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學習心得
《品德與社會》學生成長的搖籃
記第一次真正走進《品德與社會》的心得體會
時間過得還真快,回頭望望,我步入教師的這一行列不知不覺中居然已經十多年了。也曾教過幾年《品德與社會》,現(xiàn)在回想起來,卻突然覺得《品德與社會》之于我,就像鄰家的朋友,雖然碰面了,都會莞爾一笑,打個招呼,但卻未真正走入過他們的世界,熟悉但卻并不理解。
我想我第一次走進《品德與社會》可能是受宋小文老師的影響吧。聽了幾次他的課,因為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語文組也或多或少的參與他的磨課過程,所以感受挺深的。聽了他上的《火燒圓明園》《小脊梁,大希望》覺得品德課挺好玩的,有點躍躍欲試?赡苁切挠徐`犀吧,在六月份,學校讓我參加了龍泉市第一屆品德骨干教師研修班品德課的教學觀摩。聆聽了陳益春和宋小文兩位老師的品德課堂,突然感覺原來品德課也可以上得這么詩情畫意,挺感動的,感謝教委和周老師精心開設了這個班級,并讓我有幸參與了。
在暑假時間里,我認真閱讀了品德的《課程標準》并閱讀了小學1至6年級的教材,可以說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走入《品德與社會》的家門吧,在閱讀的過程中讓我體會挺多,收獲挺多的。首先《品德與社會》學科是一門包羅萬象的雜科,它的內容涉及面極為廣泛,反映的不僅有復雜多樣的客觀世界,也蘊含著豐富的主觀世界。她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
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
本課程根據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guī)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huán)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從這一課程的最基本的性質,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比起以前的思品課,現(xiàn)在的《品德與社會》最大的改革是把學生良好品德、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培養(yǎng)目標切切實實地放在兒童的生活中去培養(yǎng)。真正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以生為主”的發(fā)展性戰(zhàn)略計劃;真正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密切聯(lián)系兒童生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當我們翻開《品德與社會》這本教科書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是伴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開設的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它通過游戲和各種兒童喜歡的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啟蒙教育,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其次通過學習,我還被新教材那先進的教學理念深深吸引,覺得這本教材真正是從學生出發(f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以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為主要題材。課程將從課堂擴展到家
庭、社區(qū)及兒童生活的所有空間。體現(xiàn)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三大特征。從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入手,比如把新生入學會遇到的一切融合在一起,有機地把新生的學習和生活、學校和家庭、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關心他人和熱愛祖國等諸多方面用插圖、游戲等形式體現(xiàn)在教材里。足以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在改編教材時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精髓,重視學生的生活,力求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改變過去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行為規(guī)范生硬強化培養(yǎng)。通過新舊教材的對比,新教材更注重人性的發(fā)展,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教學源泉。通過學習,最重要的使我的教學觀念改變了,樹立了“以人為本”的科學教學觀念;我們要改變過去以書本為主,教師講為主,新課程要重視學生的生活感受,生活體驗;拓展課堂,延伸課堂,把課堂與家庭、社會及兒童生活世界里;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動手動腦動口達到發(fā)展與培養(yǎng)他們真正的道德行為,不再僅僅依靠“聽”來發(fā)展與培養(yǎng)。通過本次學習讓我更懂得珍惜兒童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中引發(fā)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重視兒童在真實生活中感受、體驗、領悟,突出活動,讓學生自主地、能動創(chuàng)造性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
在學習品德的過程中,我再一次怦然心動了,我想將來我一定會努力的把這份心動付諸行動,在實踐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長,一步一個腳印,“路漫漫兮何其遠,吾將上下而求索!痹肝覀凖埲钠返轮芬宦窢N爛,一路輝煌!
擴展閱讀:品德與社會心得
小學《品德與社會》培訓心得
孟家學校江曉林
各位領導、專家、教授、老師、同學們:
二個月來,通過“新思考”網搭建的在線學習、交流平臺,我順利地完成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培訓》所設計的全部課程。系統(tǒng)的學習《網絡教研課題研究實踐》、《教師如何制訂專業(yè)發(fā)展計劃》、《關注個體促進學生發(fā)展》、《關注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能力》、《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實施》、《在品德與社會課歷史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讓品德與社會歷史教學成為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沃土》以及《在品德與社會課歷史教學中如何創(chuàng)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互動話題和《關于品德與社會的探究學習互動話題》等課題,給予了我業(yè)務水平全方位的提升,對我開展工作給予了很好的指導,使我在日常教學中少走了很多彎路,收獲很多。
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對如何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有了更進一步較深刻的認識。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改革使課堂充滿了活力,從教師層面上看,《品德與社會》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更具有開放性和生成性,具有淵博的知識,熟練的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特別是教《品德與社會》的教師,更應當掌握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如多元智能理論等)。從學生層面看,小學生對《品德與社會》充滿興趣,是學生喜歡的學科之一。因為,各種各樣的活動材料,都和自己的身邊事息息相關,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他們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必然想要開口說,想要參與活動,易產生急于參與的沖動。所以,在缺乏自制力的前提下,使課堂出現(xiàn)難控制的局面。但仔細分析,這也很正常。那怎樣把握好課堂的調控藝術,讓學生既動起來,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呢?
