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和持之以恒。如果只是“名義上”在學習,實際上沒有干什么真正有用的事情,那時間再久也沒有用。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學子物理競賽路上感悟到的心得體會,快來看一看呀。
“做好時間規(guī)劃”
每個人每天都是24個小時,不會多也不會少,但這些時間怎么利用,就會產生很大的區(qū)別。有的時候,就是什么事也打不起精神做,幾個小時的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而該做的事情被一再拖延。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做好時間規(guī)劃。
像我就會提前把每一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后把這些事情精確到幾點幾分做安排到一天中去。我是每半個學期(或一個假期)寫一個大的規(guī)劃,基本把時間安排定下來,只是某一段時間做的事情會比較寬泛,比如“七點到九點半:物理競賽”,到前幾天再具體確定這個“物理競賽”是什么,比如某本書的哪章。不過在時間安排不會經常變動的情況下,有時會提前一兩個月把每天做哪章都安排好?梢粤粝乱恍⿻r間不作安排,但是安排好的一定要準時做好。這樣效率就會高很多。
而且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讓人面對看似很多的任務而發(fā)慌。比如假期作業(yè),可能乍一看會覺得好多。但如果數(shù)好每一科各有多少,再分散到每天,看每天要做多少(比如某一本練習冊要做幾頁),就會覺得輕松很多。這樣按期去完成,就不至于到最后面對著小山一樣的作業(yè)束手無策了。
另外就是要利用好空余的時間。比如我早上坐公交車上學的時間,十幾分鐘,原來也就是發(fā)發(fā)呆就過去了。初三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何不利用這個時間來做點事情呢?于是我就開始每天在車上背一本文言文?140字,半個學期把140個字的釋義都背下來了。還有就是在集訓隊的時候,每天在食堂吃飯都要排一會隊,我就用那個時間背公式,把好多原來不熟練的、看起來就發(fā)暈的長公式都背了下來。這樣的幾分鐘、十幾分鐘,很容易就被忽略了,但是真的利用起來,日積月累,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以上這些,都要加上兩點才會很有用:有效利用和持之以恒。如果只是“名義上”在學習,實際上沒有干什么真正有用的事情,那時間再久也沒有用。
而這些時間規(guī)劃,如果不持之以恒,過一兩周就半途而廢,那就無法收到滿意的效果。每天半個小時堅持一個學期比通宵幾天要有效得多。
另外,不建議大家僅僅是為了顯得自己很努力而很早起床、很晚睡覺。我也做過壓縮睡眠時間這樣的事情,但那是因為我要做的事情在原來的時間表里排不下了。多出來的時間如果不能有效利用,那壓縮睡眠時間就只有給自己學習狀態(tài)加低buff一個效果。不過,如果可以利用的話,那就需要自己在多做事情和精力充足一些之間權衡了。
“關于學習方法”
我覺得學習方法是非常因人而異的。我的一些學習習慣其實屬于大部分老師不太提倡的一類。我看到的我們國家隊的幾個人各自的學習習慣也不是很類似。所以,找到對自己有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別人成功的方法最多只能是參考。
說到具體的學習方法,我感覺我用到的都挺常規(guī)的,基本上就是平時多學多背多刷題,然后考前模擬。我沒有覺得自己有用什么特別的技巧。能想到的就有一點,也說不上是技巧,就是我會把題目“省著刷”。比如競賽的真題,有價值的就是近十年左右的,這個是相當稀缺的資源,所以每一套真題我都會嚴格按三小時計時模擬做,特別有價值的(比如特別難的)甚至會專門選日子做。
初三那次復賽前我只做奇數(shù)屆的題,留一半給高一那年做,以免第二年因為沒有新的真題做而找不到考試狀態(tài),到高一那年復賽前就覺得自己一年前真是太明智了。還有平時的題目,也不是過掉就好,比如碰到思維巧妙類的,一般想不出來不去直接看答案,因為一看這題就浪費了很多,幾天想不出來也接著想,就為了訓練自己的思維;有的題目專門用某一種麻煩的方法做,就為了訓練自己對那種方法的熟練程度。
總而言之就是,把每一道題盡量發(fā)揮最大的作用,而不是一味追求數(shù)量。
“讓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
這句話應該很多人都會覺得已經聽爛了,但是不知道有多少人認真思考過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我覺得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比如一個人很少欠作業(yè),在他自己和同學老師的心目中都形成了這樣的印象。這樣就算他哪天時間很緊張,也會給自己一種暗示“我不能欠作業(yè)”。反過來,如果在所有人的印象里都是經常欠作業(yè)的人,就會覺得“算了,再來一次也沒關系”。這樣一來,在同樣的條件下,前一個人不做作業(yè)的概率就比后一個人小得多。而且經常是,自己的印象比別人對你的印象影響更大。
