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对王牌第一季综艺,黄视频在线观看网站,世界一级毛片,成人黄色免费看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讀《梁家河》讀后感合集

讀《梁家河》讀后感合集

網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14 10:23:59 | 移動端:讀《梁家河》讀后感合集

從梁家河中你學習到了什么?從梁家河中你讀到了什么?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淼氖亲x《梁家河》讀后感合集,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進來看看,參考參考!

【一】

我用了兩天的時間,讀完了《梁家河》這本書,該書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歲月。通讀全書,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學習。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習總書記在過去那個條件艱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業(yè)。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yè)社、發(fā)展生產、改善生活。在窯洞里讀書求知,在逆境中砥礪上進,在實干中樹立了“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信念。

“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說:“當年的知青習近平,從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樁樁實事做起,為當地百姓謀幸福、謀發(fā)展,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們在一個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輩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過十年的很少。在一個地方的服務時間是有限的,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為人民做更多的實事好事。

結合自身談感受,我于20xx年8來到延安市寶塔區(qū)第一幼兒園,今年整整八年。在這八年的時間里,我回顧我多年來的工作經歷,可以說是我的一個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也為自己積累了寶貴的工作經驗—— 我?guī)У牡谝慌⒆痈宋覂赡,感情之深可想而知,在中班下學期開始我接任班主任工作,成了這個“家”的主管,我意識到自己有更多的責任,操的心也多了,我常這樣想:家長既然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送到我們老師手中,就是給予了我們信任和期望,他們希望孩子在幼兒園吃得好,玩得好,學得好,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為他們著想,在他們想到之前先考慮到,讓他們對孩子入園無后顧之憂,安心,放心,盡管要做得完全周詳并不容易,但懷有一顆真誠的心很重要,態(tài)度決定一切,家長會感受到你的用心,孩子也會感受到你的愛! 我喜歡孩子,喜歡和他們如朋友一般地相處,所以我們班的氛圍很好,在與孩子們的相處中,我的思想也不斷得到擴充,考慮的也比以往多,多的是比以前更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想他們之所想,這樣很容易就走進孩子的心里,了解他們的心靈,而每每與他們產生共鳴與默契時,我都有種成就感和幸福感! 盡管有時很用心地為孩子和家長服務,但難免也有家長不理解和誤會的時候,面對這樣的狀況,我沒有懼怕和回避,而是勇于面對和解決,因為這對我來說可能是個不錯的“挫折教育”機會,我反倒感激于此。于是我平下心來,向家長解釋誤會,用行動證明我們一些做法的良好用意,在經過努力之后,家長們也化反對為認同,大家彼此間更多了份信任,家園關系更為融洽了,還是那句話——態(tài)度決定一切。 現在我又重新開始了新一屆的輪回,繼續(xù)擔任班主任的角色,有了前面的工作經驗,我現在覺得工作上手更快,無論是對孩子性格特點的掌握和對他們的教育,還是對家長工作的把握,我都很有信心,這信心來源于我真誠的態(tài)度,以心待心,將心比心。我是班主任,是這個“家”的主心骨,要當好家,管好事,所以更多時候,我都顯得特別忙碌,忙的是一些瑣碎的事,怎么說呢,幼兒園生活就像是家庭生活,有了孩子就得好好照顧好好管。 十三年的教齡,奠定了我在未來工作的扎實基礎,年輕的我還需在以后的日子里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對于擔任班主任工作,我也還需繼續(xù)通過實踐增長經驗;需要更多時間學習實踐,鍛煉自己,在園領導的培養(yǎng)和幫助下,更好地完成本職工作,完善班主任工作,繼續(xù)得到上級和同事,家長的認可!

工作中,壓力太大,瑣事太多,難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堅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時候,但是讀了《梁家河》這本書后,讓我從中汲取了苦而彌堅、克難奮進的精神力量。

上世紀六十年代,習總書記在陜北延安梁家河那樣一個艱苦的山溝溝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叫日月?lián)Q新天”的精神戰(zhàn)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今天的工作環(huán)境條件,遠遠好于過去梁家河的那個條件。作為一名教師,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崗位,我一定會堅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時間里,做更多的實事好事。

“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鄉(xiāng)”,習主席在梁家河留下了魂,留下了根,留下了信念,主席的信念是從農村、農民的生活中留下的,我看哭了,因為自己是農村娃,對習主席和梁家河村民的感情和村民們對習主席的熱情,不由得讓自己也回到了小時候的農村和想起農村一起長大的小伙伴,一個個小名叫起來那么親切,說的鄉(xiāng)親們心里暖暖的,我讀起來心里也是暖暖的,85歲的梁有昌一個勁的拍手,臉上掛著淚珠,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是的,我們黃土地上走出一位為人民服務的主席,激動、感動情真意切的話語,如春風陣陣,拂過鄉(xiāng)親們的心田,也拂過我們每位中國人的心。

【二】

讀完《梁家河》一書,感覺習總書記樸實親切、務實擔當的形象躍然紙上,更多的是體會到習總書記為人處世的最大特點,那就是實際、實干、實在。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向習總書記學習,實實在在接待群眾,實實在在服務群眾。

首先,凡事必須事實求是。只有結合實際,才能真正做到好心辦好事,看到當年習總書記在梁家河結合實際情況建於壩田,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的事情,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寶貴經驗,才能夠“居高位而知基層,攬全局更懂細節(jié)”,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是缺乏這種認真的精神,缺乏這種事實就是敢為人先的勁頭。

其次,工作必須真心實干。只有干部帶好頭,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支持和信任。想當初梁家河貧窮、落后,群眾家里沒糧,兜里沒錢,習近平就站在群眾的角看事情、想問題、找路子,又是修建沼氣池,又是修建知青井,又是成立鐵業(yè)社,樁樁件件都是從群眾的利益出發(fā),打壩、挖井、建沼氣池也是自己身先士卒,臟活累活搶著干,正因為如此,才贏得了梁家河群眾的認可,群眾不管你是什么成分,只看你為人處世。我們日常監(jiān)督檢查,常常要求別人要做什么,怎么做,自己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不正,又怎么能夠去要求別人呢?我們必須以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干部辦事的唯一標準。

最后,我覺得做人做事必須實在。習總書記剛到梁家河是,因為心態(tài)消極,勞動不積極,群眾并不接受,認為城里娃就是嬌氣。但后來,習近平改變思路,積極融入群眾,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逐漸得到了群眾的認可。2009年和20xx年,習總書記回到梁家河是,面對闊別許久的群眾,仍然能夠一下子交出當年群眾的名字,能夠一一指出當年村子的居所,說明當年在梁家河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實實在在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最終肯定能贏得群眾的認可。

