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項目技術總結提綱
技術總結提綱
一、概述1.1任務概述
a任務來源
b測區(qū)范圍及主要工作內容c測區(qū)的自然地理概況1.2生產及進度概述
a生產單位
b生產組織情況概述c資源投入概述d任務完成情況概述e作業(yè)效率統(tǒng)計1.3已有圖件資料的利用1.4執(zhí)行的主要技術指標二、技術報告
2.1作業(yè)依據與儀器設備檢校檢定
a作業(yè)依據b儀器檢校檢定2.2技術設計的執(zhí)行情況
2.3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工藝的應用情況2.4對設計變更的說明
2.5特殊情況的處理及其達到的效果
2.6存在問題及其處理情況,遺留問題的說明2.7經驗教訓、改進意見和建議2.8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三、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采取的措施
3.1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措施3.2質量檢查情況及檢查的比例3.3達到的技術質量指標、精度統(tǒng)計3.4質量評價和質量統(tǒng)計四、附件
4.1附圖
4.2附表(精度統(tǒng)計表等)4.3上交資料清單
擴展閱讀: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陽河段治理工程測量項目技術總結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陽河段
測量項目測量技術總結書
湖南省城鄉(xiāng)建設勘測院
二0一三年五月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陽河段治理工程
測量項目
編寫單位:單位負責人:總工程師:項目負責:技術負責人:方案編寫人:編寫時間:力潘志文
湖南省城鄉(xiāng)建設勘測院田力田力201*年5月
吳冬朱質麟張靖
項目主要參加人員:田
目錄
一、項目的概況.................................................1二、作業(yè)的依據.................................................2三、基本技術要求...............................................2四、主要儀器設備及測繪完成工作量...............................3五、控制測量...................................................4六、地形測量..................................................12七、水下地形測量..............................................14八、斷面測量..................................................15九、檢查驗收..................................................15十、成果提交..................................................16
湖南省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陽河段治理工程測量項目
測量技術總結書
一、項目的概況
為了掌握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和保護現(xiàn)狀,提高醴陵市水利工程的防洪和抗旱的能力,完成沿河道新修河堤、河道護坡等任務。該項目為醴陵市磨子石河新陽河段治理工程測繪區(qū)域內帶狀地形圖.測區(qū)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地區(qū)西北部,橫跨線道XB05屬淥江水系,其地形主要以丘陵為主。測區(qū)范圍包括醴陵市仙霞鎮(zhèn)、新陽鄉(xiāng)2個鄉(xiāng)鎮(zhèn)范圍,全長約8.8公里,平均坡降74.5‰。磨子河上游屬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水暴漲暴落,容易造成洪澇災害。
