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的意義
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墮落者、妓女等失敗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在對待職業(yè)、交際和兩性問題時,從不尋求他人的幫助,對于社會缺乏興趣和安全感。
他們賦予生命以個人意義。在他們看來,任何人都無法從其他人身上獲益,所以靠人不如靠己。
他們從自己認為的成功或成就中體會到的是一種自欺
欺人的個人優(yōu)越感。這種自我優(yōu)越感,對他人毫無價值。這好比手握武器的謀殺者,可能感覺自己有一種權力的操控感,可對他人而言,一件武器絲毫提高不了他的身價,甚至貽笑大方。
事實上,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于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重要、有價值,但如若不能搞懂個人的成就建立在對他人做出貢獻的
基礎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人的理想和行為,同樣遵從這一原則:對于他人有意義的,才能算是意義。
==================================
3 自卑與超越
如果我們問神經癥患者是否感到自卑時,大多數人會說“我沒有”,甚至有人會說:“正相反,我覺得自己是人群中最棒的那個。”所以,這種問題根本沒有提的必要,我們只需要觀察患者的行為舉止就可以推斷出他們會怎樣表現自己。比如一個表現得傲慢自大的人,他一定在想:別看不起我,我要讓你們見識一下我有多厲害。
如果一個人說話時總習慣指指點點,他肯定在想:我只有這么強調,大家才能信服我說的話。
這些行為上表現得不可一世的人,內心深處都隱藏著自卑感。
就好像矮個子的人走路時要踮起腳尖一樣,是為了讓自己看起來高一點兒。
兩個小孩在比身高的時候,矮個子的小孩會努力挺直身子,盡全力讓自己顯得高一點兒。
這時我們要問他是不是覺得自己不夠高才這樣做,他肯定不會承認。
所以,一個人表現得安靜、柔弱、淡定并不能說明他有自卑感。自卑的表現有很多種,用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
三個孩子第一次來到動物園,當站在獅子籠前時,第一個孩子躲在媽媽身后膽怯地說:“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用顫抖的聲音說:“我一點兒都不害怕它。”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問他的媽媽:“我能向它吐口水嗎?”實際上,這三個孩子都感到害怕,但是每個人的表現都不相同,因為他們是依照各自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活模式做出反應。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yōu)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如果我們勇往直前,便能通過直接、實際的方法改變我們的生活,逐漸擺脫自卑感。
沒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們可以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來釋放自卑感。
現在,我們給自卑情結下一個明確的定義。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憤怒、眼淚、道歉都有可能是自卑的一種表現。
因為自卑感會讓人感到壓力很大,所以他們會通過尋求優(yōu)越感的方式來釋放壓力,補償自己。但這種方式是不能解決本質問題的。
他們往往是把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擱置一旁,不斷從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可以避免失敗的事情中尋求安慰,而不是追求真正的成功。在困難面前,他們會猶豫、畏縮,沒有作為。
這正是那些患有廣場恐懼癥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情形。
這類患者認為:“我必須待在熟悉的地方,不能走遠,生活中充滿了危險,我要躲避這些危險。”當腦海中充滿了這種信念時,他們就會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肯出來。
在面臨困難時,一味退縮,甚至會自殺。這時候,他已經放棄了解決生活中困難的想法,且感到無能為力。
如果自殺這種方式能看作一種譴責或報復他人的方法,他們就會用自殺的方式來獲得優(yōu)越感。
選擇自殺的人,大多會將責任推給別人,他們好像在告訴別人:“我這樣敏感、溫柔,你們怎么能如此殘忍地對待我!”每位神經癥患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限制自己的活動范圍,并避免與外界過多接觸。
他們想要逃避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并讓自己活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圍內。
他們用這樣的方式為自己筑起了一間“密室”,關上門,不問世事,孤獨終老。
他偶爾也會依據自己的經驗選擇用怒吼或者哭訴來統治自己的領地?傊麄儠䦶亩喾N方法中,選出一種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一種方法不行,他就會嘗試另一種方法,以達到獲得優(yōu)越感的目的。
但是他們并不會為改變自己的處境做出努力。
例如有一些不擅于解決問題的孩子經常用哭鼻子和抱怨來贏取別人的關注,他們在其行為舉止上表現出自卑情結,看似已經默認了自己的無能為力。
我們把眼淚和抱怨稱為“水性力量”,這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手段。
愛哭的孩子和膽小的孩子一樣,自卑感會顯露出來,他們表現出軟弱的一面,內心則隱藏著想要超越別人、好高騖遠的目標。相反,喜歡自吹自擂的孩子則給人高傲自大的印象,富有優(yōu)越感,但是我們不管他們說的話,分析他們的行動會發(fā)現,他們也是有自卑情結在作祟,他們只是不敢承認自己有自卑感。
自卑感本身無可厚非,它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比如,只有人類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會進一步學習,以便更好地在世界上生存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