【三】

“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這是《梁家河》一書的開篇語,它用紅色的紙張?zhí)貏e標注,可以看的出,陜北高原對于習總書記的特殊意義,在他一生的事業(yè)中沒有一刻不惦念著這個陜北高原的小村莊。

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1993年9月27日,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時隔xx年第一次回到了梁家河,當時他挨家挨戶看望了大家,并叮囑鄉(xiāng)親們:“山上要治理,溝里要打壩,山上要種經濟林,還要種果樹,既要解決肚子吃飽問題,還要解決文化問題……”他還特意為每家每戶送了一個電子時鐘,讓孩子們上學用,希望孩子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就算不在其中,他也不忘為梁家河的未來出謀劃策。他后來寫道:“1993年,我再回梁家河時,有的鄉(xiāng)親提到,當年我在村里創(chuàng)建鐵業(yè)社,為村民增加了收入;我?guī)ьI大家開挖出陜西第一口沼氣池,讓村民用沼氣照明、做飯?墒,我所記得的,是他們曾經無私地幫助過我,保護過我,特別是以他們敦厚樸實的品質影響著我,熏陶著我的心靈。”他是真正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人才會只記得他們的好,不管走到哪里都惦記著親人的日子。

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2004年8月xx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受延安廣播電視臺《我是延安人》欄目采訪時,回憶起在延安插隊歲月,他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注定了人生過后的軌跡。經過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不管在哪里,他都記得在梁家河跟親人度過的美好日子,盡管生活苦,但是他的心是熱的,為人民謀福祉,渴望親人生活幸福的心是不變的。

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2008年“兩會”期間,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參加陜西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我69年1月去的,75年xx月離開陜西的,這一段時間就成為我人生的一個轉折,可以說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很多事都歷歷在目,現在有很多思維行動都和那時候有關聯(lián)。賀敬之那個詩呢‘幾回回夢里回延安’,就是這樣的感情”。20xx年3月7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我這個人呢是有農村情節(jié)的……現在我看到貧困地區(qū)老百姓啊,我確實是發(fā)自內心地同情他們,我們作為共產黨人,我們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地為他們辦實事,否則我們的良知在哪里!”無論身在何處,他時刻提醒周圍的人,陜北的山、陜北的水、陜北的風土人情養(yǎng)育了今天的自己,自己是一名淳樸的陜北人,有著濃厚的戀鄉(xiāng)情節(jié)。

1994年、1999年、2007年、2009年、2008年等等40年間,習近平先后四次給梁家河村回信,希望鄉(xiāng)親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40年間只要鄉(xiāng)親們有任何需求,他都盡量滿足,給鄉(xiāng)親們寄錢、照顧看病、給村里通電、修學校、修橋……,對此,習近平說:“延安養(yǎng)育了我好幾年,為延安老區(qū)做點事,是我們應該做的”。讀完《梁家河》讓我了解了一位偉人的成長歷程,盡管年幼的他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經歷了“黑幫子弟”,經歷了困惑與苦悶,但梁家河的淳樸使他沒有被困難壓倒,在懂得了“黃土地養(yǎng)育了他的父輩,也一定會以寬大的胸襟接納他”時,他開始熱愛這片土地,他用他的智慧、勤勞、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敢于實踐的行動力為我們譜寫了一名基層干部應具備的素質,時刻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要做行動上的巨人,要想辦法巧干、避免苦干,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每一件事他都身體力行,當他離開梁家河時,也不忘規(guī)劃未來的梁家河。他說過了,也做到了。今日的梁家河已不再是昔日靠肩挑水、靠腿走路、靠天吃飯、山道彎彎、塵土飛揚的小村莊,當地的人們發(fā)展起了旅游,成立了合作社,放下了鋤頭,坐在了辦公桌前,住上了樓房。村里的人都說:“聽近平的,準沒錯”。

【四】

讀《梁家河》一書,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只有苦干實干才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只要人人都肩負責任,立足本崗位、本工作俯下身子苦干實干就能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一份力量,為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增磚添瓦。

習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都是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標桿,在梁家河其間的謀事、創(chuàng)業(yè)、做人處處都露了個“實”字。在他那吃苦耐勞、不放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下,梁家河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了質的改變。40多年前,年輕的習總書記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三嚴三實”。作為新時代的年輕干部,我們處在物資豐富、社會經濟發(fā)達的時期,我們肩負著新時期中國夢的重任,要立足于本崗位,苦干實干,即使身處艱辛,也能甘之如飴、身處蕪雜,也能心無旁騖、方向明確,要有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韌勁,無論在什么樣的逆境下,也能持之以恒。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年輕干部要樂于到基層去、更要敢于到基層去,讓基層給年輕干部以養(yǎng)分,年輕干部給基層以活力,年輕干部扎根基層這片沃土,接地氣、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淬煉不畏艱險的擔當精神。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頑強的作風、奉獻的精神立足崗位苦干實干,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五】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這是習總書記在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中對黃土地那份質樸而又深厚的情愫。

那個時候,習總書記一邊進行著他的農民化實踐,一邊在書中汲取著精神上、思想上的營養(yǎng)。他除了勞動之外,就是融入群眾和到處找書、看書。正如古人常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勵志青年一代有所作為。對于當時xx歲的少年來說,只能做的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這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他?创u頭一樣厚的書,吃飯時在看,在山上放羊時,手中還不忘拿書閱讀。當時因為沒有通電,天黑后不久,整個梁家河就早早地進入了夢鄉(xiāng)。只有習近平的窯洞還透著一絲光亮。沒有人知道,這微弱的煤油燈光線給習近平帶來了怎樣的光明。他常?磿辽钜梗瑸榱藴惤屈c燈光看書,整個臉被熏得黑乎乎,就連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都是黑的。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下,習總書記讀完了那一本本像磚頭一樣厚的書,有古代的、現代的、有中國的、外國的,有文學的、哲學的、自然科學的等等。毫不夸張地說,當時習總書記正是有著如饑似渴的求知欲和博覽群書的豪情壯志。他不像別的知識青年對社會的希冀除了“戰(zhàn)爭”就是“革命”的一種可以使自己脫離當前狀況的社會沖突。在他的腦海里,讀書是與求知緊密相連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正如他所說:“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事實上,習總書記自幼就有好讀書的好習慣。曾在五六歲時,母親給他講精忠報國、岳母刺字的故事,后來他銘記于心,并將精忠報國作為他一生追求的目標。

