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志愿服務總結
志愿服務總結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開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行動,既能服務社會,又是大學生自覺成材的有效途徑。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通過這次服務我學到了很多,認識到了很多人,我們都在用自己的行動為全運會服務這,能夠得到這些不僅是我,我想是所有志愿者共同的體會。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是助人,也是自助志愿者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及精力,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為改善社會,服務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
在志愿服務的同時,我也獲得了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機會,從豐富生動的社會實踐中學會和理解了很多原來陌生的東西,大大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能力。在與不同的人打交道的同時,擴大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培養(yǎng)了自己的組織及領導能力。在志愿服務的時間里,我也正有一種與以前不一樣的感覺,生活原來是這樣的真切,真切的可以用舌頭嘗到,用鼻子聞到,用耳朵聽到,用眼睛看到,用雙手觸摸到,用心感覺到,用腦子思考過,生活也真的在慢慢升華!雖然可能因為周圍環(huán)境改變,時間過得是那樣的快,但是我相信自己很快適應并開始自己扎實、有效的志愿服務工作。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自從我參加志愿服務以來,我邁入了真正的社會生活,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我也開始了嶄新的生活,因為各方面的沖擊,自己也暴露出許多缺點和毛病,有很多是與自己先前想象相悖的。因此,我也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發(fā)展對自己的自我認識,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也接受到鍛煉,對工作能力的鍛煉、對學習能力的鍛煉、對意志和信念的鍛煉。這些都非常有利于自身的快速成長和成才,真正地實現(xiàn)了“服務社會,幫助他人,完善自己,弘揚新風”的青年志愿者行動宗旨。在志愿服務中我也發(fā)信了一些問題。在工作過程中,我對工作的認識不夠,對工作方法缺乏總結,做起事情來總是眉毛胡子一起抓,結果常常是力氣費了不少,但做了無用功。所以,在以后的日子,我應該把理論知識與自己現(xiàn)在的實際工作相結合起來,更新觀念,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
青年志愿者活動的開展增強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實質上反映了當代青年助人為樂、甘愿奉獻的時代風貌和精神風貌。志愿者活動是助人,也是自助。通過志愿者活動,有助于建立和諧社會,融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大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不能理解為單純的做好事,這本身也是大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為人民服務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更應該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道德觀念,作為一名青年志愿者,尤其要有清醒的認識,本著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宗旨,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擴展閱讀:大學生志愿服務
大學生志愿服務》教學大綱
作者:校團委志愿者工作部發(fā)布時間:201*-12-24
一、教學設計思想
第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201*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等《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青聯(lián)發(fā)[201*]3號)指出要“大力倡導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引導大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培養(yǎng)為人民服務的道德觀,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要把大學生志愿者納入中國青年志愿者規(guī)范管理的范疇,激發(fā)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熱情,帶動更多大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對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顯而易見的實際意義。
第二,將《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實踐課程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相得益彰的重要功能。
201*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的《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志愿精神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體現(xiàn)到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中,不斷增強廣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意識”。將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環(huán)節(jié)納入教學計劃,既是時代發(fā)展與進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特色所在。
《大學生志愿服務》課程作為實踐類課程,具有實踐性、自主性、綜合性等特征,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注重實踐過程的教育價值、注重教育與當代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實踐類課程的實施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諸多不足,具有相得益彰、互補互促的重要功能。
第三,《大學生志愿服務》在課程設計上,注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社會教育、品德教育以及專業(yè)教育的融合,重點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思想品德與文明素養(yǎng)以及專業(yè)理念與專業(yè)興趣。
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參加志愿服務活動,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最佳切入點。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情民意、國情民生,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因此,本課程倡導學生積極參加校外各類志愿服務活動。比如,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深入社區(qū)做義務家教,到建筑工地為農民工普及相關知識,為大型社會活動提供咨詢服務等。
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思想品德與文明素質的培養(yǎng)結合起來,加強學生踐行社會主義品德和文明素質的體驗。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一方面提升了大學生的公益心和文明素質,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與服務對象接觸,受到了勵志、感恩、珍惜等品德教育。因此,本課程特別注重志愿服務活動在大學生思想品德和文明素質培養(yǎng)方面的教育性。比如,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中安排了適當課時講授宣傳志愿精神,并把參與志愿活動作為此課程重要的實踐性作業(yè);在團校的培訓計劃中納入志愿精神及志愿服務技能培訓,團隊志愿服務展示作為團校結業(yè)考評的重要參考;在推選先進、發(fā)展黨員方面,把志愿服務作為培養(yǎng)入黨積極分子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很多黨支部活動積極與志愿服務活動掛鉤。