根據本項目投標書及本項目技術設計的要求,接受任務后我單位積極組織人員力量進行測區(qū)踏勘、選點埋石、控制;河堤及水下地形測量和橫斷面測量,于201*年3月19日進駐場地,201*年5月9日完成野外測量工作,201*年5月20日完成野外驗收工作。
二、作業(yè)的依據
本項目測繪工作執(zhí)行的是國家新的規(guī)程規(guī)范是:
(1)《水利水電工程測量規(guī)范》(規(guī)劃設計階段)SL197-97;(2)《城市測量規(guī)范》(CJJ8-201*);(3)《工程測量規(guī)范》(GB50026-201*);
(4)《1:500、1:1000、1:201*地形圖圖式》(GB/T20257.1-201*);(5)《地籍圖圖式》及說明(CH5003-201*)(以下簡稱《圖式》);(6)《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測量規(guī)程》(GB/T18314-201*);(7)《測繪成果檢查與驗收》(GB/T24356-201*);(8)《測繪技術總結編寫規(guī)定》(CH/T1001-201*);
(9)《1:500、1:1000、1:201*外業(yè)數(shù)字測圖技術規(guī)程》(GB/T14912-201*)
三、基本技術要求
(1)平面坐標系:1980年西安坐標系,中央子午線:114°。(2)高程系統(tǒng):1985國家高程基準;基本等高距:1米。(3)比例尺:1:1000。(4)水文斷面比例尺:1:500(5)河堤斷面比例尺:1:200
四、主要儀器設備及測繪完成工作量
1、主要儀器設備
為了保證按時按質完成工作,我隊共組織了1名項目負責、1名技術負責、1名工程師、1名助理工程師、2名測工、1名司機共7人的測量隊伍,分成2個作業(yè)小組,組織了如下主要儀器設備
(1)、華測X20靜態(tài)GPS4(2)、徠卡TCR802全站儀1(3)、南方靈銳S86T型動態(tài)GPS(RTK)1+1(4)、電腦及手提電腦2(5)、工具車1及其它相應附屬設備
-3-
臺臺臺臺臺
2、完成工作量
序號1234567名稱起算點河道E控制點觀測埋石河道圖根控制點1:1000河堤地形圖河道橫斷面水文橫斷面檢查驗收工作量3個5個21個8.8km178條18條5工作日備注三等點2個,E級點1個混凝土現(xiàn)場澆灌及做點之記刻石平均測量寬度250米左右每50米一條每500米一條一個作業(yè)小組五、控制測量
(1)測區(qū)已有控制情況
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找到的三等GPS控制點U333和U335和一個E級控制點E018作為測區(qū)平面及高程的起算點。
(2)結合本工程的實際情況,平面控制網的坐標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標系;高程系統(tǒng)采用1985年國家高程基準。按逐級布設的原則發(fā)展控制測量。首級平面控制網布設成E級GPS獨立網,獨立網布設成平均邊長為5公里的對點邊連式GPS控制網。對點的基線長度一般控制在500~1000m之間,并相互通視,以利于發(fā)展下一層次控制測量。E級GPS網應以一個點的WGS-84系三維坐標作為起算數(shù)據,進GPS網的無約束平差;在WGS-84的三維坐標精度符合GB/T18314-201*《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測量規(guī)范》中的有關規(guī)定下,在無約束平差確定的有效觀測基礎上,再輸入已知控制點成果進行約束網平差計算,GPS測量控制網的主要技術要求及及基本技術要求詳見下表。
(3)高程控制測量直接采用GPS擬合高程,聯(lián)測已知國家級3個以上水準點,采用湖南省大地水準精化模型軟件計算出GPS網各E級點位高程。起閉點為D等以上高程點,施測時先對采用的已知點進行檢查,確定已知點成果是否可用,聯(lián)測的GPS點分布在測區(qū)的四周及中央,帶狀地形,則聯(lián)測的GPS點應分布于測區(qū)兩端及中部,地形高差變化較大的地區(qū)應適當增加聯(lián)測的點數(shù);地形趨勢變化明顯的大面積測區(qū),采取分區(qū)擬合的方法。