習總書記正是有了深厚的文化積淀,才有了20xx年接受俄羅斯電視臺采訪時,當主持人問他讀過哪些俄羅斯作品,他如數家珍一般列出了諸多作家名字和作品,實在令人驚訝。

同年,他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演講時脫口而出引用《浮士德》中人物“墨菲斯托”有力回擊了西方社會的“中國威脅論”。諸如此類的事例枚不勝舉,習總書記都能游刃有余地應對。好的文藝作品不僅能給人啟迪,而且也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相互了解、溝通的重要方式。而讀書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個不斷成長、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過程。

在這個知識與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書籍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讀書學習與每個人生活、工作都是分不開的,只有堅持讀書,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認知能力,才能更好地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一個人,如果沒有文化知識,那么他便會在社會大實踐中舉步維艱。然而要想干工作如魚得水,遇到難題迎刃而解,學到真本領,掌握新技能,讀書是非常重要的。閑暇之余,我要培養(yǎng)自己好讀書的精神堅持讀好書,品讀經典名著,學習理論政策,始終使自己的思想靈魂馳騁在人類社會長河之中并隨之與時俱進,汲取書中精華反作用于我的工作與生活。

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道路上,我將立志堅持讀書修養(yǎng)身心,持續(xù)發(fā)揚梁家河精神,踏實工作,認真生活,用真情和實干為政于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之復興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而后回饋這個偉大的新時代。

【六】

總書記從當年一位十五歲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黨的總書記,他的信念從未改變。他說:“xx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我如今面臨著同總書記當年一樣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我要向總書記學習,在成長的過程中為自己樹立一個堅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為我們的情緒和欲望指引方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除了享受之外,還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總書記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從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上山下鄉(xiāng)的時候我xx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

我們還沒有平天下的能力,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書記看書的涉獵面就很寬,就連美術書他都會認真鑒賞。所以,我們也要努力認真的去學跨專業(yè)的知識。雖然很難,但是我們要有攻堅克難的精神,總書記都敢去彌補大自然的不足,我們還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七】

這兩天,看了《梁家河》一書,很感慨。書的封面寫著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我人生第一部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背面寫的是“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一個縮影”。梁家河對我們延安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春節(jié)剛過,我們單位還組織去梁家河進行了參觀學習。拿起這本書,想著梁家河的村貌實景,看著封面上習近平總書記的滿目慈笑,甚是親切。

《梁家河》是探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起點、時間起點和情感起點的優(yōu)秀讀本,是廣大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志成才的時間教科書,是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延安精神的生動教材,是外界了解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農村發(fā)展變化的重要窗口。

《梁家河》一書讓我看到了之前中國農村的破敗及農民的淳樸,更讓我看到了我們日新月異的變化,通過前后對比,切實感受到我們如今的發(fā)展變化,暫新的梁家河向我們彰顯了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與之前《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不同,《梁家河》最后一章《我們走在陽光路上》更是讓人難以忘懷,都是老百姓切切實實的變化,“從土窯洞到新樓房、生病不再硬扛著、農民變身上班族”,我們大步邁進了新時代,開啟了新征程。

每每看到這類書籍,看到我們農村的變化,我都非常感謝我們的習主席,感謝我們偉大的共產黨。習近平總書記也是苦出生,在梁家河下鄉(xiāng)的七年,習近平任勞任怨,勤勞肯干,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工作必須真心實干,只有干部帶頭,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產生活最大的問題,年輕的習近平就站在群眾的角度,群眾想什么,他就帶頭做什么,群眾盼什么,他就帶頭干什么。于是他就帶領村民打井,建立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創(chuàng)辦鐵業(yè)社等,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照明等問題。他也以“能吃苦,干實事”的黨員干部良好形象,贏得廣大群眾的高度贊譽和真誠擁戴。“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一定不能在群眾面前夸夸其談,說漂亮話,做表面文章。書中蘊含的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并且堅持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工作責任,始終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希望有更多的人讀到《梁家河》,希望有更多的人去梁家河,感受領袖風采,感受社會新變。

【八】

今天上午,第一次看到《梁家河》一書,封面有這樣一句話“我人生第一步所學習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習近平”。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便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回梁家河的生動場景及40多年來對梁家河鄉(xiāng)親們的綿綿深情和關心牽掛。書中難忘梁家河這一篇目中講到,2004年8月xx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接收延安廣播電視臺《我是延安人》欄目記者專訪,回憶起在延安的插隊歲月,他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軌跡。經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第二部分“窯洞里長滿了故事”,講述了他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yè)社等發(fā)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以及刻苦學習、不忘修身的勵志故事,讓讀者深刻認識到青年習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在窯洞里讀書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干中逐步樹立“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所說,“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

第三部分“一聲聲喊我小名”,講述了當年與習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們獲得了哪些人生大學問,進而提升了他們的人生境界,影響了他們的人生道路。“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讓貧窮落后面貌一去不復返,習近平在山溝溝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奮斗精神戰(zhàn)天斗地。

第四部分“我們走在陽光路上”,通過梁家河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xiāng)親們的幸福生活,展現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梁家河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如今村民們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聯(lián)網,發(fā)展起觀光農業(yè),成立了公司經營文化旅游產業(yè),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時,村上實施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營造美麗宜居環(huán)境,引導村民樹家風、正民風,打造文明村莊,還辦起了民間藝術館,成為名副其實的“最美鄉(xiāng)村”。

梁家河,是習近平總書記七年知青生活的地方,是他明確人生軌跡的地方,是他精神升華的起點,是他形成深厚人民情懷的地方。作為服務基層的年輕黨員,我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積極學習領悟《梁家河》一書中蘊含的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堅持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工作責任,始終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精神,努力錘煉意志、磨礪品格,成為對人民、對家鄉(xiāng)有用的人。

【九】

讀完紀實文學《梁家河》一書,我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我被文中鮮活生動的故事、樸素真摯的感情所感染,透過平實文字敘述后面,我看到了總書記的不忘初心、為民情懷和崇高理想,看到了一種偉大的“梁家河精神”。

《梁家河》全書共xx余萬字,40幅圖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回梁家河的生動場景及40多年來對梁家河鄉(xiāng)親們的綿綿深情和關心牽掛。第二部分以“窯洞里長滿了故事”為題,講述了他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yè)社等發(fā)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以及刻苦學習、不忘修身的勵志故事,讓讀者深刻認識到青年習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在磨礪中脫胎換骨,在窯洞里讀書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干中逐步樹立“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第三部分以“一聲聲喊我小名”為題,講述了當年與習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們獲得了哪些人生大學問,進而提升了他們的人生境界,影響了他們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以“我們走在陽光路上”為題,通過梁家河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xiāng)親們的幸福生活,為讀者展現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掩卷長思,我想:小小的梁家河可不簡單,它里面蘊含著大學問,流淌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銀財富,這些學問和財富歸納為一句話就是梁家河精神,什么是梁家河精神?我想就是習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產、勞動所形成的生活態(tài)度、勞動觀念、個人品質的凝練以及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國農村實現人生觀轉變、為改變農村貧困面貌而奮發(fā)努力的所有行動的總結。概括起來就是:人民情懷、黨性信仰、知識品格、吃苦奉獻、責任擔當、自強不息。

