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一種修行——《活法》與《干法》讀后感心得體會:
對于工作、生活、興趣在每個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意義,每個人的理解其實是不盡相同的。但工作一定占據重要的意義,絕大多數人恐怕不能和稻盛和夫先生一樣把工作作為人生的最為重要目的和意義,但并不違背我們把工作作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以及使其成為提升人生價值和精神世界的方式。所以讀完這兩本書我所極為認可稻盛和夫先生的地方恰恰在于工作是一種修行,這種修行磨練了人的意志、性格、心態(tài)、行為方式和職業(yè)精神,雖然很多人無法做到工作是種信仰,但對于工作的體驗和理解促成了大多數人個人信仰的形成。
首先,工作是人保持生存價值的某種意義,哪怕從生物本能出發(fā)也可能是必須的。從小到大,看著身邊不少人逐漸老去,一些人甚至剛剛退休不久就去世。在鄉(xiāng)下,農民只要身體健康可以活動,終其一生都是在田間地頭忙碌,而很多老人一旦脫離土地就很快變得虛弱并不久于人世。人們常常說這就是人沒有了念想和心勁,就活不久了。這部分人往往因為兒女事業(yè)有成、子孫生活安逸,感覺自己可以安享晚年的時候,就不在思考人生,自然而然也就失去了一生的奮斗動力,身體也隨之衰退。后來,讀書讀到賈平凹的小說《極花》,也遇到了同樣的理解。小說里有這么一段:“王保宗他娘為兒子的媳婦熬煎的頭發(fā)脫得沒了一根毛,好歹給王保宗弄了一個癱子,她給人說我這下一身輕了,要享福呀,可癱子還沒給她做幾天飯,她就死了。老老爺說:你知道這是為啥?黑亮爹說:為啥?老老爺說:他們都沒有用了么。人要是活著沒用了,這世上就不留你了!
鄉(xiāng)下人去看待生老病死、人的意義常常受命于天,但本質上也是承認人內心的那股生存的意念與動力,而提供我們這種動力的恰恰是目標,而我們更多的目標大多數時候來自工作,無論是為別人工作,還是為自己工作。人內心中有一種力量就是支撐我們生存下去,完成未盡之事的動力。否則,不知道自己還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沒有了目標,終將失去生存的意義,或是如同行尸走肉。
其次,工作促使了我們生活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逐漸成熟。
其實個人經歷是農村長大,從小就深刻體會勞動是生存的根本方式,只不過未工作之前更多的將工作作為一種被動的選擇。人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從生活的過程中去體會工作的意義,而這個過程是漸進的,所以我認同稻盛和夫先生剛剛工作的那段過程,以及他自己的人生歷程。指責一個未經生活的年輕人不熱愛工作是粗暴的,但一個經歷生活的洗禮卻仍未產生以工作為內容的生活方式則是無知或者懶惰的,他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
我7、8歲時候就已經能夠下地幫父母分擔好多家務事,年齡逐漸大一些的時候就能做好一些體力活。當然對于幼年時期的我而言,并沒有這種積極主動的去分擔勞務的積極性。因為那時候農村家庭都普遍的貧困,當父母在我稍大一點讓我參與更多的農務時,開始知道農民常年披星戴月的耕作,卻有時候仍然無法支撐子女讀書費用時的那種尷尬。那時候起,勞作開始從被迫變?yōu)榭梢越邮,但我們內心深處依然是渴望著擺脫農業(yè)勞動這種辛苦的形式。于是,如果我們把學習也看作工作的話,這才是促使自己努力走進城市的唯一的最好的途徑。但這也讓自己意識到,工作后已經無法像在農村那樣從事一種自己熟悉的工作方式,一切都得從新開始,而且沒有父母可以依靠,必須要自己努力工作才可以生存。其次,農業(yè)的退路在于不努力至少還有土地,而在城市工作不努力的結局連土地也回不去。許多事情,許多世界觀的形成,許多對人生和工作的意義的思考都是在這個過程中完成。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在剛進入工作的時候多多少少有疑惑、有抱怨,但自己肩負起生活的重擔的時候,似乎工作是唯一一種有付出就有回報的生存方式。我們對生活中的人可能付出了情感、幫助,也可能最終反目成仇;為朋友兩肋插刀,但仍然可能在你最困難的時候,他并不在你身旁;又或是,在結婚生子、兒女上學的時候,但父母年邁體弱你已經不忍心他們再為此勞累的時候,我們都會發(fā)現,只有工作一如既往的在回報我們的付出。
也許這是功利的解釋,但我相信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沉浸在工作之中,無法停下來的很大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工作填補了我們對于自己精神世界的空虛。人作為小孩子那樣,社交、美食可能滿足了內心世界的僅有需求,這種獲得感和精神世界的滿足是成年人常常無法感受到的。因此,工作填補了年齡增長過程中,社交、美食、娛樂等無法填補的空間,無論是目的層面、精神層面、身體層面都令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而有意義。因此,正是在習慣工作、享受工作的過程中,自己的生活觀、世界觀、價值觀才變得逐漸成熟。因為,人只有在創(chuàng)造生活,才能懂得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正確的。
工作改造了我們的思維方式:
當初讀法律的時候,老師曾經問過一個問題,是應該尊重程序的合理性還是應當尊重結果的合理性。未經過嚴格的法律思維訓練之前,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結果合理性很重要。因為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選擇法律來行使權利就是為了得到合理的結果,否則權利的意義何在。事實上,在權利和結果公正之外,無論是法律還是社會性的工作,都有一個大前提預設在那里,這就是秩序。
如果沒有秩序,僅僅依靠我們自身對于結果的追求,只能增加更多的矛盾和紛爭。個體的多樣性也必然無法得出滿足每個需求的結果合理性,F代科學的邏輯更多的追求的不是一次實驗得到的結果,而更加在于多次成功實驗中的規(guī)律和操作的過程的規(guī)范性,科學家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證明的不僅僅是我們可以得出某種結果,而是通過這樣一種規(guī)范的、可以反復適用的方法得出某種結果。在生產上這就是工藝,一次實驗生產的產品只能作為樣本,即結果的合理性存在,但多次成功實驗形成的工藝或是流程得出才是一個產品的標準化生產過程,而這些流程和工藝就是秩序。
畢業(yè)后8、9年的工作中,我們身邊不乏特別聰明的人,常常率先作出我們努力而無法達到的成果,但這樣的人成功的時候并不居多,除非他總能在同類的事情上發(fā)現可以反復適用的方法。但同樣,如果這樣的人在更高的崗位上,我們只是追求結果的合理性,就往往忽略了其過程中的不合理的方式,公文素材庫()失敗的概率仍然很大,那么他能夠調動的資源越多,失敗對于企業(yè)的損失也就更多。因此,許多成熟的企業(yè)是很難長期容忍聰明但又瘋狂追求結果的“破壞者”,因為創(chuàng)造往往也意味著破壞,但失敗的概率往往大于成功。
因此,在稻盛和夫先生的哲學里,我相信他并非排斥創(chuàng)新和敢想敢干,而是我們應當用一種怎樣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創(chuàng)新。結果必然是重要的,但它的前提是建立在過程和秩序的合理性之上。以前我覺得我不能很好的回答大學老師的那個問題,而且現在我能夠深深的體會程序合理性與結果合理性之間的答案所在。工作就是一種重塑人的思維方式的過程中,只有去敬畏它、關心它,才會發(fā)覺不僅僅是我們在完成工作,工作也在改造我們的思維方式,從而達致更高概率的合理結果。以正確的程序和秩序導向正確的結果,也是所謂的路徑依賴,在需要改變時可能是一種束縛,但在大多數時候是一種應有的正確的思維方式。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是不會為自己每次破壞程序和秩序的行為尋找借口,要懂得什么是底線,才可以有節(jié)制的去“破壞”、去創(chuàng)新。
工作在重塑我們的做事態(tài)度:
總之,從小到大一直被父母強調一些做事情的方式,包括工作后被上級和同事強調工作的原則和應當注意的細節(jié)。而這些東西、概念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工作去理解和學習的,并在工作的過程中養(yǎng)成一些習慣,而那些不斷被提醒和自我感悟的東西就是做事的態(tài)度。讀完稻盛和夫先生的書,其實這些就是干法,或者是活法。工作生活的經歷,認識到很多的人,做過許多的項目后,越來越覺得,做好的一件事情的態(tài)度,不僅僅在于我們曾經有著何種專業(yè)知識和經驗,還在于用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一種新的事情、下一次面對的問題。有些經驗是可以被反復使用的,但有些事情有其本身的邏輯。真所謂“隔行如隔山”,在一個不同的環(huán)境中需要去保持發(fā)現的心態(tài),考慮過去從未曾考慮過的因素,保持一種敬畏心和好奇心,但保持這種方式的補充條件是要足夠的細心。天下之事不在乎難,而在于細。稻盛和夫先生就發(fā)現,有很多生產工藝過程中就有一些工序是自己沒有注意到的,比如在打磨一個粗胚產品的磨具還需要清洗,如果沒有清洗,上一次工作留下的殘渣可能就會損害下一次工作的產品的精細度。其實工作就是這樣,我們往往以為熟悉了一類事情,其實還有一些應當被注意的細節(jié)會被這種自以為應當如此的習慣所忽略,人總是輕信自己的經驗和能力,而忽略了自身做事應有的細致的態(tài)度。因此,每一件事情都應被當作全新的挑戰(zhàn)去看待,去不斷的問自己,我還有什么沒有想到,也許細節(jié)花費了許多時間,但可能因此擴展了更多的認識并彌補了不足。
經歷和觀察過一些公司,急速的擴張,但在這個過程中并未意識到以自身的經驗無法事先考慮到的不足,成為拖垮企業(yè)進一步前進的動力。一旦企業(yè)陷入補救曾經的錯誤而停滯不前的時候,就常常陷入內部的互相指責、懷疑和困惑,而最終停止下來。做工作就像是打仗,成功往往依賴于正確的進攻,一旦犯錯進攻停止,一切也就會結束。因此,進攻不僅僅是單純的進攻,還包含進攻中不斷完善自我的態(tài)度,持續(xù)性在進攻中發(fā)現細節(jié)并不斷完善,也是保持持續(xù)進攻的應有的態(tài)度。當然因為彌補錯誤而停滯,或是只追求進攻,也必然會出現成長的風險。人往往可以在不斷的成功中保持自我修復,但如果因為自我修復而陷入停滯就很難再次發(fā)起進攻,無論是一個人的工作,抑或是一個組織的工作,用希望去鼓勵前進,比在懷疑中覺醒似乎更加容易。
因此,這些就是工作所能教給東西,將細節(jié)和不斷的完善自我作為成長和工作過程中的應有態(tài)度。作者:以閱眾甫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