包括執(zhí)行力的問題也是這樣。其實很多問題(比如拖延癥)完全是靠自己行動起來就可以解決的,往往面對這些問題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心里那種“我肯定沒法解決這個問題”的想法。
所以說,優(yōu)秀真的是一種習慣。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就自然有了去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的動力。這種優(yōu)秀更多地不是指成績,而是指從每天做的事情體現(xiàn)出來的,成績的改變需要時間,而自己做什么的改變是可以立竿見影的。
這樣的話,其實最難的就在于怎么形成這樣的習慣。對我來說就是,找一些能夠激勵到自己的理由,堅持一段時間。只要堅持了足夠久,就會漸漸形成習慣。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給自己暗示“我可以堅持下去”“我可以把事情做好”。到了后面,以前覺得很難做到的事情做起來都是自然而然的了。
“把每一個自我完善的小念頭付諸行動”
可能有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在學校需要用剪刀,結果自己沒有,四處找了半天才找到一把,就想以后自己買把剪刀多好,但是等放學就把這件小事忘了,或者懶得跑一趟,然后很長時間都只是隱約地記得還有這么件事情,結果下次要用剪刀又沒有。在學習上也是同理。
其實要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上的不足、發(fā)現(xiàn)自己應該做什么并不很難,但這些經常就以小念頭的形式出現(xiàn),很容易讓人覺得“不太重要”“無所謂”就不去做。
像我有一段時間一直搞不清楚光學中的一個知識點(圓偏振光的左右旋),一做到有關的題目就特別容易錯,很想去把那個知識點搞清楚,但又很長一段時間覺得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一直沒有去做。后來也就是有一次花了一個上午就把那個知識點弄懂了,以后做題就基本不會錯了。像這樣的一件事情可能確實很小,但很多這樣的事情積累起來,就會有很大的區(qū)別了。
“做不好事情先找自己可以改變的原因”
我初三上學期的第一個學段,競賽搞得不太好,覺得是因為課內的中考占了太多時間才導致的,于是就越來越反感中考,結果期中考試考完,我發(fā)現(xiàn)中考也沒有學得多好。
后來反省了一下,發(fā)現(xiàn)雖然中考是占掉了不少時間,但是剩下的時間我根本沒有好好利用,都沒有決定好到底該刷什么書,本來不多的時間效率也不高,而且中考上花的時間也浪費了不少。
第二個學段我就開始發(fā)掘空余的時間用來搞中考,把競賽的時間安排好利用好,整個學習態(tài)度也積極了很多。最后期末考試的成績比期中進步了很多,那個寒假的一個競賽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集訓隊的時候,最后幾天有一個天體物理課,那個老師上來講得和科普一樣,根本沒出現(xiàn)幾個公式,還講得慢慢悠悠的。結果講了半節(jié)課他突然拿出幾道題,都是廣義相對論的,我們都沒怎么學過,還說選拔考試就要考像這樣的題目,而且這幾節(jié)課他都不會講。當時我就覺得特別氣:這是在干什么?考一堆誰都沒學過的東西還不講?但是后來冷靜下來想了想,氣有用嗎?氣能把我氣進國家隊嗎?事實如此,我就只能接受,在這個事實下做到我能做的最好。
然后我就找了廣義相對論的書來自學,確實學不到太多,但后來他考的題目就是他課上放出來的原題!于是我大部分都做出來了。從后來的結果看,這些題是選拔國家隊的重要拉分點。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的,外界環(huán)境(或者無法改變的自身條件)會不盡人意,但是這時候去跟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過不去,不但沒有用,還會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影響到自己的積極性。這時不如去接受它們、適應它們,在已有的條件下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
“關于自信”
我有一次物競考試,題目大部分都會,出考場還覺得考得很好,結果一對答案發(fā)現(xiàn)做的題錯了一大半。那之后幾個月的時間,我都籠罩在“我做題正確率很低”這個心理陰影中,結果,很多本來應該做對的題也特別容易錯,那幾個月里的考試都錯得很多。
直到后來有一次考試,我本來走出考場還覺得考得不太好,結果做出來的題基本全對了,分數(shù)特別高,那之后我就像被施了一個咒語一樣,做題正確率一下就高了很多。