在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時期,我們更應該學習領會梁家河精神,讓梁家河精神發(fā)揚光大。

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做到“心中有民”。習總書記說:“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無論我走到哪里,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正是因為這種堅定的為民服務信念,習總書記才能在當時條件非常艱苦的陜北扎根7年,也就是這7年,讓習主席了解了群眾疾苦,傾聽到了群眾心聲,培養(yǎng)了他吃苦耐、勇于擔當的品格。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是思想和行動的總開關,決定著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tài)、作風行動。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人民解放和幸福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融入全部的奮斗實踐中。所以,我們每個黨員都應該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努力為人民服務,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lián)系,這才是我們戰(zhàn)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扎根群眾,服務群眾,做到“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從小就有農村情結,他說,“我的爺爺也是農民,我的父親是從農民走上革命道路的,我自己也去當了七年的農民”、“我就是從貧困窩子里走出來的”。所以人民,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話語的關鍵詞。“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為中心”、“人民立場”,是他反復強調的話語,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過程,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他身體力行的原則。正是因為心中有民,才能一心為民,出身于革命家庭的習近平在xx歲的時候去陜北農村插隊,在7年的摸爬滾打中,實現了他從格格不入到和老百姓融為一體的轉變。當前,我們仍有少數黨員干部以為自己坐辦公室,工作輕松,手上有權力,看不起群眾,不為群眾辦事,心中沒有群眾。但是你可曾記得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群眾都是是淳樸的、重情的,來不得半點虛假,不為人民群眾服務,必定會得到人民群眾的唾棄,只有植根人民,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共患難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你的工作和生活才有保障。

開拓創(chuàng)新,巧干實干,做到“人民滿意”。“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想當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用水是生產生活最大的問題,習總書記就站在群眾的角度,群眾想什么,他就帶頭做什么,群眾盼什么,他就帶頭干什么,想方設法,開拓創(chuàng)新,帶領村民打井,建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創(chuàng)辦鐵業(yè)社等,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用水、照明等問題,他也以“能吃苦,干實事”的黨員干部良好形象,贏得廣大群眾的高度贊譽和真誠擁戴。“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干工作必須真心實干,帶頭苦干,開拓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我們一定不要在群眾面前夸夸其談,說漂亮話,做表面文章。我們在服務群眾的工作實踐中,一定要以群眾滿不滿意、實不實惠、幸不幸福來衡量和檢驗。

一個梁家河帶起來,千萬個梁家河跟上來。我們只有徹底領悟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梁家河精神,把它融會貫通到實際工作中去,把的梁家河精神傳遍神州大地,國家就會有力量,民族復興就有希望。

【十】

寒冬臘月,陜北延安銀裝素裹。氣溫雖已零下十幾攝氏度,但寒冷絲毫沒有阻擋人們探訪梁家河的腳步。

“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1月27日,梁家河村委會院子里醒目標語下,清華大學“重走總書記初心之路”專題社會實踐隊的16名師生在此合影留念。

20xx年春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回到他當年插隊的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xiāng)親,道出深情感言:“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來到總書記‘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的梁家河,我才體會到群眾路線的深刻意義。”清華大學團委實踐部部長、青年黨員張文淵告訴記者,這是他此行最大的收獲。

樹高千尺不忘根,水流萬里總思源。“人民”二字,在共產黨人心中比什么都重要。

“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

——一段激情燃燒的知青歲月

走進村史展覽館,穿越40多年的時光,一幅幅生動的老照片將記者吸引。“趙家河搞社教”“打井汲水”“當選支書發(fā)展生產”……展墻上,名為“一心為民”的一組圖文引人駐足。

正如梁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所說,“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當年的北京知青習近平,從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樁樁實事做起,為當地百姓謀幸福、謀發(fā)展,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也成為他后來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

高產的淤地壩、陜西第一口沼氣池、磨坊和裁縫鋪、知青居住的窯洞……一處處舊址、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故事,無不訴說著習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艱辛,把記者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們在這社會實踐,穿著羽絨服還凍得發(fā)抖,想想當年總書記和我們一般年紀,卻第一個跳進冰水里打井,太不容易了,能感受到他真是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參觀過程中,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學生孫啟明深受教育。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讓貧窮落后面貌一去不復返,習近平在山溝溝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奮斗精神戰(zhàn)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這股一往無前的執(zhí)著和松不了的勁頭,源于總書記無比鮮明的人民立場和堅定真摯的人民情懷。正是這種真情大愛,獲得了群眾的情感認同,讓群眾發(fā)自內心地崇敬愛戴,發(fā)自內心地堅定追隨。

追憶起往事,當年延川縣知青周沖有感而發(fā):“回顧這段經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它能夠讓我們明白,不管做什么都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人民群眾是否滿意。”

“在這里,我讀懂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根基與源頭。”延安市紀委研究室副主任李棟將這種感悟帶到工作中。去年9月,他被選派到洛川縣土基鎮(zhèn)界村任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一線為民排憂解難,贏得了良好口碑。

“體悟國情,懂得群眾,始終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為老百姓辦好事。”延安大學教授高尚斌認為,這就是梁家河“大學問”的精粹所在,也正是這種感召力,吸引各地干部群眾絡繹不絕前來追尋“初心”。

“日子這么紅火,以前想都不敢想。”

——一座舊貌換新顏的“最美鄉(xiāng)村”

去年xx月,在“20xx尋找中國最美鄉(xiāng)村推介活動”中,按照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標準,經過專家學者和媒體公眾評選,梁家河獲評全國“十大最美鄉(xiāng)村”之一。

“農村公路離農民越近,閉塞和貧窮就會離農民越遠。”梁家河所在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梁峁交織。曾幾何時,進村的羊腸小道彎彎曲曲,是一條“兩個輪的架子車都沒法通過”的土路。而現在,崎嶇變坦途,記者所乘的采訪車平穩(wěn)順暢地行駛在“四好農村路”上,兩側白楊夾道,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梁家河的滄桑巨變可見一斑。

