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部由美國作家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共同著作的書籍,書中有很多的經(jīng)典語錄,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欣賞吧!
閱讀的一部分本質(zhì)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從書本上學習跟從大自然學習是一樣的,如果你對一篇文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么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能給你一些你原本就沒有的視野。
學習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記住更多的資訊。
你掛念著想讀的好書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觸到他們,把自己提升到同樣的層次,否則你所掛念的這些好書只會使你厭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在讓你疲倦,而是因為你欠缺有效運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敗中產(chǎn)生了沮喪,因而才感到厭倦。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xiàn)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
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shù)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
最重要的是,學生開始能消化他的閱讀經(jīng)驗-從一本書所提出來的一個觀點轉(zhuǎn)化到另一個觀點,在一個主題上,對不同的作者所提出來的觀點做比較,這是閱讀的成熟階段,應(yīng)該是一個青少年就該達到的境界,也是終其一生都該持續(xù)下去的。
換句話說,你一定要學會忘掉那些分開的步驟,才能表現(xiàn)出整體的動作,而每一個的單一的步驟都還要確實表現(xiàn)的很好。但是。為了要忘掉這些單一的動作,一開始你必須要分別學會每一個單一的動作。只有這樣,你才能將所有的動作鏈接起來,變成一個優(yōu)秀的滑雪高手
知道一項藝術(shù)的規(guī)則,跟養(yǎng)成習慣是不同的,我們談到一個有技術(shù)的人時,并不是在說他知道該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經(jīng)養(yǎng)成去做那件事的習慣了。
如果你讓自己在一碰上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對這本書真的一無所知了
在檢視閱讀中,要回答的問題是:第一,這是什么樣的一本書?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么?第三,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gòu),來發(fā)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你應(yīng)該做一下筆記,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寫下來。
True freedom is impossible without a mind made free by discipline.
沒有訓練有素的頭腦,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人們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回打瞌睡,并不是他們不想努力,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你牽掛著想讀的好書太多了。(如果不是牽掛著,也算不上是你覺得的好書。)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觸到他們,把自己提升到同樣的層次,否則你所牽掛的這些好書只會使你厭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讓你疲倦,而是因為你欠缺有效運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敗中產(chǎn)生了沮喪,因而才感到疲倦。要保持主動的閱讀,你不只是要醫(yī)院這么做而已,還要有技巧-能戰(zhàn)勝最初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部分,進而自我提升的藝術(shù)。
對于“整體內(nèi)容”這件事,光是一個模糊的認知是不夠的,你必須要確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個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須能用幾句話,告訴你自己,或別人,這整本書在說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說的話太多,表示你還沒有將整體的內(nèi)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樣的內(nèi)容。)不要滿足于“感覺上的整體”,自己卻說不出口。如果一個閱讀者說:“我知道這本書在談什么,但是我說不出來。”應(yīng)該是連自己也騙不過的。
閱讀分四個層次:基礎(chǔ)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被人引導,會很大可能造成謬誤!學習是,閱讀是,做人也是!萬不可失去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傾聽,是從一位出現(xiàn)在你眼前的老師學習,一位活生生的老師!而閱讀,卻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
讀一本很難的書,如果從頭到尾都一字一句的想把它弄懂,過程中花了大量的時間,等到讀到最后的時候,已經(jīng)忘了開始是什么了,根本無法洞察全劇的意義了!就像一個人,太用心的想去讀懂一個人,確實對這個人感到不解,甚至會有些無力!最后只能卻步!所以說,不如鼓勵一次性讀完全劇,然后探討第一次所獲得的東西,只有這樣,才會有繼續(xù)探究的動力,并且也有相當?shù)臏蕚,因為畢竟已?jīng)讀了一遍,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再學一點新的東西了!
檢視閱讀,又稱粗略閱讀,這種方法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nèi)清楚了解到一本書是否值得你花時間去看!