將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專業(yè)應用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理念和專業(yè)興趣。參加與所學專業(yè)相關的志愿服務,大學生可以從實踐中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并引發(fā)更旺盛的求知欲。北京科技大學定位于建設國內一流、國際著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著眼于“精英人才”的培養(yǎng),強調將知識學習融入實踐環(huán)節(jié),以實踐為載體的研究型學習。因此,本課程鼓勵學生參加與專業(yè)相關的志愿服務活動。比如,由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主發(fā)起組建的社工服務隊,與社區(qū)、福利院等建立對口聯(lián)系;由法律專業(yè)學生主發(fā)起組建的法律宣講服務隊,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全國法制宣傳日及重大法律出臺日等進社區(qū)開展普法宣講活動;由信息技術、電子測控等專業(yè)學生發(fā)起組建的IT服務隊,定期前往社區(qū)、打工子弟學校開展信息技術技能培訓及設備維護服務;英語、日語專業(yè)學生發(fā)起組建了外語講解服務隊,與抗戰(zhàn)館、大鐘寺、中國科技館、公共安全館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志愿服務和志愿者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了解參與志愿服務的基本渠道和主要社會組織;
2.讓學生掌握社會交往的技巧、服務他人的基本技能;3.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鍛煉其組織、協(xié)調、人際交往和團隊合作能力;
4.讓學生建立對志愿服務活動的興趣和自覺參加志愿服務的意識;培養(yǎng)其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操,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公共精神和積極的社會責任感,加速學生的社會化過程。
三、教學內容
課程要求學生在入學后6個學期內累計完成36工時的志愿服務活動(含公益勞動)。課程教學方式以分散的實踐教學(36工時)為主,輔以課堂集中教學(2-4學時)和專項特色教學。
(一)實踐教學:36工時
實踐教學即學生組織、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
志愿服務活動分為校內服務、校外服務兩類。校內服務具體包括:校內迎接新生,圖書館、檔案館衛(wèi)生清潔,圖書檔案整理,門軸上油,校內清除小廣告,教學區(qū)愛心貼士張貼,校園清潔(掃雪、除草、掃落葉等),校內排隊引導,校內政策法律宣講及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留學生漢語交流,高考咨詢、學校自主招生期間相關志愿服務活動,校內大型活動、賽事,其他校內志愿服務活動。校外服務具體包括:車站迎接新生,校外清除小廣告,社區(qū)服務,校外政策法律宣講及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等,支教,尊老,扶幼,助殘,校外車站站點排隊引導,各展覽館、展會志愿講解,義務指路(長期項目),校外重要活動、賽事,其他校外志愿服務活動。
學校鼓勵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開展志愿服務,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志愿服務。根據(jù)調查顯示(201*年2月,面向三個年級進行了問卷調查,有效問卷506份),學生參加最多的志愿服務活動依次為: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與美化(47%的學生參加過)、大型活動服務(39%的學生參加過)、支教活動(36%的學生參加過)、敬老助殘(29%的學生參加過)、社區(qū)服務(18%的學生參加過)、文化場館講解(13%的學生參加過)等。
(二)課堂教學:2-4學時
課堂教學主要是指在大一第一學期,面向全體大一學生開展2學時的校內課堂授課和1-2學時的課后學生自學討論。校內課堂講授的內容重點在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理論和意義、志愿者基本技能、項目經理人專業(yè)技能、安全注意事項和課程管理辦法。自學討論的資料為《大學生志愿服務》教材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課程網”上的視頻、課件和課程動態(tài)。
(三)專項特色教學
特色專項培訓主要包括針對志愿服務委員的專項培訓、志愿服務學生骨干的專題培訓以及各志愿服務項目的志愿者技能培訓等。
每學期初,課程組會面向大一至大三各班志愿服務委員進行課程管理的講解及活動組織方面的指導。
每周,課程組會對志愿服務社團的學生骨干進行個別輔導,并開設一些專題論壇,實現(xiàn)“以點帶面”的骨干帶動。
每次志愿者上崗前,志愿者也必須接受基地對接教師或項目負責人的專項技能培訓。
附:教學進度安排教學進度安排:
每年9月至10月,課程組為大一學生發(fā)放教材并組織集中授課;課程組對大三、大四年級學生志愿服務工時進行認定,匯總審定課程結課情況,將未滿36工時大四學生名單上報教務部門,重點督促工時差距大的大三學生;
每年9月和3月,課程組聯(lián)系校外志愿服務基地負責人對我校志愿者進行實地志愿服務技能專業(yè)培訓,并根據(jù)基地要求進行必要的考核;
每年9月和3月,課程組對大一、大二、大三各班志愿服務委員舉辦專場輔導培訓,重點講解課程網絡管理系統(tǒng)的操作;
全年日常,課程組依托“《大學生志愿服務》課程網”完成課程的教學工作;依托“《大學生志愿服務》課程網絡管理系統(tǒng)”完成課程管理工作,每天進行志愿服務活動的審批和志愿者的工時認定等工作;依托志愿服務發(fā)展專題論壇和各項工作交流調研,及時收集工作反饋意見,拓展交流平臺。
全年日常,課程組參加各志愿服務社團工作周例會、志愿服務委員聯(lián)誼會工作月例會,指導志愿服務活動開展,了解課程開展中的問題和疑難。四、課程考核(一)考核內容
1.學生按照要求參加集中授課及相關培訓活動;2.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或公益勞動的工時不少于36工時。(二)考核方法
1.課程組采用簽到的方式進行集中授課的考核,并適時組織學生補課。2.課程組依托“志愿服務網絡管理系統(tǒng)”對工時進行考核認證,及時督促組織不足36工時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對于工時數(shù)超過36工時學生,授予證書。
3.出臺《北京科技大學志愿服務評優(yōu)表彰辦法》,開發(fā)品類多樣、彰顯特色個性的志愿服務評價體系,供個人、組織自由申報,大力開展服務后的評定認證工作。
五、參考教材
1.教材:《大學生志愿服務》,陳曦主編,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1*年4月第一版
2.參考資料: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1*]16號);
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青聯(lián)發(fā)[201*]3號);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團市委《關于進一步弘揚奧運精神,建立和完善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機制的意見》;
《志愿者,你準備好了嗎》,北京志愿者協(xié)會編著,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年8月第一版;《志愿組織建設與管理》,北京志愿者協(xié)會編著,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年8月第一版。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教思政[201*]9號)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大學生志愿服務總結》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大學生志愿服務總結: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