近年來,梁家河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村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聯(lián)網,種植高端水果,發(fā)展起觀光農業(yè),成立了公司經營文化旅游產業(yè),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時,村上實施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營造美麗宜居環(huán)境,引導村民樹家風、正民風,打造文明村莊,還辦起了民間藝術館,成為名副其實的“最美鄉(xiāng)村”。

最美鄉(xiāng)村,不僅在于景美、食美、物產美,更在于人美。

走進當年習近平到村住的第一所院落,一股濃郁的花椒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正在磨花椒面的村民劉金蓮趕忙放下手頭的活計招呼客人。如今年事已高的她并沒有閑下來,而是開了間小店賣土特產,“不僅收入更多了,跟顧客聊聊天感覺還更年輕了”,劉金蓮臉上洋溢著笑容,“日子這么紅火,以前想都不敢想。”同行的朋友買了滿滿一袋花椒,說要把這山溝溝的“寶貝”帶回去分享。

“90后”小伙兒梁強很早就外出打工,近兩年他回到村里創(chuàng)業(yè),辦起了農家餐館“梁家小院”,一天能接待三五十桌,生意很好。當問及為什么選擇從大城市返鄉(xiāng),他告訴記者:“闖蕩這么久,一直在思考能為村里做點什么,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更多的鄉(xiāng)親們致富。”如今,和梁強一樣的年輕人慢慢都回來了,給這片熱土注入了更多的活力,聚足了人氣。

“我們一定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把村民的事情辦好,把梁家河村發(fā)展好。”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鞏保雄表示,該村黨員干部將堅持把村民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村民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村民滿意的事情做起,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光景一定越來越好!”

——一幅充滿希望的鄉(xiāng)村振興藍圖

在梁家河村四周的山坡上,萬畝現代化產業(yè)果園引來眾多游人參觀。文安驛鎮(zhèn)果樹站站長高侯磊遞給記者一個透有“梁家河”三個字的蘋果,自豪地介紹起來,“我們把蘋果產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相結合,在無公害種植上也下了大功夫,蘋果的質量和口感越來越棒,‘張衛(wèi)龐’‘梁家河’等品牌源源不斷銷往全國。”下一步,他們還打算引入先進的農業(yè)科學技術,打造品質更高的“國禮”蘋果,進軍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春節(jié)過后,我準備把小院改造一下,建一座玻璃景觀房,在里面暖暖地享受陽光。”

“希望我的食品科技公司以后能夠吸引更多人投資,把特色手工釀造醋推廣到全國。”

……

村頭巷尾,村民們暢談著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人民有訴求,黨員干部就要有回應。作為村里的黨員,更要發(fā)揮好帶頭作用,飲水思源,增光添彩。”黨員梁玉金很清楚肩上的責任。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這一新藍圖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光景一定越來越好!”在梁家河村會議室,第一書記申連庚興奮地向記者介紹新的發(fā)展規(guī)劃——把梁家河村打造成美麗鄉(xiāng)村示范基地、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觀教育基地。申連庚說:“支部班子要強,產業(yè)基礎要強,生態(tài)環(huán)境要強,基本公共服務要強,都做好了,梁家河村就能強起來。”

鄉(xiāng)村何以振興?鄉(xiāng)村為誰振興?

農村需要農業(yè)的現代化,更需要農民的現代化。作為鄉(xiāng)村振興的主體,必須把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讓“莊稼漢”成為懂得新理念、新技術的新農民。“從種地到文化旅游,不僅要讓農民再增收,還要想辦法提高素質、轉變觀念。只有這樣,山里的鄉(xiāng)親才不會再‘掉隊’。”石春陽說,要做新時代的新農民,讓梁家河留住人吸引人。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征程激發(fā)新責任。“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明了下一步的發(fā)展方向,我有責任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在梁家河落地生根。”鞏保雄表示,要抓住“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這一強農富農的“牛鼻子”,把人民群眾更美好的期待化為生動現實。

陽光灑在這個黃土高原上的小村莊,美得像一幅畫。來到梁家河的每一個人都在精神上受到一次洗禮,都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

梁家河,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

【十一】

最近有本《梁家河》的書,爭相被延安市廣大黨員干部拜讀,我亦有幸成為其一,讀后非常感慨,略有個人心得體會,和大家共分享。書的封面有習近平同志的這樣一段話“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里有大學問的地方”。書中描述了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7年成長經歷和感悟。從其在梁家河的7年成長戰(zhàn)斗歲月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每個人都成長都需要一番所謂的“痛苦”經歷。年少時候的我們對于未來總是有過多的迷惘和彷徨,不知道我們人生的出路在哪里,該怎樣在這個社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其實主要原因不在社會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總是抬頭看月亮看星星,卻缺少雙腳堅實的行走在土地上的心。

習近平同志之所以能有后來的以天下為己任,在于他在梁家河這幾年,緊貼黃土地,緊貼老百姓,在艱難困苦的歲月中,不是消磨了意志,而是奮起了人生的豪邁,要問老百姓做點事,要讓群眾們過上好日子,為此苦思求學,帶領群眾們打淤壩,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建沼氣池,鐵業(yè)社......。我們當下的年輕人缺少的就是這種在困苦中奮起的精神,為百姓謀福祉的豪邁。遇到點困難,就畏首畏尾,就消磨意志,把自己變成一個裝在套子里的人。習近平同志在一天繁重的體力勞動中仍能堅持不斷的學習、讀書來提升自我,升華自我,我們現在不用從事重體力勞動,讀書的條件要遠遠好于當時的條件,確把大量的時間沉迷于網絡世界,游戲世界,怎么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出路?

人生的路很長,但關鍵處只有幾步,特別是年輕的時候,所以習主席倡導年輕人應該多讀書,少熬夜,追求人生大理想。今天的中國,處在偉大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候,需要一大批的年輕人有大理想,大追求,來實現我們的中國夢,我們學習習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時候的奮斗精神。

【十二】

梁家河,中國延安一個貧困而偏遠的小山村,因為習近平同志曾經在那里生活、生產、勞動七年而成為“梁家河故事”的發(fā)祥地。

此后,他無論在地方黨政機構任職還是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與梁家河保持著割舍不斷的聯(lián)系,梁家河故事也成為他向世界介紹中國的一個窗口。

梁家河七年的生活閱歷,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梁家河精神。這些精神應該成為廣大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行動指南,成為普通共產黨員學習工作的動力,成為廣大青少年服務國家、熟悉和了解中國社會的學習資源。

什么是梁家河精神?就是習近平同志和其他青年在梁家河生產、勞動所形成的生活態(tài)度、勞動觀念、個人品質的凝練以及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那一代青年在中國農村實現人生觀轉變、為改變農村貧困面貌而奮發(fā)努力的所有行動的總結。概括起來就是:人民情懷,黨性信仰,知識品格,吃苦奉獻,責任擔當,自強不息。