一、不要盲目奉行“拿來主義”,絕不能在課堂教學上死搬硬套。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應隨之發(fā)生轉變。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比較典型的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現(xiàn)如下: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在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極容易把很多的時間花在唱歌、跳舞、繪畫、游戲上,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興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獲卻令人懷疑。我認為,課堂活動不等于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并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品德與社會》也不應該是完全的“唱游”課、“游戲”課、“美術”課、“舞蹈”課。2、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范,但也容易讓教師“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huán)境下的幽默與風趣!镀返屡c社會》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huán)境、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教學的活力來自于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chuàng)新。二、不要太刻意追求“師生民主”,絕不能主體主導主次不分。新課程強調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xiàn)師生民主?墒,不少教師為了展示師生民主氣氛,走向了極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視。
1、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不突出。教師該講的不敢多講,甚至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惟恐侵犯了屬于學生的自由空間。有的學生上課自由過了頭,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必要的課堂紀律維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被忽視了。
2、課堂上教師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整節(jié)課上反反復復用一些類似“是這樣的嗎?”、“是不是?”、“對不對?”等簡單問題發(fā)問不止,缺少信息溝通,學生翻翻教材就能異口同聲、準確地響亮回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學生似乎忙得不亦樂乎,但思維卻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機械重復,心靈未能受到震撼?此茙熒宇l繁,實則教師用提問方式滿堂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答案,師生并沒有真正互動起來。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課堂上學生不應當是客人,惟師獨尊不可取,惟生獨尊同樣不可取,兩者都是畸形的師生關系。“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必要的課堂紀律作保證,那么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集體的素養(yǎng)如何培養(yǎng)?缺少自我約束力的學生,難以養(yǎng)成刻苦認真、持之以恒的學習精神,難以成大器。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不應當步入“精講少講”的誤區(qū)。該講的就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教師不敢講、泛泛講、過多講,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學習”,形式多于內容。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我發(fā)現(xiàn),有的為了體現(xiàn)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jié)課到采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旗號。
三、不要過分偏重“賞識教育”,絕不能忽視科學客觀評價。賞識教育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強調對學生的評價應該尊重學生、激勵學生、保護學生。但在實際教學中出現(xiàn)了絕對化傾向。我們見到有的品德課課堂,只要學生回答問題正確,教師便脫口而出,一概以“你真棒”、“對”、“不錯”、“棒極了”或者用贊許的掌聲等等籠統(tǒng)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模糊概念不置可否,不予糾正,不敢對學生說“你答錯了”,不敢劃“Ⅹ”,生怕扼殺了許多“牛頓”,夭折了一批“愛迪生”。于是,課堂上“好”聲一片,小紅花、小五星不斷地發(fā)放。這樣表面上的賞識,激勵作用值得懷疑?峙轮荒苁箤W生變得浮躁,對表揚的功利性產生依賴,形成隨意應付的不良學習態(tài)度,成為學生成長歷程中的“溫柔殺手”。激勵不等于對學生一味表揚和“藏拙”,教育需要賞識,同時也需要“警示”和恰當的“懲罰”。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課,是學生成長中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缺少恰當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其激勵作用很可能是盲目的、無效的,甚至是負面的。因此,在學生有了最起碼的理性批判能力后,少一點無原則的膚淺表揚,多一點賞識和批判并舉的深層次改進建議,對學生是有益無害的。
四、不要片面強調“學生主體”,絕不能教師引領游離旁落。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是新課程改革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但一種新教育觀念像時尚一樣進入課堂時,“突出學生主體”的理解容易被表面化、片面化,有的甚至以一節(jié)課學生發(fā)言的時間來衡量教師是否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學為主體”原本來自于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礎上的心心相印,心靈上的溝通和理解,思維上的碰撞和交流。實現(xiàn)這種默契的最關鍵因素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各要素間的有效協(xié)調,形成一種教學活力。但在實踐中不難看到,有的教師在強調學生主體作用時忽略了教師的引領作用,課堂成為學生游離目標,牽強附會、不得要領的表演場,教師和學生都在手舞足蹈,聽之任之甚至容忍奇談怪論,看似尊重學生個體的背后折射出了新課堂的種種隱患。
教師在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鼓勵學生自由地、創(chuàng)造性地、個性化地解決問題和理解文本,引導學生盡可能地提出個人見解。但強調多元,崇尚差異,主張開放,重視平等,并不意味著教師引領作用的游離和旁落。五、不要過多依賴“情境生動”,絕不能形式超越主題目的。生動的教學情景能為課堂教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尤其是多媒體教學給課程改革帶來了活力。但個別教師的過多精力用在如何讓課堂氣氛“情境生動”上,一節(jié)課下來,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充斥著課堂,猶如一場高科技產品展示會,圖文并茂,熱鬧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勢,授課者心滿意足,聽課者大飽眼福,但效果究竟如何值得商榷。
一堂好課不是看它的熱鬧程度,不是自始至終要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現(xiàn)代教育技術集中展示。一堂好課在于學生從中學到了什么?留給學生什么樣的思考、啟示、體驗和回味?只有形式、手段服務于內容和目的,才能讓生動的情景激發(fā)學生內心深處情感的共鳴。
綜上所述,只有把新課程的理念恰當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用科學發(fā)展的觀念去關注、培養(yǎng)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實現(xiàn)課程目標。在創(chuàng)新和提高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育人藝術和經驗,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改革才能保證德育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品德與社會學習心得》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品德與社會學習心得: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