一般分為兩個步驟進行:
第一,先看書名頁,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第二,研究目錄頁。
第三,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
第四,如果這本書是包著書衣的新書,不防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第五,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guān)的篇章來看
第六,最后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xù)讀幾頁,但不要太多!特別是最后幾頁。
一類是不超越讀者理解力的閱讀。“你一頁一頁地翻過去,就能毫不費力地完全理解,書上的文字往往只是表達了你與作者相遇之前就具有的共同認識,或者是一些資訊。”
一類是能夠提高理解力的閱讀。即需要讀者思考和探究的閱讀,書中的內(nèi)容超出了讀者水平,只要通過研究和鉆研,才能逐步從茫然不解到茅塞頓開。
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去做,在你養(yǎng)成習慣的前后,最大的差異就在于閱讀能力與速度的不同。經(jīng)過練習后,同一件事,你會做得比剛開始時要好很多。這也就是俗話說的熟能生巧。一開始你做不好的事,慢慢就會得心應(yīng)手,像是自然天生一樣,這也是為什么說習慣是第二天性的道理。
我們談到一個有技術(shù)的人時,并不是在說他知道該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經(jīng)養(yǎng)成去做那件事的習慣了。
只要你肯花一點精神,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找出重要的關(guān)鍵字,確認每個字不同意義的轉(zhuǎn)換,并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你對一本書的理解力就會大大增加了。很少有一些習慣上的小小改變,會產(chǎn)生如此宏大的效果。
教育,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藝術(shù)!
像農(nóng)業(yè)和醫(yī)學一樣~
醫(yī)生努力為病人做許多事,但最終結(jié)論是:這個病人必須自己好起來!
農(nóng)夫為他的植物或動物做了許多事,結(jié)果是:這些動植物必須自己長大,自己變得更好!
同樣的,老師可能用盡了辦法教學生,但學生必須自己能學習才行!有句話叫“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
基礎(chǔ)閱讀,分為四個學習閱讀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閱讀準備階段”:身體準備(包括良好的視力和聽力)、智力方面準備(起碼的認知能力)、語言上準備(口齒清晰,能說一些正確的句子)、個人準備(包括能與其他伙伴學習的能力,保持注意力服從等);
第二個階段,學習一些簡單的讀物(如看圖識字),學習一些基本技巧,像字句的使用,詞句的含意,字句的發(fā)音等;
第三個階段,特征是快速建立字匯的能力,所用的方法是從上下文所提供的線索,“揭發(fā)”不熟悉的字眼。
第四個階段,特征是精練與增進前面所學的技巧,能從一個觀點轉(zhuǎn)化到另一個觀點,在同一主題上,對不同作者所提出來的觀點作比較。
如果你問一個活生生老師一個問題,老師可能會回答你,如果你還是不懂他的話,你可以再問他問題,這樣的結(jié)果,你省下了思考的時間,丟失了思考的習慣!
如果你問一本書一個問題,你就必須要自己回答這個問題。只有經(jīng)過思考和分析后,才會在書本上找到答案!
與其強迫他們接受這種裝模作樣的做學問的讀法,不如鼓勵他們一次讀完全劇,然后討論他們在第一次快速閱讀中所獲得的東西
我們并不是要假裝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們只是堅持這并不是做不到的事。否則,沒有任何人能借著讀書來增進理解力。事實上,一本書之所以能給你帶來新的洞察力或啟發(fā),就是因為其中有一些你不能一讀即懂的字句。如果你不能自己努力去了解這些字,那就不可能學會我們所談的這種閱讀方法。
一個人文素養(yǎng)優(yōu)良的高中,就算什么也沒做,也該培養(yǎng)出能達到分析閱讀的讀者。一個優(yōu)秀的大學,就算什么也沒貢獻,也該培育出能進行主題閱讀的讀者。大學的文憑應(yīng)該代表著一般大學畢業(yè)生的閱讀水平,不但能夠閱讀任何一種普通的資料,還能針對任何一種主題做個人的研究(這就是在所有閱讀中,主題閱讀能讓你做到的事)。然而,通常大學生要在畢業(yè)以后,再讀三四年的時間才能達到這樣的程度,并且還不見得一定能達到
任何學習都不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閱讀都不該死氣沉沉。
每一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
自我管理類的書籍,常常被人們認為是心靈雞湯,其實分辨一本書是心靈雞湯還是好的實用類書籍,方法很簡單:檢查作者是否提出合理的可執(zhí)行的,并且效果可檢驗的方法。
不加任何輔助的自主學習,是立足于自然和世界,是閱讀自我和世界的過程中!