對人民的感情,包含感性的體驗,但更深層次的則來自理性的認識。習近平指出,“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道理”。

他與人民情同手足。習近平同志說過:“當年我走的時候,我的人走了,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這里。”在梁家河七年,他全身心融入梁家河全體村民中,與全村人民生活在一起,生產在一起,水乳交融。他離開梁家河的時候,全村人把他居住的院子圍得滿滿的,為他送行。有十幾個人硬是步行幾十里路送他到縣城,晚上一同擠在國營旅館的一間平房里打地鋪睡。第二天大家湊錢在縣城照了合影、送他上車。在離開梁家河的日子里,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梁家河村民無論生病和生活有困難,他都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20xx年xx月xx日,習近平在江西考察,在和大學生村官交談時指出:“農村基層的工作經歷是人生的一個坐標,有了這個經歷,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眾、如何尊重群眾,知道什么叫實事求是、如

何尊重事實。”

他始終把人民裝在心中。習近平同志曾先后給梁家河的村干部寫了四封回信。每當得知梁家河有了新的變化,他都感到非常欣慰。1993年9月在福州工作期間,他曾回來探望梁家河的父老鄉(xiāng)親。2009年他在延安視察工作,休息之余,他與當年的村民代表一起,共話鄉(xiāng)土情誼,共商村子發(fā)展之計。20xx年2月xx日,他專程回到梁家河看望村民,走田間、上地頭,挨家挨戶了解生產生活情況,為解決貧困問題出謀劃策。當晚,他在延安主持陜甘寧革命老區(qū)扶貧工作會議,對全國貧困地區(qū)脫貧問題確定了大政方略。他走訪的是梁家河村民,牽掛的是全國人民特別是貧困地區(qū)人民的生產生活和溫飽問題、富裕問題。

熱愛人民成為他一生追求。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莊重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他的心目中,人民重于一切,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最為偉大。20xx年9月22日傍晚,習近平在美國西雅圖出席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lián)合舉行的歡迎宴會時致辭,再次向世界講述梁家河故事,以個人成長詮釋大國發(fā)展,以梁家河的小故事闡述中國夢的大理想。他說:“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功。”

他有無比堅定的黨性信仰,在梁家河實現了從普通知識青年到共產黨員的身份轉換。習近平同志先后寫過十份《入黨申請書》,由于家庭的原因,都未獲批準。在梁家河,習近平表現突出,為村里的鄉(xiāng)親們“出了不少點子”,辦了不少好事,與鄉(xiāng)親們早已打成一片。然而,當習近平向組織遞上《入黨申請書》的時候,組織以他“成分不好”、父親還在接受批斗為由,把他的申請書退了回來。后來,習近平再次遞上《入黨申請書》,這次,他的入黨問題被提到了縣委常委會上。1974年1月,組織終于批準他入了黨。

他嚴格按照黨員標準要求自己,為百姓謀利益。習近平的入黨介紹人曾經對媒體介紹說,介紹習近平入黨,“完全是因為習近平本人表現好,踏踏實實干,有想法,能團結群眾、團結隊干部”。習近平同志曾經在自述中也講到:“對于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時刻將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干事業(yè)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領老百姓奔好日子。”他始終按照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十三】

5月4日,我買了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新華出版?zhèn)髅郊瘓F、陜西人民出版社策劃編撰的紀實文學《梁家河》一書,通過閱讀使我有以下深刻感悟。

紀實文學《梁家河》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體悟,對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為當代青年堅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著重要意義。

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回梁家河的生動場景及40多年來對梁家河鄉(xiāng)親們的綿綿深情和關心牽掛。書中難忘梁家河這一篇目中講到,2004年8月xx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接收延安廣播電視臺《我是延安人》欄目記者專訪,回憶起在延安的插隊歲月,他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軌跡。經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第二部分以“窯洞里長滿了故事”為題,講述了他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yè)社等發(fā)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以及刻苦學習、不忘修身的勵志故事,讓人深刻認識到青年習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在磨礪中脫胎換骨,在窯洞里讀書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干中逐步樹立“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書中提到高產的淤地壩、陜西第一口沼氣池、磨坊和裁縫鋪、知青居住的窯洞……一處處舊址、一件件實物照片、一個個故事,無不訴說著習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艱辛,把我的思緒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讓貧窮落后面貌一去不復返,習近平在山溝溝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奮斗精神戰(zhàn)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20xx年,習近平在英國倫敦時,回憶起梁家河:“年輕的我,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這股一往無前的執(zhí)著和永不松懈的勁頭,源于總書記無比鮮明的人民立場和堅定真摯的人民情懷。

第三部分以“一聲聲喊我小名”為題,講述了當年與習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們獲得了哪些人生大學問,進而提升了他們的人生境界,影響了他們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過去了,鐵鎖、黑子、王栓、隨娃……

第四部分以“我們走在陽光路上”為題,講述了梁家河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xiāng)親們的幸福生活,為我們展現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近年來,梁家河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村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聯(lián)網,種植高端水果,發(fā)展起觀光農業(yè),成立了公司經營文化旅游產業(yè),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時,村上實施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營造美麗宜居環(huán)境,引導村民樹家風、正民風,打造文明村莊,還辦起了民間藝術館,成為名副其實的“最美鄉(xiāng)村”。

據了解,去年xx月,在“20xx尋找中國最美鄉(xiāng)村推介活動”中,按照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標準,經過專家學者和媒體公眾評選,梁家河獲評全國“十大最美鄉(xiāng)村”之一。

梁家河,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一個讓人向往的地方,今后我要以實際行動向習總書記學習,做一名優(yōu)秀共產黨員。

【十四】

5月2日,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新華出版?zhèn)髅郊瘓F、陜西人民出版社策劃編撰的紀實文學《梁家河》一書面向全國公開發(fā)行,為了第一時間閱讀該書,當天下午,筆者立即去書店買了一本,中午“加班”一口氣看完。

紀實文學《梁家河》全書xx余萬字,40幅圖片,共分為四個部分。該書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情節(jié)生動,具有濃厚的陜北鄉(xiāng)土氣息,有很強的可讀性、思想性、教育性。該書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體悟,對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為當代青年堅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著重要意義。書中蘊含的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并且堅持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工作責任,始終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回梁家河的生動場景及40多年來對梁家河鄉(xiāng)親們的綿綿深情和關心牽掛。書中難忘梁家河這一篇目中講到,2004年8月xx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接收延安廣播電視臺《我是延安人》欄目記者專訪,回憶起在延安的插隊歲月,他說:“陜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軌跡。經過了陜北這一人生課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當在回答“有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問時,習近平脫口而出:“我確實把自己當做一個延安人,因為這是我人生的一個啟程點……我現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觀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第二部分以“窯洞里長滿了故事”為題,講述了他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yè)社等發(fā)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以及刻苦學習、不忘修身的勵志故事,讓人深刻認識到青年習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長,在磨礪中脫胎換骨,在窯洞里讀書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干中逐步樹立“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所說,“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當年的北京知青習近平,從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樁樁實事做起,為當地百姓謀幸福、謀發(fā)展,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也成為他后來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

