目標把握得越好,教學就越有效。所以,我認為準確確定一節(jié)數學課的教學目標并加以完成是一節(jié)課有效的第一標準。教師在教學中要體現有效性,首先在這節(jié)課中設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否準確。其次,設計的教學目標是否關注了學生。教學目標的的設定一定要符合了學生的認知特點,你只有設計了關注學生的目標而不是關注知識的目標,才能有效。
下面是本校李老師在執(zhí)教《拋硬幣》一課時對教學目標的把握情況:拋硬幣這節(jié)課是學生第一次在課堂學習中接觸不確定現象,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認識,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親身感受,獲得直觀的體驗。
李老師確定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
(1)、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感受不確定現象,初步體驗有些事情的發(fā)生是不確定的,有些是確定的。
(2)、會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詞匯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
這就是說,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應做到:(1)、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課前調研)(2)、數學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上。(抓準切入點)
李老師開課設計了采用拋硬幣的游戲,老師先讓學生在自主地玩游戲中去發(fā)現(硬幣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初步感知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體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也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學生從拋硬幣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對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進行預測,很自然引入新課。
本節(jié)課,學生在“拋硬幣一摸球一裝圓片一抽獎”等一系列的游戲活動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的過程,“三維目標”的達成度較好。真正體現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2、創(chuàng)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課改以來,“創(chuàng)設情境”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些有趣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教師們眼界大開。但是如何使設計的情境具有有效性,這是我們課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李老師的《拋硬幣》一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實際,讓學生在猜一猜、拋以拋、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等充滿童趣的情境中玩數學、學數學,學生通過活動,發(fā)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裝圓片游戲更具開放性、挑戰(zhàn)性、創(chuàng)造性。在探知的過程中讓學生展開想象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索、去討論、去判斷、去驗證結論,解決問題。在裝一袋摸到的不可能是綠圓片和摸到的可能是綠圓片這兩個活動時,學生的答案是多種多樣的。開放的探索過程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的機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得到發(fā)展。實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
3、以學定教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
備課時,我們經常絞盡腦汁考慮怎樣設計情景,怎樣設計問題,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等問題,而容易忽視學生本身,所謂的學情分析也經常是照本宣科,沒有進行真正的調查了解。在我執(zhí)教的《可能性》一課的活動探究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摸球讓學生初步體驗“一定”、“可能”和“不可能”。開始教學時,考慮到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我想通過對比學習讓學生在一次活動中就能體驗確定現象和不確定現象,于是把六個小組的盒子里的小球分成三種情況(全是黃色球、有白色球和黃色球、有白色球藍色球和黃色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從盒子中摸球并記錄摸出的小球的顏色),然后每個小組匯報活動情況,讓多種情形同時展示出來(摸出的全是黃色小球;摸出的有白、黃兩種顏色的小球;有白、黃、藍三種顏色的小球),可是當每個小組在匯報時其他小組的同學根本沒興趣聽,接下來的驗證猜測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高,只有少數學生在發(fā)表意見。第一次試教,沒有達到我預想的效果。課后我認真的反思了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三年級的學生對于簡單事件發(fā)生的規(guī)律性的發(fā)現仍然來自直觀的實驗,在一次活動中同時展示三種摸球的情況,對于他們有一定難度,因為每個小組只驗證了本組的發(fā)現,對于其他小組的結論沒有經過驗證所以很茫然。第二次試教,我讓學生經過兩次活動,第一次:每個小組的盒子里都裝的是黃色球,學生通過摸球活動體驗了事件發(fā)生或不發(fā)生的可能性,理解了“一定”、“不可能”;第二次:每個小組的盒子里都裝著兩個黃色球、兩個白色球,通過小組在一起猜測、驗證,體驗了事件發(fā)生的不確定性,理解了“可能”,兩次活動層次
驗證,體驗了事件發(fā)生的不確定性,理解了“可能”,兩次活動層次清楚,學生建構知識的思路清晰。
幾次試教讓我深深體會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教學定位,進行教學設計。所以說,教師要充分的了解學生,以學定教,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進而教學相長。
201*、12
小學數學課題研究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目標,以推進課程改革、抓好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為重點,以教育科研為龍頭,以校本教研為基礎,繼續(xù)執(zhí)行“科研興教,科研強!钡霓k學方針。二、具體目標
1、健全一個網絡,即課題研究網絡。努力提高各課題組成員的理論水平,培養(yǎng)課題組成員的敬業(yè)精神,有效實現課題組成員分工合作、互相學習、互相提高,形成研究合力。
2、提高一個實效,即校本研究的實效。真正完善“以校為本”的現代教研制度,把學校建設成為學習化組織,深入了解并及時解決學校教育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教學經驗,探索教學規(guī)律,推廣優(yōu)秀教改成果。
3、深入開展三項研究,即《數學生活化的研究》、《培優(yōu)補差的研究》《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研究》《現代教學媒體與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見各課題研究方案)三、主要措施
1、著眼實踐,引導教師在反思中完善
要求教師樹立“問題即課題,成績即成果”的科研意識,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思考自已在教學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評估與判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審視,對自己的教學結果進行反思與思考,對學生學習品質、學習行為、學習方式進行剖析與探究,形成經驗、論文、成果,實現由“教書匠”向“教育家”行列的跨越。
2、打造平臺,推動教師在協作中發(fā)展。
研究的課題通常也是其他教師所遇到的共性問題,它需要、也應該借助集體的力量。也只有教師的集體參與,才能使教師在思維碰撞中產生靈感,在信息交流中獲得啟示,在爭辯探討、廓清認識;才能形成研究的氛圍、研究的文化,真正提升整個學校的教研能力,因而交流與協作視為課題研究的標準和靈魂。因此,我們要著力為研究者提供多樣化的交流平臺(如“六課”平臺,論文交流、專題講座、個案剖析)。3、外引內助,促使教師在引領中提升。
課題研究如果離開專家的參與,缺乏理論指導,教師在教研就可能在低水平上重復,難以深化。只有讓教師的研究即立足于自身的實踐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又有專家的指導,重視經驗的理論提煉與提升,才使研究具有價值與意義。如何很好地發(fā)揮專家的引領作用,我們想從以下幾方面努力:一是專家來校,請求點評,二是主動出擊,多方邀請,三是上網求助,釋疑解惑,四是學習理論,提高素養(yǎng),五是校內“專家”充分利用。
4、完善管理,為教育科研創(chuàng)造條件。
首先,領導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帶頭參與課題研究。其次,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與環(huán)境,形成個個有課題,人人在研究的局面,倡導平等、民主、寬松、自由的學術研究氛圍。再次,完善激勵評價機制,為課題研究提供動力,激勵教師人人愿研,人人要研,人人樂研,人人善研。最后,為課題研究提供必要的條件與設施。
201*、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