(4)在完成測區(qū)的首級控制E級GPS網測量后,在首級GPS控制的基礎上,進行基本控制測量即一級導線,一級導線測量采用靜態(tài)GPS進行;高程采用GPS擬合高程,觀測同計算方法同E級GPS一樣。在此基礎上進行圖根點的加密,以滿足測圖的需要,圖根加密控制測量采用GPSRTK作業(yè)方式進行。
(5)圖根控制測量采用GPSRTK作業(yè)方式,在施測時進行測前和測后重點檢查,重點檢查的方式可以采取不同基準站檢查同一點或基準站檢查基準站,應以等級點為基準點,最大作業(yè)半徑應控制在5公里內,基準站應滿足下列要求:
A、作業(yè)前需初始化觀測兩次,觀測時流動站的架設應穩(wěn)固,流動站與基準站之間不得存在大功率的信號干擾區(qū)。
B、RTK觀測的圖根點相對于鄰近等級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不應大于圖上0.1mm,高程中誤差不應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
C、RTK觀測的平面坐標成果應取各次觀測成果的平均值。必須聯(lián)測至少5個以上分布均勻的高程控制點,能控制整個測區(qū)。RTK高程觀測的各項限差應符合單次觀測的高程收斂精度應≤3cm,兩次互差應≤4cm;必須檢
測周邊已有同等級以上的高程控制點,檢測高等控制點時,其點位互差應≤4cm;檢測同等級控制點時,其點位互差應≤5cm,控制測量的布設層次及其精度要求詳見下表。
D、GPS點應埋標,1公里河道至少有2個以上埋石圖根點。有關選點埋石的具體要求均按規(guī)范執(zhí)行;點位的基礎應堅實穩(wěn)定,易于長期保存,有利于安全作業(yè);埋石應該按15cm×15cm的方框標志,標心規(guī)格采用直徑大于12mm,長于70mm的螺紋螺釘,螺釘打孔表示中心位置旁邊刻寫點號,并用紅油漆涂描。
表1-1GPS測量控制網的主要技術要求等級E級一級二級固定誤差a(mm)≤10≤10≤10等級接收機類型儀器標稱精度觀測量衛(wèi)星高度角(°)有效觀測衛(wèi)星數(shù)靜態(tài)快速靜態(tài)靜態(tài)快速靜態(tài)比例誤差系數(shù)B(mm/Km)≤10≤20≤40E級雙頻或單頻10mm+5ppm載波相位≥15≥415-4510-30≤6約束點間的邊長相對中誤差≤1/1000000≤1/40000≤1/201*0一級雙頻或單頻10mm+5ppm載波相位≥15≥15≥4≥510-3010-1510-305-15≤8約束平差后最弱相鄰點邊長相對中誤差≤1/40000≤1/201*0≤1/10000二級雙頻或單頻10mm+5ppm載波相位≥15≥15≥4≥510-3010-1510-305-15≤8表1-2GPS測量控制網的基本技術要求靜態(tài)觀測時間長度(min)快速靜態(tài)數(shù)據采樣間隔(S)靜態(tài)快速靜態(tài)點位幾何圖形強度因子PDOP
表1-3平面控制布設層次和精度平面控制層次基本平面控制圖根平面控制測站點平面控制解析測站等級E級GPS網、Ⅴ等電磁波測距導線精度要求(圖上mm)最弱點點位中誤差不得大于±0.05最后一次圖根點對于鄰近基本平面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得大于±0.1測站點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得大于±0.2表1-4高程控制布設層次和精度高程控制層次基本高程控制圖根高程控制測站點高程控制等級Ⅳ等水準、Ⅴ等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導線圖根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導線測站點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導線精度要求加密的高程控制點對鄰近基本控制點的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h/20。當h=0.5m時不得大于±h/16。最后一次加密的高程控制點對鄰近基本控制點的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h/10,且最大不得大于±0.5m。測站點對鄰近基本高程控制點的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h/6。注:h為地形圖基本等高距