書中提到高產的淤地壩、陜西第一口沼氣池、磨坊和裁縫鋪、知青居住的窯洞……一處處舊址、一件件實物照片、一個個故事,無不訴說著習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艱辛,把我的思緒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為了人民的幸福,為了讓貧窮落后面貌一去不復返,習近平在山溝溝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奮斗精神戰(zhàn)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20xx年,習近平在英國倫敦時,回憶起梁家河:“年輕的我,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這股一往無前的執(zhí)著和永不松懈的勁頭,源于總書記無比鮮明的人民立場和堅定真摯的人民情懷。正是這種真情大愛,獲得了群眾的情感認同,讓群眾發(fā)自內心地崇敬愛戴,發(fā)自內心地堅定追隨。

第三部分以“一聲聲喊我小名”為題,講述了當年與習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們獲得了哪些人生大學問,進而提升了他們的人生境界,影響了他們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過去了,鐵鎖、黑子、王栓、隨娃……

現如今,習近平的這些“小伙伴”已是兒孫繞膝,但耳旁依然縈繞著習近平插隊時在土窯洞里、熱炕頭上說的話:“做行動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來到世上,就是要為人類辦好事”“要想辦法巧干,避免苦干”“當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該書中“隨娃”是石春陽的小名,習近平當時任大隊支部書記,有意推薦石春陽當大隊黨支部副書記,習近平為了培養(yǎng)“隨娃”,在一次給村民分配救濟糧時恪守“一碗水端平”的處事原則,至今讓“隨娃”受益匪淺。

第四部分以“我們走在陽光路上”為題,講述了梁家河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xiāng)親們的幸福生活,為我們展現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近年來,梁家河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村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聯(lián)網,種植高端水果,發(fā)展起觀光農業(yè),成立了公司經營文化旅游產業(yè),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同時,村上實施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營造美麗宜居環(huán)境,引導村民樹家風、正民風,打造文明村莊,還辦起了民間藝術館,成為名副其實的“最美鄉(xiāng)村”。

據了解,去年xx月,在“20xx尋找中國最美鄉(xiāng)村推介活動”中,按照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標準,經過專家學者和媒體公眾評選,梁家河獲評全國“十大最美鄉(xiāng)村”之一。

梁家河,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一個把心留住的地方,一個讓人向往的地方。

【十五】

一、志存高遠修身修心

總書記從當年一位十五歲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黨的總書記,他的信念從未改變。他說:“xx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茫,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我如今面臨著同總書記當年一樣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我要向總書記學習,在成長的過程中為自己樹立一個堅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為我們的情緒和欲望指引方向。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除了享受之外,還有自我實現的需要。

總書記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從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上山下鄉(xiāng)的時候我xx歲,我當時想,齊家、治國、平天下還輪不到我們去做,我們現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讀書、修身。”

我們還沒有平天下的能力,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總書記看書的涉獵面就很寬,就連美術書他都會認真鑒賞。所以,我們也要努力認真的去學跨專業(yè)的知識。雖然很難,但是我們要有攻堅克難的精神,總書記都敢去彌補大自然的不足,我們還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

二、參贊天地之化育

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梁家河,總書記敢于挑戰(zhàn)從未有過的事,即使有人對總書記說:“好后生哩,別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氣在咱這兒辦不成!沼氣過不了秦嶺”,有的表示懷疑:“挖那么個坑,填上糞,就能著火?不可能!”有的人斷言:“要是沼氣能點燈煮飯,除非母雞叫鳴,公雞下蛋。”正是在各種不贊同的聲音下,總書記建起了第一個沼氣池,在山溝里打河壩,做壩田,正是敢于攻堅克難,才能彌補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們不能因為有困難,我們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沒有做過的事都存在著不同大小的困難,經驗是在實干中積累出來的,不干永遠不知道怎么干,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干好工作,如何發(fā)揮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干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優(yōu)化的。所以,我們需要考慮清楚面臨的問題都可能有什么,如何去解決。

三、最難的“修行”是平等心

總書記還叫小伙伴們的小名,石春陽發(fā)言,剛念了開頭:“尊敬的習近平副主席——”習近平馬上打斷他的話,說:“碎娃,你咋也這么稱呼我呢!”王憲平說:“那時候咱們年紀都小,不過,我當年要知道你現在能當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總書記哈哈大笑,說:“你看你這是啥話嘛!”總書記并沒有因為發(fā)小還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總書記的心理,曾經梁家河的村民和他的關系從來沒有改變過。

在我們組工這個大家庭里,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學習成績好,有人學習成績差,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善待每一個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總書記講的“一碗水端平”。

【十六】

習總書記曾在他接受專訪時,講述過他在陜西省延安市的一個叫梁家河的小村莊里插隊生活,那里,也是他走上從政道路的起點。七年的上山下鄉(xiāng),磨煉了他的堅韌意志,培養(yǎng)了他的自信心,也讓他感悟到了什么是群眾,什么才是實事求是。他看到那里的村民好幾個月都吃不到肉,也看到了他們在艱難困苦時期水深火熱的生活狀態(tài),解決村民的生活條件和帶領他們發(fā)展起來是基層工作的重中之重。習總書記二話不說,擼起袖子,敢于創(chuàng)新。他打開了梁家河的第一口沼氣池,多年后也親眼看到了梁家河修起了馬路,鄉(xiāng)親們住上了磚瓦房老人們享有基本養(yǎng)老福利,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從剛進村時村民眼中的格格不入,到后來每次談及習總書記都會豎起大拇指的過程,對于習總書記來說是一個蛻變,更是一場更加深入了解群眾生活的過程。

打一個形象的比喻,組織建設就像是船,人民群眾就像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有真正的了解到人民群眾的需求,設身處地的為人民群眾服務,基層人民都會看在眼里,都會擁護組織做的每一次重大決策并合理的提出自己的意見。要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大力加強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黨堅定不移的奮斗目標,有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來自于最基層的人民群眾。