心理陰影真的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如果自己心里覺得“我這個科目不好”,那考試的發(fā)揮極有可能會顯著低于真實水平。
但我也知道,這種心理陰影是不是說一兩句話就可以消除的,消除的辦法(至少對我)基本只有一個——考好一次。為此,要付出足以讓自己至少在實力上可以考好的努力。
自信絕對不能沒有。如果缺乏自信,那么一是主觀上要鼓勵自己,不要去助長心理陰影;二是要努力去改變,只要通過踏實的努力真的提升了自己的能力,那失誤率再高也攔不住進步,偶爾的一次正常發(fā)揮就足夠極大地改善自己的心態(tài)了。
當然,自信也不能過分,對自己評價要客觀。自信并不是明明實力是60然后覺得自己實力是80,而是,實力是60的時候,要相信自己可以通過付出把實力變成80,并且這么做了之后,就不要再覺得自己實力是60。
“成人之美,成己之美”
去看深中的國際金牌榜,會發(fā)現(xiàn)經常一出金牌就是一年兩三個。我們的國家隊領隊也說,進國家隊的經常都是室友兩個人一起進,像今年的國家隊,13個人至少有三對是室友。
身邊有優(yōu)秀的人,對自己有形無形地會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有的同學因為覺得身邊的同學會“搶名額”而對同學在學習上有所保留,但其實,往往是大家互相幫助,每一個人能取得的成績都會比一個人單獨能拿到的要好。
“最后說一點勵志”
我剛進入深中整體體系(現(xiàn)在叫初中競賽班)的時候,排名不算很高,整個初一一年也就是80個人里30上下。我開始搞競賽是在初二,那時我物理完全沒有學,數(shù)學也基本就是課內的。而身邊的一些學數(shù)學競賽的同學已經對初中數(shù)學競賽非常熟練,有幾個同學也在培訓機構差不多學完了初中物理,甚至在學高中物理了。我在同學眼中就是最普通最沒存在感的那一類。那個時候要是有人說三年后我會取得這樣的成績,包括我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會覺得那個人瘋了。
初二上學期期末考試之前,那次我復習得很認真,考前同學們圍在那里復習的時候經常他們說一個問題我張口就能報出答案。有人說我要考全班前五了,但我之前一直都在班里是中游水平,就覺得,前五怎么可能呢。結果那次我就是考了全班第三,遠超我自己的意料。那次復習時我也沒有想能考多好,只是把我想到的能做的都做好。最后復習的效果,就是配得上這個可以說是我當時做夢都不敢想的成績。在那之后,除了一次因為要考競賽沒有復習(那次第11),我就再沒有掉出過年級前十(而且到了初三,年級人數(shù)還從80個人變成了將近500)。
包括競賽也是。我最初選擇競賽的時候沒有想過我能做到多好。我并不是從一開始就瞄準國家隊、世界第一然后用三年來沖刺這個目標,我開始認真考慮國家隊是在進了集訓隊之后,認真考慮世界第一是在國家隊集訓了一半多之后。包括之前的成績也基本上都是這樣。我做的就是,看著不遠處的目標,做好眼前該做的事情,就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今天,所實現(xiàn)的遠超三年前的我的wildest dreams。
這一路上有不少不看好的聲音。特別是在我一開始從中游水平上升到班級前列那個過程中,經常會有人連驚訝帶嘲諷地說“他居然認真學習”。我初一的時候體育在班級墊底,一千米只有五分半,按中考標準只有零分。初二開始每天堅持跑步,常常有體育好的同學在旁邊搗亂,然后又欺負我追不上他們。但我就這么堅持了兩年,到中考時我是我們那組一千米的并列第一,3:17,折算成分數(shù)超過100。國家隊選拔的時候,包括我們后來的領隊在內的不少人都一度不看好我,但我就一直在努力,最后成功沖進國家隊,到了國際比賽前,我已經是領隊最引以為傲的隊員了。
有一句大家應該也覺得是聽爛了的話,叫“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這句話出自汪國真的詩《熱愛生命》。其實原來詩里前面還有一句,是“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我覺得這一句被丟掉了非?上А=洺>褪沁@樣的,不要總是去想能不能獲得成功。遠方是要有的,但所謂夢想對我來說更多只是在指引腳下的路的方向,而不是一個遠在天邊讓我日思夜想的存在?偸悄钪莻遠方容易讓人覺得成功是多么遙不可及,那會對自己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也不要去管別人怎么說,專心顧好自己的風雨兼程,做好當下該做的事情,這個過程其實比結果更有意義。而且,做好了這個過程,夢想中的遠方,往往就會出現(xiàn)在眼前。
我不覺得我是什么天才、神童。我的智商算不上高,也沒有“最強大腦”那樣的能力。我在理科和學習能力方面的天賦是不錯,但我不覺得有那么好。我從來都更愿意說,我是一個靠自己的努力和方法而成功的人。像IPhO,我敢說我是全場準備得最認真最充分的一個人。2016年IPhO的世界第一毛晨愷有一次說過,他覺得他的一個同學(那年拿了世界第二)屬于“天賦型”,而他自己,他覺得是“勵志型”。對我,我也覺得,我應該是“勵志型”。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