表3.2.3.1-1GPS網點精度要求平面控制層次基本平面控制等級E級GPS網精度要求(圖上mm)最弱相鄰點點位中誤差不得大于±0.05(1)選點要求
GPS測量的選點符合以下規(guī)定:
A、點位選在質地堅硬、穩(wěn)固可靠的地方或三角點上,點位便于保存和使用,點位宜選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B、點位不選在大功率發(fā)射臺或高壓線的附近,離高壓線距離大于100m,離大功率發(fā)射臺距離大于400m。避免選在由于地面或其他目標反射所引起的多路徑干擾的位置(如大范圍水面、建筑物和金屬塔等)。C、在高度角為15°的范圍以內,沒有妨礙通視的障礙物。(2)埋標要求:
E級GPS點的規(guī)格為:上標面20cm×20cm,下標面40cm×40cm,標高60cm。
(3)E級GPS埋石點均繪制點之記。點之記繪制齊全,其交通圖、點位略圖等繪制詳細、準確,各項注記填寫齊全。(4)E級GPS網的主要技術要求符合以下有關規(guī)定。
A、GPS測量應利用衛(wèi)星預報,在一個觀測段內從每個測站同時觀測到的衛(wèi)星數(shù)目中,選擇適宜的星座,E級網其PDOP值不大于6。確定同步觀測衛(wèi)星的持續(xù)時間,根據測量精度及交通情況或其他一些要求來確定每日同步觀測時間段數(shù)并安排作業(yè)進程。同時還考慮到電離層和對流層折射對測量成果的影響。
B、GPS測量的技術要求應符合表3.2.3.1-2的規(guī)定。
表3.2.3.1-2GPS測量的技術要求
項目圖形設計總體可靠性(即多余觀測值數(shù)與總觀測值數(shù)之比)重復測量的基線占獨立確定的(不相關)基線總數(shù)的百分數(shù)每條基線邊所在的異步環(huán)數(shù)環(huán)線邊數(shù)(條)是否要求雙頻觀測同步觀測的接收機數(shù)量不少于觀測時段數(shù)觀測段的時間(min)接收機連續(xù)、同步跟蹤衛(wèi)星數(shù)(個)兩次觀測之間的最大時間間隔(s)衛(wèi)星在空間分布的最少象限數(shù)為克服障礙物的最大高度角(°)天線安置:a)每次觀測時天線相位中心高度矢量量測兩次,兩次量測值較差應不大于(mm)b)天線對中(或測站對中)每個測站兩次或以上兩次c)天線盤水準器嚴格居中d)天線定向標志線指向正北氣象觀測數(shù)據:a)每個觀測段測量次數(shù)不少于b)測量間隔不多于(min)等級≥0.2≥10%≥14--5隨意3190≥4303或2153是是是不觀測氣象元素,記錄天氣狀況60C、GPS測量相對定位成果符合以下要求:a)數(shù)據點最低高度角是15°。
b)在單條基線解、觀測段或全網基線解中固定的測站定位(絕對)坐標必須參照衛(wèi)星軌道坐標基準。這些坐標所需的精度不得低于2.5m。
c)處理過程必須顧及天線相位中心相對于測站標志偏差的水平和垂直分量。
d)求解中被刪除的相位同步觀測值數(shù)(不包括受高度角和不同步觀測影響的值),一般不超過10%。
e)基線解中距離殘差的標準差對于E級點不得大于30mm。f)重復基線測量的差值,小于接收機標稱精度的22倍。g)異步環(huán)各坐標分量閉合差符合下式的規(guī)定:
Wx3n
Wy3n
Wz3n
式中n閉合環(huán)中的邊數(shù);
σ相應級別規(guī)定的精度(按平均邊長計算)。
h)同步環(huán)各坐標分量閉合差的限差值為異步環(huán)閉合差限差值的一半。
(丁)
在下列情況下,GPS測量需重測和補測,需補測或重測的邊盡量
安排在一起進行同步觀測:
a)按實施方案未測或漏測的,觀測數(shù)據精度不合格的。b)觀測數(shù)據不足的補測。
c)環(huán)閉合差不符合規(guī)范的要求時,具體分析決定那些重測。d)重復基線測量檢查不符合規(guī)范的要求時,重測該條基線。
(戊)E級GPS網的內業(yè)計算分兩步進行,首先以國家高等級控制點(三
等以上)為起算點,解算出GPS網點的1954年北京坐標;然后在網中選定掛靠點和方向重新計算,解算出GPS網點的獨立坐標。(己)
GPS網的平差,在單基線解與多基線解相差不大時,以基線解的
坐標差和協(xié)方差矩陣作為整網無約束平差的相關觀測量。約束平差后控制網的精度應符合表1-5的規(guī)定。
