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对王牌第一季综艺,黄视频在线观看网站,世界一级毛片,成人黄色免费看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七月讀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

七月讀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

網(wǎng)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20-07-15 08:26:37 | 移動端:七月讀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

七月讀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是世界地圖的中心。”

  讀這本書之前,我隱隱覺得自己在完美主義的強迫之下,有一些輕微的討好型人格。帶著更想要了解自己的心理動機,我開始了這本書的閱讀。這是一本蘇格拉底式的問答式著作,全篇就像是一場課題。今天讀完第一遍,不說透徹,但過程中有幾個瞬間的確完成了一些小的感悟,特此記錄。

  01 心里創(chuàng)傷到底存在嗎?

  >> 任何經(jīng)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jīng)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chuàng)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jīng)歷中發(fā)現(xiàn)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

  >> 經(jīng)歷本身不會決定什么。我們給過去的經(jīng)歷“賦予了什么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 他是想通過不去比賽這一方式來保留一種“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愿出去被人評價,更不愿去面對因作品拙劣而落選的現(xiàn)實。

  Ming的對話:令人難以置信,甚至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期待失敗”的痛苦,這是一種多么別扭的心態(tài),先做價值判斷,而且是負面的價值判斷,再做實際工作。重度患者可能一生都走不出這樣的思維怪圈,而輕度患者也可能很長時期沉溺于痛苦的精神鴉片。

  >> “ 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

  憤怒其實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種“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電話的瞬間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掛斷電話之后再次釋放出來。這位母親并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大發(fā)雷霆,她只不過是為了用高聲震懾住女兒,進而使其聽自己的話才采用了憤怒這種感情。

  Ming的對話:了解了這一點后,其實會有意識的做一下情緒分離,即使在和伴侶的爭論過程中,也可以遏制自己“無理取鬧”的部分,在一場不愉快的開始情況下漸漸分離出原因,從而導向一個交流的結(jié)局。無理由的憤怒的確是很需要節(jié)制的,也是鍛煉修養(yǎng)的一個必修課。

  答案不應(yīng)該是從別人那里得到,而應(yīng)該是自己親自找出來。從別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過是對癥療法而已,沒有什么價值。

  >> 你把自己說成不幸的人,還說想要馬上改變,甚至說想要變成別人。盡管如此還是沒能改變,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你在不斷地下著不改變自己生活方式的決心。

  >> 如果一直保持“現(xiàn)在的我”,那么如何應(yīng)對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結(jié)果會怎樣等問題都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進行推測,可謂是輕車熟路般的狀態(tài)。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夠想辦法對付過去。

  >> 面對變化產(chǎn)生的“不安”與不變帶來的“不滿”,你一定是選擇了后者。

  Ming的對話:對馬虎的不滿,對謹慎帶來的心累的不安使人選擇前者;對懶惰帶來的不滿,對勤奮的疲乏使人選擇前者……生活中只有困于心的人,才有困于行的人。

  總結(jié):阿德勒的理論跟佛洛依德的截然相反,弗洛伊德的原因論大行其道,肯定精神創(chuàng)傷,認為過去播種的因能決定之后的果,而阿德勒則是更強調(diào)當下,甚至覺得很多東西都是主觀的捏造在先,認為弗洛伊德理論只是做了一個符合人們心理預(yù)設(shè)的解釋。

  02 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guān)系的煩惱

  >> 之所以感覺孤獨并不是因為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感覺自己被周圍的他人、社會和共同體所疏遠才會孤獨。我們要想體會孤獨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說,人只有在社會關(guān)系中才會成為“個人”。

  (1)自卑感來自主觀的捏造

  >> 劣等感的意思就是價值更少的“感覺”。

  >>主觀有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選擇。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優(yōu)點還是缺點,這全憑你自己主觀決定。正因為如此,我才可以自由選擇。

  >> 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任意改變主觀解釋。并且,我們都活在主觀世界中。

  >> 借助權(quán)勢的力量來抬高自己的人終究是活在他人的價值觀和人生之中。雖然苦于強烈的自卑感,但卻沒有勇氣通過努力或成長之類的健全手段去進行改變。如此一來,人就會想要用更加簡便的方法來進行補償。例如大力宣揚自己是權(quán)力者來顯示自己是一種特別的存在。“我”原本并不優(yōu)秀或者并不特別。而通過把“我”和權(quán)勢相結(jié)合,似乎顯得“我”很優(yōu)秀。這也就是“虛假優(yōu)越感”。