所有的人都會使用“實用”跟“理論”這兩個字眼,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說得出到底是什么意思—像那種既現(xiàn)實又堅決的人,當然就更如此,他們最不信任的就是理論家,特別是政府里的理論家。對這樣的人來說,“理論”意味著空想或不可思議,而“實用”代表著某種有效的東西,可以立即換成金錢回來。這里面確實有一些道理。實用是與某種有效的做法有關(guān),不管是立即或長程的功效。而理論所關(guān)注的卻是去明白或了解某件事。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里所提出來的粗略的道理,就會明白知識與行動之間的區(qū)別,正是作者心目中可能有的兩種不同的概念。
以《湯姆瓊斯》的情節(jié)為例,可以簡化為一個熟悉的公式: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這真的是每一個羅曼史的情節(jié)。認清這一點,也就是要明白,為什么所有的故事情節(jié)不過那幾個的道理。同樣的基本情節(jié),一位作者寫出來的是好故事或壞故事,端看他如何裝點這副骨架。
某些知識領(lǐng)域有一套完整的專門用語,在一本這種主題的書中找出重要的單字,相形之下就很容易了。就積極面來說,只要熟悉一下那個領(lǐng)域,你就能找出這些專門的單字;就消極面來說,你只要看到不是平常慣見的單字,就會知道那些字一定是專門用語。遺憾的是,許多領(lǐng)域都并未建立起完善的專門用語系統(tǒng)。
要讓知識變成實用,就要有操作的規(guī)則。我們一定要超越“知道這是怎么回“如果我們想做些什么,應(yīng)該怎么利用它”。概括來說,這也就是知與行的區(qū)別。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么,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yīng)該做的事。
我們要開始說明第五個閱讀規(guī)則了(以論說性的作品為主)。簡略來說就是:你必須抓住書中重要的單字,搞清楚作者是如何使用這個單字的。不過我們可以說得更精確又優(yōu)雅一些:規(guī)則五,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隨時保持敏感,就容易讓一切狀況清楚。
檢視閱讀二:粗淺的閱讀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也就是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為一些沒法立即了解的東西而停頓!
對我們這些離開學校的人來說,我們了解到,如果我們還想要繼續(xù)學習與發(fā)現(xiàn),就必須知道如何能讓一本書教導我們。在那樣的情況中,“如果”我們想要繼續(xù)學習,“那么”我們就要知道如何從書中,從一個不在我們身邊的老師那兒學習。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xiàn)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我們所提到的這些媒體,經(jīng)過太精心的設(shè)計,使得思想形同沒有需要了(雖然只是表象如此)。如何將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與觀點包裝起來,是當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躍的事業(yè)之一。
明智的行動就是來自知識。知識可以用在許多方面,不只是控制自然,發(fā)明有用的機器或工具,還可以指導人類的行為,在多種技術(shù)領(lǐng)域中校正人類的運作技巧。這里我們要舉的例子是純科學與應(yīng)用科學的區(qū)別,或是像通常非常粗糙的那種說法,也就是科學與科技之間的區(qū)別
歷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我們感興趣的是現(xiàn)在-以及未來。有一部分的未來由現(xiàn)在決定。
知道一項藝術(shù)的規(guī)則,跟養(yǎng)成習慣是不同的。我們談到一個有技術(shù)的人時,并不是在說他知道該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經(jīng)養(yǎng)成去做那件事的習慣了。當然,對于規(guī)則是否了解得夠清楚,是能不能擁有技巧的關(guān)鍵。如果你不知道規(guī)則是什么,就根本不可能照規(guī)則來行事了。而你不能照規(guī)則來做,就不可能養(yǎng)成一種藝術(shù),或任何技能的習慣。