(5)當首級平面控制不能滿足地形測量的要求時,測量V等(或圖根)導線點進行控制加密。當利用電磁波測距導線加密時,布設為附合導線,導線的布設宜直伸,中間點對于兩端點連線的最大偏距,一般不大于該導線長度的1/4,并盡量避免長短邊的突然過渡。V等導線相鄰邊長之比不超過1:3。V等電磁波測距導線的主要技術要求符合表3.2.3.1-4中的有關規(guī)定。本測區(qū)一級導線測量采用GPS測量其精度要求見表5-1中的有關規(guī)定。
表3.2.3.1-4V等電磁波測距導線的主要技術要求導線長度(m)測角中誤差(″)±5.0±10.0測距最多折角數(shù)方位角全長相對閉中誤差閉合差(″)合差(mm)1:5001:1000±30±30106±10n1/140001/10000最弱相鄰水平角點邊長相測回數(shù)對中誤差1/201*01/1000032等級M五4.0×等2.5×M±20n注:表中M為測圖比例尺分母;n為實測轉折角數(shù);(6)根據地形測量的需要來加密圖根平面控制。圖根平面控制的精度滿足相應規(guī)程規(guī)范的要求。3.2.3.1.2高程控制測量
(1)高程系統(tǒng)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用E級水準測量的方式連接測區(qū)各E級GPS網點,形成首級高程控制,基本高程控制采用五等電磁波測距三
角高程導線。實施時先檢驗起始點的可靠性。其布設層次和精度要求應符合表3.2.3.1-5的規(guī)定。
表3.2.3.1-5高程控制測量精度要求高程控制層次基本高程控制
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主要技術要求見表表3.2.3.1-8、表3.2.3.1-9。表3.2.3.1-8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的邊長及路線長度要求
每條邊的長度等級(m)五
表3.2.3.1-9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觀測限差
邊長測定一測回讀等級數(shù)間較差(mm)較差(mm)較差(″)(mm)(″)五10151010(mm)±15(mm)60D±30D較差中誤差較差(mm)(mm)測回間往返測差較差間差中數(shù)高差高差較差閉合差天頂距觀測指標測回每千米高對向單程雙測符合路線高差201*h=0.5m15h≥1m40路線長度(km)等級E級水準、五等導線精度要求加密的高程控制點對鄰近基本控制點的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h/20(3)根據需要,加密圖根高程控制。圖根高程控制的精度必須滿足相應
規(guī)程規(guī)范的要求。
(4)在進行高程控制測量時,所有路線都布設成附合路線,并對起止點
的可靠性進行檢驗。
3.2.3.1.3利用GPSRTK技術加密圖根控制
(1)加密圖根控制利用GPSRTK的測量方式進行。
(2)當采用RTK加密圖根控制時,先進行重點檢查,重點檢查的方式可
以采取不同基準站檢查
同一點或基準站檢查基準站,檢查限差為:
平面控制:最后一次圖根點對于鄰近基本平面控制點的點位中誤
差不得大于±0.1(圖上mm)。
高程控制:最后一次加密的高程控制點對鄰近基本高程控制點的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h/10,且最大不大于±0.5m。(3)RTK測量的所有原始數(shù)據都保留,以待備查。
六、地形測量
(1)地形測繪采用全站儀或GPSRTK全數(shù)字化測圖作業(yè)方式進行:全站儀+便攜式計算機+南方CASS6.0測圖軟件全數(shù)字化作業(yè)方式進行。全站儀或GPSRTK在野外采集數(shù)據后,將數(shù)據導入便攜式計算機編輯,用南方CASS6.0測圖軟件生成數(shù)字地形圖。其地物點平面位置點位中誤差及間距中誤差、等高線的插求點的高程中誤差詳下表。
表1-5圖上地物點位中誤差與間距中誤差(單位:圖上)
點位中誤差地區(qū)分類城市建筑區(qū)和平地丘陵地山地和設站困難","p":{"h":15.839,"w":110.531,"x":122.256,"y"
表5-6等高線插求點的程中誤差(單位:圖上)
地形類別高程中誤差(等高距)平地≤1/3丘陵≤1/2山地≤2/3注:森林隱蔽等特殊困難地區(qū),可按上表規(guī)定值放寬50。
(3)碎部測量
測量員在進行數(shù)據采集之前,先進行測站檢核。A、測圖范圍主要以甲方指定紅線為準.