  >> 只要把自己的不幸當作保持“特別”的武器來用,那人就會永遠需要不幸。

  Ming的對話:現(xiàn)在網(wǎng)絡(luò)上所謂的“賣慘”,或者利用受害者身份。

  >>健全的自卑感: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 在同一個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請想象一下這種情形:雖然行進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個平面上。所謂“追求優(yōu)越性”是指自己不斷朝前邁進,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 當一個人想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勢必會成為障礙。

  >> 我們都不一樣。性別、年齡、知識、經(jīng)驗、外貌,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我們應(yīng)該積極地看待自己與別人的差異。但是,我們“雖然不同但是平等”。

  >>青年:對“人生不是競爭”這一點從道理上也承認。我無法把他人看成“伙伴”,總是在心里的某個角落把別人想成是“敵人”。這一點也的確如此。

  >> 你為什么把別人看成是“敵人”而不能認為是“伙伴”呢?那是因為勇氣受挫的你在逃避“人生的課題”。

  (2)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以及愛的課題

  >> 行為方面的目標有以下兩點:

 、僮粤。②與社會和諧共處。

  而且,支撐這種行為的心理方面的目標也有以下兩點:

 、“我有能力”的意識。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

  >> 如果對方過得幸福,那就能夠真誠地去祝福,這就是愛。相互束縛的關(guān)系很快就會破裂。

  >> 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yōu)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tài)。真正的愛應(yīng)該是這樣的

  >> 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xiàn),也是一種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與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處在同一個空間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種自然狀態(tài)。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那并不是因為無法容忍A的缺點才討厭他,而是你先有“要討厭A”這個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這個目的的缺點。

  >> 這是因為那個人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找機會“結(jié)束這種關(guān)系”,繼而正在搜集結(jié)束關(guān)系的材料,所以才會那樣感覺。對方其實沒有任何改變,只是自己的“目的”變了而已。人就是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產(chǎn)生這種想法,無論怎樣都能發(fā)現(xiàn)對方的缺點。即使對方是圣人君子一樣的人物,也能夠輕而易舉地找到對方值得討厭的理由。正因為如此,世界才隨時可能變成危險的所在,人們也就有可能把所有他人都看成“敵人”。

  >> 對于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tài),把責任轉(zhuǎn)嫁給別人,通過歸咎于他人或者環(huán)境來回避人生課題。

  >> 那就是,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tài))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這一事實。

  >> 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者環(huán)境所決定的,那還有可能轉(zhuǎn)嫁責任。但是,我們是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責任之所在就非常明確了。

  >> 即使你逃避人生課題、依賴人生謊言,那也不是因為你沾染了“惡”。這不是一個應(yīng)該從道德方面來譴責的問題,它只是“勇氣”的問題。

  03 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

  (1)要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

  >> 認可欲求的危險就在這里。人究竟為什么要尋求別人的認可呢?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受賞罰教育的影響。

  >> 如果做了恰當?shù)氖虑榫湍軌虻玫奖頁P,而如果做了不恰當?shù)氖虑榫蜁艿綉土P。阿德勒嚴厲批判這種賞罰式的教育。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獲得表揚這個目的

  >> 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 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2)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來

  >> 一切人際關(guān)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guān)系就會發(fā)生巨大改變。

  >> 關(guān)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明白了這個的確可以在很多時候卸下責任重大的枷鎖,即使在關(guān)系里也是一種自由。

  >> 人為什么會如此在意別人的視線呢?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你還不會進行課題分離。把原本應(yīng)該是別人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

  >> 人為什么會如此在意別人的視線呢?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答案非常簡單,那就是因為你還不會進行課題分離。把原本應(yīng)該是別人的課題也看成是自己的課題。

  >> 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有可能徹底改變?nèi)穗H關(guān)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 在意別人的視線、看著別人的臉色生活、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著,這或許的確能夠成為一種人生路標,但這卻是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那么,為什么要選擇這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你用了“認可欲求”這個詞,總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任何人討厭。

  >> 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 既不是自以為是,也不是將錯就錯,只是分離課題。即使有人不喜歡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課題。并且,“應(yīng)該喜歡我”或者“我已經(jīng)這么努力了還不喜歡我也太奇怪了”之類的想法也是一種干涉對方課題的回報式的思維。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

  04人際關(guān)系的終極目標: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self interest)變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social interest)。