要小心,不要把我們提供給你的那些書的重點摘要,當作是它們絕對又惟一的說明。一本書的整體精神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詮釋,沒有哪一種一定對。當然,某些詮釋因為夠精簡、準確、容易理解,就是比另一些詮釋好。不過,也有些南轅北轍的詮釋,不是高明得不相上下,就是爛得不相上下。
你一定要知道這個種類的書到底是在談些什么?書名不會告訴你,前言等等也不會說明,有時甚至整本書都說不清楚,只有當你自己心中有一個分類的標準,你才能做明智的判斷。換句話說,如果你想簡單明白地運用這個規(guī)則,那就必須先使這個規(guī)則更簡單明白一些。只有當你在不同的書籍之間能找出區(qū)別,并且定出一些合理又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分類時,這個規(guī)則才會更簡單明白一些
也很可能,對作者來說很重要的字,對你卻不是問題—因為你已經(jīng)了解了這些字。在這種狀況下,你與作者就是已經(jīng)找出共通的詞義,達成共識了。只有那些還未達成共識的地方,還需要你的努力。
就像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樣,不同的課程也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生對老師的教法,多少要有一些相對的回應(yīng)。書本與閱讀者之間的關(guān)系,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是相同的。因此,既然書本所要傳達給我們的知識不同,對我們的指導方式也會不同。如果我們要跟隨這些書本的指導,那就應(yīng)該學習以適當?shù)膽B(tài)度來閱讀不同的書。
就一部論說性的作品來說,通常他會承諾要指導我們做某件事。為了確定他有沒有遵守這些承諾,我們就一定要找出他的主旨(propositions)。
閱讀書名很重要,但還不夠。除非你能在心中有一個分類的標準,否則世上再清楚的書名,再詳盡的目錄、前言,對你也沒什么幫助。
除非你愿意努力去注意文字,找出它們所傳遞的意義,否則我們所建議幫助你在一本書里找出重要字句的方法就一點用也沒有。
一個人只要學習過一種復(fù)雜的技巧,就會知道要學習一項新技巧,一開始的復(fù)雜過程是不足為懼的。也知道他用不著擔心這些個別的行動,因為只有當他精通這些個別的行動時,才能完成一個整體的行動。
除非一個人能閱讀,否則沒有人能從一本教他如何如何的書中學到東西。
德國,霍拉斯.曼為主的教育專家在1840年提倡一種教學法,強調(diào)在注意到每一個字母和發(fā)音前,先以視覺認知整個單字,這就是所謂的“視覺法”,先看整個句子與其中的含義,然后才學習認識單字,最后才是字母!
之前我們已經(jīng)建議過,一開始時,你要先檢視這本書—用檢視閱讀先瀏覽一遍。你讀讀書名、副標題、目錄,然后最少要看看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紹及索引。如果這本書有書衣,要看看出版者的宣傳文案。這些都是作者在向你傳遞訊號,讓你知道風朝哪個方向吹。如果你不肯停、看、聽,那也不是他的錯。
然而,這些都在提醒你身為一個讀者的優(yōu)勢,透過這個優(yōu)勢,你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是如何面對他要處理的問題。
既然書名或前言之類的東西并不能幫助我們確定一本書是哲學或科學的書,那我們該怎么辦?有一個判斷依據(jù)我們認為永遠有效,不過你可能要把一本書的內(nèi)容讀了相當多之后才能應(yīng)用。如果一本理論的書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超乎你日常、例行、正常生活的經(jīng)驗,那就是科學的書。否則就是一本哲學的書。
人類所知的物質(zhì),或人類的產(chǎn)品中,沒用一樣是絕對簡單的
所謂“純”藝術(shù),并不是因為“精致”或“完美”,而是因為作品本身就是一個結(jié)束,不再與其他的影響有關(guān)。就如同艾默生所說的,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
只有當一個人的自我期許,能力與需要受限制時,教育機會才會受到限制。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