B、測繪河流的州島上附屬的地物和地貌,區(qū)分植被類別、房屋、農田、池塘等地理要素;項目紅線外的地物只表示其相關位置及植被類別。C、本測區(qū)的通信設備及設施必須實測,D、等高線:等高距采用1.0m。
E、測繪單位名稱:湖南城鄉(xiāng)建設勘測院。F、地形圖的圖幅左下角:
××年××月數(shù)字化測成圖.1980西安坐標系統(tǒng)
1985國家高程基準,等高距為1米.1996版式
圖幅右下角:測量員:
繪圖員:檢查員:
本次測繪采用全站儀在已布設的控制點上設站,對利用相鄰控制點進行定向,再以另一通視控制點進檢驗,符合精度要求后再進行測繪各種地物,地貌要素,利用全站儀內存功能或電子手薄觀測記錄數(shù)據,并輸入其
數(shù)據的相應代碼,采用南方cass6.0以上版本進行數(shù)據處理,編輯成圖,再經過修改,生成符合標準的地形圖,并利用數(shù)控繪圖儀或打印機完成地形圖和相關數(shù)據的輸出。或采用GPSRTK作業(yè)方式進行碎部測量,先在已知控制點上設基站,利用其它已知控制點檢驗,在滿足測量要求的情況下進行各種地物,地貌要素的測繪,并輸入電腦編輯成圖。(4)對所用記錄載體、設備及數(shù)據格式要求
所有使用的儀器作業(yè)前均進行檢驗,并保存記錄,檢驗合格后才投入使用。
七、水下地形測量
采用GPSRTK(或全站儀)+便攜式計算機+測深儀+水下地形測量軟件方式進行。
⑴當進行水下地形數(shù)據采集時,測深點的密度以能顯示出水下地形特征為原則。一般情況下,水下地形圖測量航跡線間隔為圖上2cm,采樣密度小于圖上2cm,數(shù)據采集時,做到航跡線垂直于深弘線。
⑵使用GPSRTK方法測定平面坐標,測深儀測量水深時,GPS天線
與測深儀探頭在同一平面位置上。并在水下測量前,進行基準站的檢驗。
⑶在開始進行水深測量時,利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水邊高程與水深的觀
測,并以此來作為檢校條件。
八、斷面測量
A、所有橫斷面基點用支極坐標法聯(lián)測,觀測時先對基點進行檢查。B、橫斷面測量時平坦又是同一植被地物區(qū)間最大間距不大于30米;坎子在0.5米以上時,在坎上、下分別測點;大堤中心及地面高程變化處、壓浸臺、公路、溝渠、水塘邊緣、水塘底部、地類界等都測點,并具體準確說明;橫斷面的施測方向與大堤垂直,遇到居民地時,注記村名。
C、防洪堤以縱斷面中樁間距50米測一條橫斷面。
九、檢查驗收
(1)測區(qū)所有內業(yè)、計算資料進行100%的自檢;地形圖外業(yè)100%的巡視,控制點進行100%自檢,50%的互檢,10%的抽檢,必要時進行儀器檢查。
(2)通過檢查并對問題進行分析,進行處理必要時進行野外補測,各項精度均符合《規(guī)范》要求,各項成果能滿足設計、施工放樣的需要,才提交使用、野外檢查見檢查報告。
十、成果提交
(1)項目技術設計書(2)項目GPS成果表
(3)項目河道地形圖(電子版)(4)項目河道橫斷面圖(電子版)(5)項目自檢報告(6)項目技術總結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測繪項目技術總結提綱》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測繪項目技術總結提綱: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