  >>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 就是通過為共同體也就是他人服務(wù)能夠體會到“我對別人有用”,不是被別人評價說“很好”,而是主觀上就能夠認為“我能夠?qū)λ俗龀鲐暙I”,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自己的價值。

  >> 只要存在著,就有價值。請不要用“行為”標準而是用“存在”標準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斷,而應(yīng)對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悅和感謝。

  人際關(guān)系的最終目的是共同體感覺。

  >>具體來說就是,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self interest)轉(zhuǎn)換成對他人的關(guān)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自我接納”不是自我肯定,后者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容易導致優(yōu)越情結(jié)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后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接受不能更換的事物,接受現(xiàn)實的“這個我”,然后,關(guān)于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這就是自我接納。

  >>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恫紶柕钠矶\文》

  >> 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即使沒有足以構(gòu)成信用的客觀依據(jù)也依然相信,不考慮抵押之類的事情,無條件地相信。這就是信賴。

  >> 只有我們選擇了無條件的信賴,才可以構(gòu)筑更加深厚的關(guān)系。

  >> 只要能夠接受真實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課題,繼而也就不難邁出邁向他者信賴的步伐了。

  Ming的對話:信賴不是信用,信用是有條件的,是需要某些條件抵押的,但信賴是沒有附加內(nèi)容的。

  >> 勞動并不是賺取金錢的手段,我們通過勞動來實現(xiàn)他者貢獻、參與共同體、體會“我對他人有用”,進而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

  >> 真誠接受不可交換的“這個我”的自我接納;主張應(yīng)該毫不懷疑人際關(guān)系基礎(chǔ),從而做到無條件的他者信賴。對于青年來說,這兩條都還可以接受。但是,他對于他者貢獻卻不太明白。如果這種貢獻是“為了他人”,那就勢必會是充滿痛苦的自我犧牲。

  >> 我們應(yīng)該思考的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么,并積極地加以實踐。只要擁有了這種奉獻精神,眼前的現(xiàn)實就會帶有截然不同的色彩。

  >> 在視他人為“敵人”的狀態(tài)下所作出的貢獻也許是偽善的。但是,如果他人是“伙伴”,所有的貢獻也就不會是偽善了。你之所以一直糾結(jié)于偽善這個詞,那是因為還沒能理解共同體感覺。

  >> 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而且,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并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

  >> 同時,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我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但是,這種貢獻也可以通過看不見的形式實現(xiàn)。只要有“對別人有用”的主觀感覺,即“貢獻感”就可以。并且,哲人還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幸福就是“貢獻感”

  05 人生是一連串的瞬間

  >> 假如人生是為了到達山頂?shù)牡巧,那么人生的大半時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說,“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頂?shù)臅r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臨時的我”走過的“臨時的人生”

  >> 那么,假如你沒能到達山頂?shù)脑挘愕娜松鷷绾文?有時候會因為事故或疾病而無法到達山頂,登山活動本身也很有可能以失敗告終。“在路上”“臨時的我”,還有“臨時的人生”,人生就此中斷。這種情況下的人生又是什么呢?

  >> 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與此不同。把人生當作登山的人其實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條“線”。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間便已經(jīng)開始的線,畫著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線到達頂點,最終迎來“死”這一終點。但是,這種把人生理解為故事的想法與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論緊密相關(guān),而且會把人生的大半時光當作“在路上”。

  >> 請不要把人生理解為一條線,而要理解成點的連續(xù)。

  如果拿放大鏡去看用粉筆畫的實線,你會發(fā)現(xiàn)原本以為的線其實也是一些連續(xù)的小點?此葡窬一樣的人生其實也是點的連續(xù),也就是說人生是連續(xù)的剎那。

  >> 是的,是“現(xiàn)在”這一剎那的連續(xù)。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中。

  不了解這一點的大人們總是想要強迫年輕人過“線”一樣的人生。在他們看來,上好大學、進好企業(yè)、擁有穩(wěn)定的家庭,這樣的軌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條線。

  >> 如果人生是一條線,那么人生規(guī)劃就有可能。但是,我們的人生只是點的連續(xù)。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有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zhuǎn)起舞的連續(xù)的剎那。并且,暮然四顧時常常會驚覺:“已經(jīng)來到這里了嗎?”