習總書記的下鄉(xiāng)經歷也為我們新一代投入到基層建設的青年樹立了榜樣。不怕苦、不怕累,踏實肯干,從小事出發(fā),逐漸融入到群眾中去。因我們對于新農村的建設來說就像是一股新鮮血液,所以要充分發(fā)揮我們自身的光和熱,創(chuàng)新技術手段,拓寬致富道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共同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十七】

在黨的十九即將召開的前夕,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匯聚在這個黃土高原深處的小山村——梁家河村追尋初心。梁家河村第一書記楊寶劍告訴記者,十八大以來,到梁家河參觀學習的人數持續(xù)井噴式增長,截至7月2日已達190萬人次,近兩年日均保持在2500人次左右。

梁家河的熱度升溫,反映基層干部追尋艱苦風斗的精神。習總書記在十幾歲的時候,就在延安插隊,和當地老百姓一同吃飯,一起干農活。梁家河留有習近平青年時期最寶貴艱苦風斗的精神。正如梁老支書所說:“我們就是播種機和宣傳隊,一定要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革命精神傳播。”

梁家河的熱度升溫,反映基層干部追尋信念堅定,立大志?倳浐枚嗥焚|就是在當年延安插隊時期練就的,尤其是在梁家河。他不但白天勞動,晚上在煤油燈下看書學習,始終關注中國的命運。直到今天,成為中國人民事業(yè)指揮者。正是這些理想和始終如一的堅定信念吸引著干部群眾來梁家河參觀。

梁家河的熱度升溫,反映基層干部追尋習近平的人格魅力。習總書記的一身作則的品質,一直延續(xù)到現在,并成為時下干部學習的榜樣。“打鐵還需自身硬”幾近成了名言。平易近人精神品質依然感染著我們。20xx年7月,習近平來到武漢考察,一下飛機就冒雨來到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qū)。雨下得很大,積水沒過了腳面。他卷起褲腿,打著雨傘,向工作人員了解物流等情況。談了xx多分鐘,雨水打濕了他的襯衫。

近平總書記率先垂范,始終把責任舉過頭頂、把百姓裝在心中,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只有梁家河勵志錘煉,才有了今天習近平人格魅力。也是基層干部前往學習真正原因。但愿更多基層干部 追尋梁家河,傳承梁家河的精神。成為今天最有擔當的干部。

【十八】

近期,央視推出了系列微視頻《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包括:第一集《梁家河篇》,第二集《正定篇》,第三集《寧德篇》。通過認真觀看,作為一名正在崗的公務員,心里有頗多感觸,尤其是第一篇《梁家河篇》。

在梁家河,習近平“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總書記的平民情懷令我們敬佩,不論刮風下雨,他都同村民同樣干活,不嫌臟不嫌累,吃苦耐勞。能吃苦,正是我們現在的青年所普遍缺失的。大部分人都習慣于做溫室里的花朵,而不愿意去經歷大風大浪。不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干活,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做徹底,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村民的疾苦。作為大學生村官,我們應該做好上傳下達的工作,只有真正了解了農民最迫切的需求,才能精準幫扶。在互聯(lián)網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如果我們想為農民做實事,比在通信閉塞的習總書記插隊年代要容易得多。所以,從這件事上,我們應該學習習總書記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梁家河,習總書記自費到綿陽學習,回去后,辦成了陜西第一口沼氣池。而現在,我們有很多的外出學習機會,卻不知道珍惜。大多數人都是渾渾噩噩去學幾天,回來后還是按部就班工作,不懂得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學完只是意味著簡歷上又多了一次培訓經歷,而不能真正為村民因地制宜的辦實事。這是我們需要反省和改進的地方,更可貴的是習總書記這種時時事事牽掛村民的精神。而且,現在很多農村都有了網絡,有專門的網站,更應該珍惜現有的學習條件。從這件事上,我們應該學習習總書記善于學習并能落到實處的工作方法。

在梁家河,習總書記把給他獎勵的三輪車換成了村民最需要的手扶拖拉機、磨面機、粉碎機。在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當年,習總書記能有這樣的大局意識、有這樣的奉獻精神真是令人肅然起敬。在這件事中,我們應該學習總書記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更好地服務于人民。

在離開梁家河時,鄉(xiāng)親們都到院子里送他。而現在,有些村民甚至還不認識我們。這正表現了習總書記平時平易近人的好人緣,直到離開后,他還跟老鄉(xiāng)們保持了聯(lián)系。總書記的這種平民情懷值得我們學習。去年末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縣領導對鎮(zhèn)干部提出的六個“一”活動,正弘揚了習總書記這種平民情懷。

總書記說,梁家河的插隊生活,讓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會,這個是最根本的。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fā)芽的,以至于到現在,每時每刻影響著我。”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通過觀看初心系列視頻,讓我學到了總書記身上的可貴品質,更堅定了一心一意服務群眾的信念。就像習總書記說得,中共已經走過了95年的歷程,但全黨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面向未來,面對挑戰(zhàn),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勇于變革、勇于創(chuàng)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繼續(xù)在這場歷史性考試中經受考驗,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yōu)異的答卷。

【十九】

今年,紀實文學《梁家河》已出版發(fā)行,通讀全書,濃郁的陜北氣息撲面而來。

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記錄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回梁家河的場景。20xx年2月xx日,農歷乙未年春節(jié)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陜西考察調研,向革命老區(qū)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祝賀新春。第一站,總書記到的是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他說,今天能夠回來看一看,心情很激動,看到大家感到很親切。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里一呆就是7年。當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這里……

第二部分以“窯洞里長滿了故事”,講述了他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yè)社等發(fā)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以及刻苦學習、不忘修身的勵志故事,讓人深刻認識到青年習近平是如何在窯洞里讀書求知,在實干中逐步樹立“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梁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對“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說出了整個梁家河人民群眾的看法。

第三部分以“一聲聲喊我小名”,講述了當年與習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們獲得了哪些人生大學問,進而提升了他們的人生境界,影響了他們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過去了,鐵鎖、黑子、王栓、隨娃……這些“小伙伴”已是兒孫繞膝,但耳旁依然縈繞著習近平插隊時在土窯洞里、熱炕頭上說的話:“做行動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來到世上,就是要為人類辦好事”“要想辦法巧干,避免苦干”“當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

第四部分 “我們走在陽光路上”,講述了梁家河4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鄉(xiāng)親們的幸福生活,為我們展現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通過再次學習,進一步領會了當年的北京知青習近平,從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樁樁實事做起,為當地百姓謀幸福、謀發(fā)展,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了總書記當年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并且堅持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工作責任,始終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讀《梁家河》讀后感合集》由互聯(lián)網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m.taixiivf.com/gongwen/183628.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