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年初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優(yōu)秀課例觀摩研討活動學習心得
201*年初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優(yōu)秀課例觀摩研討活動學習心得
古典詩歌是我國文學藝術殿堂里一朵瑰麗的奇葩。怎樣才能讓學生走近古典詩詞?如何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這次學習中我找到了答案。
第一、熟悉背景,知人論世。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每一首詩歌,都有它的社會根源和時代特征。因此,老師必須介紹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個人情況,學生才能獲悉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及感悟。例如,毛老師講《水調歌頭》時,適時介紹蘇軾所處的時代、生平、思想和個性,努力還原出北宋那個特定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和文化環(huán)境中的蘇軾,這樣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才更加全面和具體,并且對詩人情感世界的把握也準確,從而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
第二,誦讀吟唱,讀出感情。
在詩歌的學習過程中如果缺少了朗誦,就如同歌舞缺少了音樂。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詩歌豐富的內涵,體味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在讀中還古詩以生命、活力。
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三步讀到位”:首先,讀好二三、二四節(jié)奏;然后,明確重音、語調;最后,帶著感情來誦讀。而且誦讀的方式要多樣化,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般來說,先由老師配樂朗誦,學生再自由讀,最后由學生評價。學生在自我評價中逐步掌握朗讀技巧?傊,古典詩詞鑒賞教學離不開朗誦,朗誦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詞,初步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從而品出詩的韻味、詩的情味、詩的意味、詩的余味。
第三、詩歌素描,展現(xiàn)意象。
古詩詞鑒賞要落實翻譯?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應有不同的做法,如果單單是直譯,會使課堂顯得單調,缺乏生氣。本次觀摩的課例,老師面對的都是水平較高的學生,他們都采用詩歌素描法,用描述畫面的方法讓學生了解詩歌大意。特別是陳鵬老師在《水調歌頭》描述畫面的環(huán)節(jié)中,別有一番新意。學生在描述畫面的同時,陳老師用簡筆畫把詩中之意象畫出來。學生在發(fā)揮想象之后,再直觀地呈現(xiàn)詩中之意象,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大意。
第四、活用積累,收獲新知。
指導學生賞析詩歌中重點語句時,教師可以引用學過的詩句指導學生品析。如林老師的《春望》,賞析“城春草木深”的“深”字時,請學生回憶學過有“深”字的詩句,再來理解《春望》中“深”的意思,正所謂溫故而知新。
這次的十七堂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觀摩與欣賞,更多的是反思與借鑒。在以后的古典詩歌鑒賞教學中,我將以讀為本、品讀感悟為教學方向,來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讓古典詩詞綻放永恒的魅力!
擴展閱讀: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論文
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淺析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學古典詩歌的現(xiàn)狀,然后從教學實際出發(fā),通過主題把握、意象理解、朗讀指導三個角度來探討詩歌的教學,以達到激發(fā)學生學詩的興趣,提高其審美鑒賞能力。【關鍵詞】主題;意象;鑒賞教學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作為最古老的語言藝術,一直和人類生活中最美的追求聯(lián)系在一起,展示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從澤被后世的《詩經(jīng)》、到李白的浪漫詩篇、杜甫的憂國之作,再到東坡的豪放詞賦、以及清代詩歌的復興,無數(shù)流傳千古的優(yōu)秀詩篇,哺育了一代代人茁壯成長。這些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道德理想和人文修養(yǎng)起著極其重要的的作用。這也符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本文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著重談談古代詩歌的教學。一、初中教材中古典詩歌的現(xiàn)狀
古典詩歌按內容來分,大致上有以下幾類:敘事詩、詠懷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
在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共有古代詩歌60余首,這么多詩歌,由于學生的年齡有限、經(jīng)歷有限以及古今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差異,學生拿到手后,往往不能深刻理解詩人的情感。各種資料雖然對單獨的一首詩歌的賞析比較全面、透徹,但沒有這類詩歌的集中講解;教師在講述這些詩歌的時候,也往往一詩一講,缺乏理論的概括和系統(tǒng)的總結,對于這類詩歌學生心中沒有明晰的概念,就不能從深層次上理解它們。二、教學過程探索1.引導學生把握詩歌主題
要解決上述問題,首先要讓學生對詩歌背景以及古代士人的生活有一定把握,真正理解詩歌主題。
以表現(xiàn)思鄉(xiāng)詩歌為例。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是一個人最樸素美好的感情。多愁善感的文人在異地他鄉(xiāng),看到周遭的景物,總會想起那個養(yǎng)育自己的地方,更會在魂牽夢縈中品味濃濃的感傷!短靸羯城锼肌分,作者在荒郊野外看到安適的人家,引出“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的愁緒是理所當然的。人皆有家,唯我獨無。這份蒼涼,怎不令人思之斷腸!然而這還是在和平年代,只是由于羈旅行役路途不便耽擱在外。戰(zhàn)爭年代,國將不國,又與親人音書阻絕,連家鄉(xiāng)的情況、家人的生死都不得而知,只有作者孤獨的一個人,他的滿腹惆悵更是可想而知。
了解了作者寫作的背景,才能更好的把握詩歌的主題。2.了解特定意象,領會作者意圖
理解主題之后,還要讓學生讀懂詩歌中的意象。意象即文學作品中表達主觀情感的客觀外物,是溝通藝術家的主觀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橋梁。在古詩中,很多“物”往往用來表現(xiàn)特定的感情。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弄清楚意象的寓意,才能較好地深入到詩歌和作者之中,領會作者的意圖,進行較高水平的鑒賞。下面筆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201*年初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優(yōu)秀課例觀摩研討活動學習心得》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201*年初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優(yōu)秀課例觀摩研討活動學習心得: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