  Ming的對話:看到這句話會淚流滿面,走著走著,記憶就像一個個小的符號,不知不覺,就到這里了。

  >> 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終結(jié)“在路上”,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jīng)足夠。

  >> 到達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還沒有到達目的地這個意義上來講并不完整。這就是潛在性的人生。

  >> 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例如你要去埃及旅行。這時候你會想盡早盡快地到達胡夫金字塔,然后再以最短的距離返回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能稱為旅行?绯黾议T的那一瞬間,“旅行”已經(jīng)開始,朝著目的地出發(fā)途中的每一個瞬間都是旅行。當然,即使因為某些事情而沒能夠到達金字塔,那也并非沒有旅行。這就是現(xiàn)實性的人生。

  >> 請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劇場舞臺上的樣子。此時,如果整個會場都開著燈,那就可以看到觀眾席的最里邊。但是,如果強烈的聚光燈打向自己,那就連最前排也看不見。我們的人生也完全一樣。正因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體,所以才能夠看到過去和未來;不,是感覺能夠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強烈的聚光燈對準“此時此刻”,那就會既看不到過去也看不到未來。

  >> 我們應(yīng)該更加認真地過好“此時此刻”。如果感覺能夠看得到過去也能預(yù)測到未來,那就證明你沒有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 人生是連續(xù)的剎那,根本不存在過去和未來。你是想要通過關(guān)注過去或未來為自己尋找免罪符。過去發(fā)生了什么與你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guān)系,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假如認真地活在“此時此刻”,那就根本不會說出那樣的話。

  >> 如果站在弗洛伊德式原因論的立場上,那就會把人生理解為基于因果律的一個長故事。何時何地出生、度過了什么樣的童年時代、從什么樣的學校畢業(yè)、進了什么樣的公司,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現(xiàn)在的我和將來的我。的確,把人生當作故事是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在故事的前面部分就能看到“模糊的將來”;并且,人們還會想要按照這個故事去生活。我的人生就是這樣,所以我只能照此生活,錯不在我而在于過去和環(huán)境。這里搬出來的過去無非是一種免罪符,是人生的謊言。但是,人生是點的連續(xù)、是連續(xù)的剎那。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那就不再需要故事。

  >> 生活方式說的是“此時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變的事情。像直線一樣的過去的生活只不過是在你反復(fù)下定決心“不做改變”的基礎(chǔ)上才貌似成了直線而已。并且,將來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張白紙,并未鋪好行進的軌道。這里沒有故事。

  >> 你自己的人生也同樣。為遙遠的將來設(shè)定一個目標,并認為現(xiàn)在是其準備階段。一直想著“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情,等時機到了就去做”,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我們就會無所進展,只能每天過著枯燥乏味的單調(diào)生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會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但是,為了遙遠將來的考試而努力學習的“此時此刻”卻是真實的存在。沒有目標也無妨。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請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人生很簡單,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認真過好了每一個剎那,就沒有什么必要令其過于深刻。并且還要記住一點。站在現(xiàn)實性角度的時候,人生總是處于完結(jié)狀態(tài)。

  >> 你還有我,即使生命終結(jié)于“此時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稱為不幸。無論是20歲終結(jié)的人生還是90歲終結(jié)的人生,全都是完結(jié)的、幸福的人生。

  >>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不活在“此時此刻”。糾結(jié)過去、關(guān)注未來,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體,自認為看到了些什么。你之前就一直忽略“此時此刻”,只關(guān)注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對自己的人生和無可替代的剎那撒了一個大大的謊言。

  >> 青年:當人生是連續(xù)剎那的時候,當人生只存在于“此時此刻”的時候,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我是為了什么出生、經(jīng)受滿是苦難的生命、最后迎來死亡的呢?

  >> 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為常識來講的意義。 但是,你可以賦予這樣的人生以意義,而能夠賦予你的人生以意義的只有你自己。你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為什么茫然呢?那是因為你想要選擇“自由”,也就是想要選擇不懼招人討厭、不為他人而活、只為自己而活的道路。想要選擇自由的時候當然就有可能會迷路。所以,作為自由人生的重大指針,阿德勒心理學提出了“引導之星”。就像旅人要依靠北極星旅行一樣,我們的人生也需要“引導之星”。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觀點。這一巨大理想就是:只要不迷失這個指針就可以,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就可以獲得幸福。那顆星是什么呢?哲人:他者貢獻

  >> 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世界不是靠他人改變而只能靠“我”來改變。在了解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我的眼中,世界已經(jīng)不是曾經(jīng)的世界了。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七月讀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整理提供,轉(zhuǎn)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m.taixiivf.com/gongwen/798844.html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