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長篇小說是作者為讀者架構了一個廣闊斑斕的世界,讓我們得以在那些鮮活角色的人生中暢游,那么短篇小說則更像一架顯微鏡,通過生活中的典型片段,輻射出整個社會的深刻意義。而深諳寫作技巧的作家,雖用簡短的字句,卻也能讓我們如同在觀看一幕幕精妙的戲劇,在感嘆其諷刺意味的同時,被其中藝術化的結構布局所折服。
歐.亨利最成功的無疑是獨樹一幟的“歐.亨利式結尾”。它的巧妙之處便在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歐.亨利擅用伏筆,為最后反轉劇情或揭示主題的高潮埋下一個個暗樁,卻又與劇情結合得無比自然,為結局的沖擊力打下“情理之中”的基礎,使讀者深感驚奇卻又不突兀。這樣經(jīng)過“蓄勢”寫法的醞釀,到結尾處揭示出故事本質的真相,仿佛是由無數(shù)骨牌精心堆疊成的畫卷,只在最后一刻才倏然展露出它攝人心魄的壯麗奇絕。
另一方面,歐.亨利擅寫社會底層的小人物;蛟S不僅僅是由于小人物的命運才有錯綜復雜的戲劇性,也正是因為無數(shù)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在時代浪潮的沖刷和重壓下,才譜寫出了真實的時代。國王與貴族的榮耀由歷史記錄,可那些掙扎在生活邊緣的勞苦大眾,他們的笑與淚又由何處可知,他們的善美又由誰來謳歌?我國的《詩經(jīng)》可說是一部包羅萬象的詩歌合集,里面不乏反映老百姓辛勞疾苦與情感風俗的內容,而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短篇,亦可以說是來自另一個國度,用不同語言寫就的“詩”,它同樣充盈著感性與激昂,使人感覺如同騎著一匹不羈的野馬,穿過幽深的隧道,又忽而闖入一片開闊的田野,黑暗處令人壓抑,光明處又令人歡欣,讀到最后,笑中帶淚,淚中含笑。
讀歐.亨利的小說不能不聯(lián)系當時的美國社會背景。美國南北戰(zhàn)爭后,資產(chǎn)階級興起并開始壯大,資本的集中使大資本家們掌握了社會大部分資源,各種權利也在本應民主平等的天秤上傾斜。壟斷資本主義的齒輪在不停高速滾動,階級固化也擠壓著老百姓生存的空間,使整個社會不斷被腐蝕。歐.亨利本人就出身社會底層,跌宕復雜的生活經(jīng)歷使他對小人物心酸的生存狀況深有所感。藝術來源于生活,這是對他作品最好的詮釋。
他在文中曾寫道:“任憑人們怎樣謾罵,這座城市始終是沉默、冷酷和龐大的,人們說它是鐵石心腸,說它沒有惻隱之心……”這句話很準確地概括了當時高速發(fā)達的資本主義世界,科技經(jīng)濟的進步卻使人心變得空漠,社會風氣變得浮躁,一切都向金錢運作靠攏,道德感的喪失,真善美的稀缺,讓人潮涌動的城市變得冰冷。歐.亨利筆下的人物,一般來說有幾種命運:一種是不溫不火的啼笑皆非,帶有諷刺的喜劇性,如《忙碌經(jīng)紀人的浪漫史》;一種是碌碌無為,自甘墮落的悲劇,如《警察與贊美詩》(同時也批判了法律的不公與國家機器的腐朽)和《帶家具出租的房間》(人性中追逐利益的陰暗以及小人物走投無路的毀滅);還有一種是歌頌人性至美一面以及崇高情感的,如《麥琪的禮物》,《最后的常春藤葉》。每一個故事都有批判性和揭示性,它們冷眼旁觀著人性和社會中被腐蝕蛀空的洞,卻同時也用悲憫修補著人們的希望。正如魯迅的批判作品不光是旨在抨擊,更重要的是試圖呼喚這個世間的公正清明,拯救人性中本不該墮落麻木的部分。
讀歐.亨利的短篇小說,是一種享受。每一篇并不冗長的故事讀來更能體會到文學放松身心的功能,但同時也給人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間。慢慢研讀這本書,如同進行一趟趟短途旅行,終點昭然若揭的時候,你會突然希望這條路更長一點,把驚喜的禮物留得更久一點。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